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肉芽肿乳腺炎和浆细胞乳腺炎

发表者:赵海军 人已读

肉芽肿乳腺炎和浆细胞乳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明确,但发病的相关因素已有很多深入的研究。目前认为浆细胞乳腺炎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导管分泌和厌氧菌感染有关。由于上皮细胞碎屑及含脂性分泌物积聚,充满乳晕下乳管内,使其扩张,造成周围纤维组织增厚,管腔内淤积的脂质类物质分解后,产物由管内渗出,刺激周围组织引起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异物反应性瘤样变。病变以乳管为中心。一般认为肉芽肿乳腺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患者服用避孕药有关;文献报道也与棒状杆菌感染有关;也有证据认为是乳汁所致的免疫反应和局部超敏反应;还有实验数据证实该病与高泌乳素血症等体内激素失衡或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的小叶肉芽肿炎症有关;此外,肉芽肿乳腺炎还与霉菌和放线菌感染有关。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呈多灶性分布。

浆细胞乳腺炎常见于有生育哺乳史的中年妇女,可有乳头发育不良、哺乳不畅或中断史。浆细胞性乳腺炎常常以乳头溢液为初期表现,也有患者以肿块为始发症状。肿块常位于乳晕下,其长轴多与乳腺导管走行一致。多数肿块病史较长,变化缓慢,可持续静止在肿块期数月或数年,亦有突然增大或缩小者,但绝少有消失者。大部分患者局部会出现皮肤潮红,肿块软化、疼痛或隐痛,但化脓期无明显跳痛,破溃后脓液中常夹有粉刺样物,并形成通向输乳孔的瘘管,创口久不收敛或反复溃破,同侧腋下淋巴结可有肿大。肉芽肿乳腺炎患者多为已婚、经产的妇女,大部分有哺乳经历。常发于单侧乳腺,除乳晕区外的其他部位均可发生,但以外上象限为多见,肿块大者可累及整个乳房。常以乳房单发肿块为主要表现,不痛或微痛,肿块质硬,长径多在1.5~50px之间,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可与皮肤或周围组织粘连,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可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少数可伴有发热。肿块增大迅速,若不及时治疗,短期内可出现乳房脓肿,溃破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

超声诊断浆细胞乳腺炎显示内部呈不均匀无包膜的低回声,病灶位置表浅,接近皮肤;病灶的回声强度低于皮下脂肪的回声;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但供血不丰富;脉冲多普勒频谱特点为低速低阻力型;导管呈囊状扩张,特别有成串珠状扩张,可考虑为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乳腺炎超声表现为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中等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频频谱特点为低速高阻频谱,阻力指数较高。乳腺钼靶X片浆细胞乳腺炎的肿块阴影较淡或无肿块阴影,X片可见病变区密度与周围腺体相仿,毛刺细,导管周围的钙化灶呈小圈或杆形,导管内的钙化灶呈均匀的针状或线状,钙化灶分布稀疏。肉芽肿乳腺炎钼靶X线检查无特异性,显示局限性结构紊乱的致密影,边缘毛糙浸润,脂肪层局限性浑浊,皮肤增厚。

病理和细胞学检查发现,浆细胞乳腺炎的病变多位于乳晕下深部乳腺组织内,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呈广泛黄白相间的结构,并见扩张的导管及囊腔,囊内充满黄褐色奶油样或豆腐渣样物质,囊腔内壁光滑,管内结缔组织增生而坚硬或有炎症反应。镜下观察:早期仅见导管扩张;随着病情的进展,扩张的导管上皮细胞萎缩并有脱失,管腔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及含脂质的分泌物,导管周围组织伴有纤维化而明显增厚,并有淋巴细胞浸润。后期典型变化有导管周围脂肪组织内出现坏死灶,乳腺小叶结构被破坏。坏死组织周围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尤以浆细胞浸润为主。肉芽肿乳腺炎组织学检查可见切面弥漫分布粟粒至黄豆大小的暗红色结节,部分结节中心可见小囊腔。镜下可见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呈多灶性分布,小叶的末梢导管或腺泡大部分消失,并常见嗜中性粒细胞灶,即微脓肿。偶见小灶性坏死,但无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不见结核杆菌,无明显的泡沫细胞及扩张的导管。细胞学检查可见到较多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郎罕巨细胞或异物巨细胞、核碎片、上皮细胞等。

乳房是人类和哺乳动物的特有结构,是一个外胚层器官。它起源于皮肤,由表皮局部增厚而成。其结构近似皮脂腺,是一种变异的汗腺,功能活动近似于汗腺。乳房的发育历经胚胎期、婴幼儿期、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断乳期、绝经期、老年期等不同阶段。作为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乳房在各个时期,均处于机体内分泌激素特别是性激素的影响下,由于不同时期机体内分泌对乳腺的影响不同,故各期乳房的表现也各有其特点。随着饮食结构的调整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性疾病的临床发病率有所提高,因此,做好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妇女的身心健康,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乳腺科与全国各地相关专家共同开创,打造了以微创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治疗方案,已经使大量患者受益,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是赵海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