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发表者:杨志晓 人已读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神经皮肤综合征中相对常见的一种,人群患病率为1/(6000-10000)。TSC于1862年由von Recklinghausen首次报道,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但约2/3无阳性家族史。可出现脑、皮肤、周围神经、肾等多器官受累,临床特征是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脑部常见神经元移行障碍,典型表现为多发性结节,可见于室管膜下和大脑皮层。TSC一直缺乏特异性治疗,预后不良。近年明确了其致病性基因突变,揭示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过度激活在TSC发病中的特异性意义,从而发现了可能逆转甚至治愈本病的靶点,并且很有前景的治疗药物已经上市,使得本病备受关注。
一、临床表现
1.皮肤:TSC典型改变包括色素脱失斑、面部血管纤维瘤、指(趾)甲纤维瘤及鲨鱼皮样斑。上述改变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90%的患儿在出生时即可发现皮肤色素脱失斑,白色,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呈椭圆形、柳叶状或其他形状。血管纤维瘤为其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见于70%-80%的患者,一般4-10岁后出现并逐渐增多;呈红褐色或与皮肤色泽相近,隆起,呈丘疹状或融合成小斑块状,表面光滑,无渗出或分泌物;一般首先见于鼻两旁,常逐渐增多,波及整个面部,甚至躯干;以往被误称为皮脂腺瘤,实际病变结构是血管及结缔组织。指(趾)甲纤维瘤位于指(趾)甲周和(或)甲下,为一小块条状或不规则的小结节,发生率为15%-20%,女孩较多见,多发的指(趾)甲纤维瘤对本病有诊断价值,但青春期前较少见到。年长儿可见鲨鱼皮样斑,青春期后发生率20%-30%,常见于躯干两侧或背部,稍隆起,边界不规则,表面粗糙。少数患者出生不久即可见到前额部皮肤有稍隆起的斑块,有助于临床诊断。
2.神经系统:(1)癫痫:见于80%-90%的患者,各种发作类型均可发生,婴幼儿期常见婴儿痉挛或局灶性发作。(2)智力低下和精神行为障碍:见于约60%的患儿,轻重不等,一般与癫痫发作的程度相关。可出现各种精神行为障碍,尤其孤独症谱系障碍较常见。(3)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EGA):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及颅内高压表现,一般需外科干预。(4)其他:可见肢体瘫痪、共济失调、运动障碍等症候。
3.肺淋巴管肌瘤病(LAM):为异常平滑肌细胞广泛增殖,导致液性肿瘤(囊肿)形成,肺组织破坏。主要症状包括气短、咳嗽、胸痛,常见自发性气胸。TSC患者中LAM发生率为1%-3%,女性则高达26%-39%甚至更高,是成年女性TSC患者病死的重要原因。
4.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常见于肾脏,也可发生在肝、肾上腺、脾等,组织成分包括异常的血管、不成熟的平滑肌细胞和脂肪细胞。成人TSC的AML发生率70%-90%,女性更常见,常为双侧,直径较大者(>4cm)可有引发出血和肾功能不全的风险,是TSC常见的死因之一。
5.其他:TSC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约2/3的患者有心脏横纹肌瘤,宫内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大多没有症状,部分早期可自行消退。典型表现为生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个别为横纹肌肉瘤。眼底常见桑椹状星形细胞瘤或斑块状错构瘤和无色素区域。视网膜错构瘤是本病重要的体征之一。视网膜病变明显者可影响视力,但一般不引起完全性视力丧失。偶尔因视网膜剥离、玻璃体出血或巨大的视网膜病变致盲。其他临床表现有骨囊肿、胃肠道病变等。
二、诊断
根据典型表现,TSC诊断不难。应注意临床表现的年龄相关性。例如婴幼儿期皮肤改变主要为色素脱失斑,而面部血管纤维瘤一般至学龄前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而指(趾)甲纤维瘤出现更晚,多数至青春期才逐渐明显。应系统随访患者,早期关注是否存在癫痫以及智能发育状况等。年长儿和成人应注意监测呼吸功能和肾脏病变,及时诊断肺脏LAM及肾脏AML等严重症候。
TSC诊断既往采用改良Gomez标准(1998),将临床诊断概括为明确、可能和可疑3类。根据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2012年6月第2届国际TSC共识会议对该标准进行了更新,提出了新的诊断标准。
1.基因诊断标准:只要证实存在TSC1或TSC2的致病性突变,即可明确诊断本病,从而明确了基因诊断的特异性地位。但10%-25%的TSC患者TSC1或TSC2突变检测阴性,故基因突变检测阴性不足以排除TSC诊断,其临床特点仍是TSC的诊断条件。同时也强调,如果检测结果为其他类型的突变,且未证实为致病性,不能确定其影响TSC1/2复合体的功能,则不能作为明确诊断TSC的标准。
2.临床诊断标准:对改良Gomez标准进行归纳简化,把TSC的主要表现分为主要指标(11项)和次要指标(6项)。主要指标包括:(1)色素脱失斑(≥3处,直径≥5mm);(2)面部血管纤维瘤(≥3处)或头部纤维斑块;(3)指(趾)甲纤维瘤(≥2处);(4)鲨鱼皮样斑;(5)多发性视网膜错构瘤;(6)脑皮层发育不良(包括皮质结节和白质放射状移行线);(7)室管膜下结节;(8)SEGA;(9)心脏横纹肌瘤;(10)LAM(如果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同时存在,则合并为1项主要指标);(11)AML(≥2处)。次要指标包括:(1)“斑斓”皮损;(2)牙釉质点状凹陷(>3处);(3)口内纤维瘤(≥2处);(4)视网膜色素脱失斑;(5)多发性肾囊肿;(6)非肾性错构瘤。
诊断简化为2层,更便于临床应用:(1)确定诊断:至少满足2项主要指标或1项主要指标加2项次要指标;(2)可能诊断:满足1项主要指标或2项次要指标。
三、治疗
1.一般治疗:缺乏特效治疗方法,重在遗传咨询及早期发现可治疗的症候或并发症。针对癫痫,可根据年龄及发作类型选用不同的抗癫痫药物。婴儿痉挛用氨己烯酸治疗效果较好,约50%的患儿发作得到控制,被推荐为一线治疗,但国内未上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可作为二线治疗方案。生酮饮食也可治疗本病的癫痫发作。脑部病变为多发性,外科手术一般难以根治。如果肿瘤引起明显占位或梗阻性脑积水,应手术切除。近年来,随着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理念和定位技术的进步,TSC所致的难治性癫痫病例手术治疗成功的报道越来越多,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措施。
2.mTOR抑制剂:主要包括传统的雷帕霉素及新一代的依维莫司,是TSC特异性的治疗药物。丁文蕴等回顾性报道1例TSC合并肾AML患者,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后应用雷帕霉素治疗1年,瘤体直径缩小10%。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明,依维莫司可有效逆转TSC相关的SEGA、AML和(或)LAM,因此得到2012年国际TSC监测与管理指南的相应治疗推荐。
四、长期随访管理
TSC是少见的多系统疾病,大多呈现为隐匿发生、不断发展加重的疾病过程,临床医生应重视系统的长期随访,把握各种辅助检查的适应证,以协助早期发现患者尚无明显症状的病灶。针对令临床医师困惑的上述问题,2012年TSC国际共识会议提出了相应建议和规范:对于新诊断或待确诊的TSC患者,应详细询问家族史,常规行皮肤、口腔和眼科检查;必要时行基因检测;同时行脑、肾、肺的功能和影像检查。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应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有癫痫或可疑癫痫发作者,及时检查脑电图。对于明确诊断或高度怀疑的TSC患者,应定期复查脑部影像学检查(25岁以下无症状者,建议每1-3年行脑磁共振成像检查)。指南还特别关注TSC相关的精神、神经、行为障碍,尤其是儿童患者。在发育的各关键阶段,如0-<3岁、3-<6岁、6-<9岁、12-<16岁以及18-<25岁,建议开展行为、智力、神经精神系统评估,成年后必要时仍需全面评估。
多学科的协作共管是TSC患者得到及时、全面、系统诊断和评估的前提,也是其预后得到根本改善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对其临床特征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相应的诊疗措施和远期管理规范日趋完善,TSC正逐步由不治之症转变为可治之症。
本文是杨志晓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6-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