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耳鸣 二

发表者:郑建平 人已读

谈到耳鸣,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声音,因此我们先向大家普及一下,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我们的听觉系统和大脑是如何来处理声音并产生语言含义的。

声音是一物体振动产生的一种能量纵波,我们的耳朵收集到声波能量,传入外耳道振动中耳的鼓膜,声能转化为听骨链的机械能,引起内耳听器内液体的波动,这种波动引起听器内听毛细胞的运动,而听毛细胞的运动将机械能转化为神经能够传递的电信号,沿着听神经传递到我们的大脑一级、二级听觉中枢,在哪里进行处理加工后,就被我们“听到了”,听觉中枢与大脑其他相关中枢相互作用,声音就被我们“理解了”。

声音的第一站是到达我们的耳朵,我们的耳朵并不像它看起来那么简单,它其实是非常非常神奇的一个器官。

按照生物进化理论,我们人类由生活在海洋中进化成生活在陆地上的空气中,对声音的感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水中,声音是从水中传入内耳(液体环境),声音从液体传递到液体,是相同介质之间的传递,而在空气中,声音是从空气中传入内耳,声音从气体传递到液体,是两种不同介质之间的传递,按照声音传播理论,如果不采取措施,空气中传播的声音将无法传入内耳,绝大多数能量将损耗掉。

但是大自然总是那么神秘和超乎想象,竟然让人类进化出了外耳和中耳,来解决不同介质声音传播耗损的问题。外耳包括我们的耳廓和外耳道,功能相对简单,耳廓负责收集空气中的声音,并有辅助判断声音来源的作用,外耳道负责将耳廓收集的声音信号传递到中耳,同时由于外耳道的长度和横截面的物理特征,其对2000Hz的声音有共振作用,从而增强了2000Hz声音的强度,这也是为什么噪音性聋最先受损的频率在2000Hz的倍频区4000Hz的缘故。

中耳包括圆锥形的像纸一样薄的耳膜,连接耳膜与内耳的活塞式传动装置----听骨链,以及发挥固定听骨链和改变中耳传声强度的韧带和肌肉。与外耳相比,中耳的结构和功能就复杂的多了。首先如上所述中耳结构包括了耳膜、听骨链、肌肉、韧带,甚至咽鼓管和半封闭的气腔。中耳正常情况下是充满气体的,气体的正常压力和成分依赖于气腔周围的黏膜和咽鼓管的开合。

中耳正常的压力和空气成分可以使中耳的这些精细结构得以正常的发挥作用,像外耳道传入的声音振动耳膜,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机械运动,引起连接耳膜与内耳的听骨链振动,后者将机械振动转化为内耳液体的振动,从而实现了声音信号从空气介质传入到内耳液体介质,而最为奇妙的是,这种传递过程几乎是没有声音能量消耗和变异的,也就是声音信号高保真的传入到了内耳。

前面已经提到声音由空气介质传递到液体介质,如果是直接传播会受到大量的耗损,几乎无法传递,但是由于增加了中耳,耳膜、听骨链和肌肉的存在使得正常的人耳能够毫不费力的使声音从空气传到内耳液体中。其中的奥妙在于,耳膜、听骨链两者的神奇结构就像一个精细的放大装置,能够完全补偿声音从气体到液体的耗损。中耳除了放大作用外,还有许多神奇的功能,比如突发巨大响声传入会引起中耳肌肉的收缩,从而拉紧鼓膜减少鼓膜的运动幅度,从而减少声音的传入,起到保护作用,当然这种保护作用相对较弱,对于现代化社会中能够产生远远高于自然界声音的机械发出的高强度声音则失去作用,比如爆炸声。

另外我们自己身体产生的声音也会传入我们的耳朵,比如吃饭咀嚼的声音,血管的声音,这些声音会影响到我们对外界声音的感知,此时中耳肌肉就会收缩改变声音传递的特性,减少这些声音的传入。最后当我们突然听到大的声音时出现的惊吓反应也与中耳肌肉相关。而这些精细的结构都与耳鸣有关。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