
“因人制宜”,应对“疝”出没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时间: 2016-04-11来源: 老人报
![]() |
![]() |
疝气俗称“小肠气”,虽然在各个年龄段都会发生,但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高龄老人更经常遇到“疝”出没。以往很多老年患者因为害怕手术而任由疝气发展,给健康带来损害。专家表示,只要“因人制宜”针对患者个体化差异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年龄再也不是成为高龄患者手术的“限制”。
指导专家
胡世雄
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甲状腺腹壁疝外科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下午
出诊地点:广州市中山二路106号
记者魏静红
通讯员靳婷
男性更易遇上“疝”出没
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甲状腺腹壁疝外科副主任医师胡世雄介绍,据统计,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为3%。~5%。,且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12倍,中老年、男性、儿童,以及长期便秘、咳嗽、肥胖、怀孕、重体力活动和有前列腺疾病的人群都属易发人群。
胡世雄表示,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要警惕“疝”出没:站立时有肿物自腹股沟区突出,仰卧后消失,按压也可回入腹腔;有时腹股沟区有酸痛、疼痛、坠胀的感觉;严重时会剧烈疼痛,甚至出现恶心、绞痛、呕吐等症状;有腹部手术切口或造瘘,局部出现可复性包块。
三类人群,治疝各不同
随着技术进步,疝气手术方案多样化,如局麻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修补术等。面对五花八门的治疗手段,患者该如何选择呢?
中老年患者:局麻无张力疝修补术
去年,家住番禺的陈爷爷发现自己站立时,左侧的腹股沟区有明显肿块,躺下时肿块消失,去了医院检查发现是腹股沟疝,必须要手术治疗。但由于陈爷爷合并有心血管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为手术增添了难度。针对陈爷爷的情况,胡世雄决定实行局麻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疝气患者,若手术采用全麻,大量的麻醉药物可能会引发血小板聚集粘附,进而形成血栓,导致心脏病发作,甚至可能致死。相较之下,局麻手术的麻醉药物大大减少,减少了患者的代谢负担,减少并发症,更加安全。”胡世雄称,局麻无张力疝修补术因无需插尿管,术后主要并发症尿潴留明显减少,且术前、后进食不受影响,术后康复快。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只需在手术期间停服抗凝药物一周,或改服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不大的低分子肝素等药物。
小儿疝气:疝囊高位接扎术
除老年人外,疝气在婴幼儿中也屡见不鲜。据统计,婴幼儿疝气的发生率为4%左右,一般多见于男宝宝。胡世雄表示,6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疝气,部分病儿可自愈,但超过1岁未愈或1岁后出现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而小儿自愈合能力佳,因此小儿疝治疗无需植入修补材料,推荐进行疝囊高位接扎术,仅采用外科手段缝合缺损即可。“该微创手术创口小、手术快、术后无需住院、对身体伤害相对较小,切口只有1cm大小。”
年轻、复杂疝气患者:
腹腔镜疝修补术
胡世雄介绍,对于一些年轻的疝气患者或复杂疝气患者,腹腔镜疝修补术最为适宜。“腹腔镜疝修补术是从组织里面挡住漏洞,患者的不适感更少,术后恢复更快。但因为腹腔镜手术需要全麻,因此对心肺功能要求高,所以年轻的患者比较适宜。”
其次,对于双侧疝病人,也适宜采用腹腔镜的方法,可一次手术修补双侧疝气,无需在腹股沟区开刀两次,效率更高。
此外,对于一些复发的疝患者而言,由于进行过疝修补术,因此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往往被破坏,常规开刀手术不好处理,腹腔镜手术则能避开解剖结构混乱的区域,实行多次复发疝的修补。
本文是胡世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