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为什么成了糖尿病王国?(之二)
最容易被忽视的饮食细节
来源:随糖 (微信号:suitang365)
饮食治疗糖尿病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一开始都很遵守原则,但是慢慢地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细节,使得血糖忽高忽低,影响患者的情绪和日常生活。在这里列出若干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只要患者稍加注意,降糖就会轻松很多。
一、坚持正确的进餐顺序
糖尿病患者不能忽视正确的进餐顺序,“先菜后饭,血糖减半;先饭后菜,血糖翻番”。按照蔬菜-主食-肉类-汤的顺序进餐。吃饭时,可以先吃粗纤维的蔬菜,以增加饱腹感;主食应少稀多干,多吃一些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小米、窝头等;糖尿病患者要尽量少摄入高油脂的食物,吃了一定量的主食后,摄入的肉类自然会相应的减少。汤最后喝,因为先喝汤很快就饱了,但是不久又会觉得饿,再去吃东西,这样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二、进餐宜细嚼慢咽
糖尿病患者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切记狼吞虎咽。食物在口腔反复咀嚼时,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唾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有实验证明,粗嚼者比细嚼者要少吸收蛋白质13%、脂肪12%。人在进食5分钟后,食欲才会下降。所以从降低食欲的角度来讲,细嚼慢咽可以避免食物摄入过多。
三、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
各种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烹调方法对血糖也有影响。总的来说,各类食物做得越稀、越烂,消化吸收得越快、越充分,血糖也就升的越高。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烹调食物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 烹调食物时不要使用太多的调味料,应尽量清淡。
2、 炒菜前可将食物在开水中焯熟,可以减少炒的时间,减少吸油量。
3、 煮粥时可以加入一些薏米、绿豆等粗粮,可以缓解餐后血糖升高速度。
四、粗粮摄入要适量
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有一定延缓餐后血糖升高、降脂、通便的功效。然而。如果进食粗粮过多,可导致一次性摄入大量不溶性膳食纤维,易造成早饱、腹胀、消化不良、甚至还可能影响下一餐的进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科学的做法是粗细搭配,一般比例为粗粮1份搭配细粮3~4份。
延伸阅读二
最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
来源:糖尿病医生(微信号:tangniaobingys )
怎样才是最适合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恐怕没人能给出 100% 正确、且全面的答案。
但有一点肯定没错,那就是规律、适当运动。
健步走作为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运动,无需专业装备,只需一双合脚的运动鞋,随时都可以走起来,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
健步走的运动强度介于散步和跑步之间,十分适合糖友们。
关于健步走的八个注意事项
1. 有双合适的鞋
长时间的行走会对脚跟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压力,因此一双柔软的、鞋底稍厚的运动鞋是必不可少的。
2. 开始先热身
正式运动前适当的拉伸运动,也就是平时说的先原地活动活动胳膊和腿,或者最开始的 10 分钟适当走慢一点。
这样不太会因为突然开始运动,而造成伤害。
3. 目标心率判断强度
目标心率 =(220-年龄)× 60%~80%
以 50 岁为例,合适的运动后心率应该为 102~136 次/分。
4. 自我感觉判断强度
在走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自我感觉来判断运动强度。
合适的运动量是自己感觉在锻炼后有一点出汗,没有明显的肌肉酸痛,休息一晚上后第二天精力充沛。
5. 正确的姿势
抬头挺胸,使耳朵、肩膀和臀部在同一条垂直线上,这样的姿势呼吸也会变得更顺畅。
走的时候手臂前后自然摆起来,并尽量紧贴身体两侧。手肘自然弯曲,前后摆臂。
6. 步子不需要要太大
步伐迈得过大会增加关节损伤风险,对膝关节不好的人来说,会加重关节损伤。
7. 不要突然停下来
开头慢一点,结束也要慢一点。
最后的 5~10 分钟应逐渐地减慢速度,不要突然停止运动,让心跳逐渐恢复到平静状态。
8. 有合并症的患者
若患有膝盖、心脑血管等疾病,建议咨询医生后再制定详细的运动计划。
坚持到底才是胜利
运动贵在坚持。
我们建议,每周总共至少运动两个半小时,更好的是每天都能运动半小时。
如果觉得一个人难以坚持下去,可以和家人或者糖友们一起去运动,毕竟规律运动对每个人都是有好处的!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