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发表者:岑泽民 人已读
以下从“心内空间”转载并节选,原链接如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Y4NTQwMQ==&mid=401744591&idx=1&sn=efc9535b11ddabbf2f14b1d9548f1f52&scene=1&srcid=02024b9maQyqkchDZlSRhWxY#rd
无论有无心脏疾病,过度运动将导致机体出现各种损伤,包括肌肉、骨关节和心肌损伤,脱水,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严重时引起高血压、心力衰竭和猝死。有报道显示,长期高强度运动可引起心脏扩大和心肌肥厚,但上述报道均是在没有监护和指导下的高强度运动中和运动员中出现。因此,冠心病患者在运动中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风险大小是医师和患者都关心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运动康复中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每34 673 h人次发生1次,致死性心脏事件并发症每116 402 h人次发生1次[57]。
研究提示,心血管病患者运动相关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心脏骤停每116906h人次发生1次,心肌梗死每219970h人次发生1次,每752 365 h人次死亡1例,每81 670 h人次出现1例主要并发症[58,59,60]。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患者包括6周以内的心肌梗死、运动诱发心肌缺血、左心室射血分数<30%、持续室性心动过速、严重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脏骤停以及新近置入自动复律除颤器和(或)频率应答心脏起搏器等。< p="">
当患者在缺乏有效心脏骤停处理措施支持下运动时,死亡率将增加6倍[58,59,60]。制定运动康复处方,要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同时对患者进行运动常识教育,避免过度运动,识别不适症状。在运动场所配备相应抢救仪器及药品,康复医师和护士要接受心脏急救培训。
以下是减少心脏运动康复过程中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建议。
1.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1)在开始运动康复之前需向患者详细介绍运动处方内容。
(2)在患者每次运动康复的前、中、后给予评估。
(3)准备心脏急救应急预案。所有参加心脏康复的医务人员需定期接受心脏急救训练,定期参与病例讨论。
(4)运动场地需备有心电监护和心肺复苏设备,包括心脏电除颤仪和急救药物。
2.患者教育:
(1)指导患者了解自己在运动康复过程中身体的警告信号,包括胸部不适或其他类似心绞痛症状、轻度头痛或头晕、心律不齐、体质量增加和气喘等。
(2)对于患者出现的身体不适及时给予评估和治疗。患者在运动中若出现胸痛、头昏目眩、过度劳累、气短、出汗过多、恶心呕吐以及脉搏不规则等,应马上停止运动。停止运动后上述症状仍持续,特别是停止运动5~6 min后,心率仍增加,应继续观察和处理。如果感觉到有任何关节或肌肉不寻常疼痛,可能存在骨骼、肌肉的损伤,也应立即停止运动。
(3)强调遵循运动处方运动的重要性,即运动强度不超过目标心率或自感用力程度,并应注意运动时间和运动设备的选择。
(4)强调运动时热身运动和整理运动的重要性,这与运动安全性有关。
(5)提醒患者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运动水平,比如冷热、湿度和海拔变化。
3.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运动前要评估患者最近身体健康状况、体质量、血压、药物依从性和心电图的变化。
(2)根据危险分层决定运动中的心电及血压等医学监护强度。
(3)根据运动前的临床状态调整运动处方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经历急性心脏事件(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心脏开胸手术)后,大多数患者不知道是否应该运动,耐受运动量有多大,应做什么运动。对运动的不确定和对运动风险的担忧导致患者回避运动。运动训练是改善患者自身看法的最佳手段。临床医师需首先向患者解释运动的步骤以及运动对患者身体有利和可能不利的影响,帮助患者辨别和评估症状与所完成的负荷的联系。通过运动训练,患者学会感觉和观察自己局部和全身性反应(例如心率、呼吸增快、胸痛症状、肌力增加和主观幸福感),学会将症状与客观的运动状态相联系。通过逐渐地增加运动强度,增强患者参与运动的信心。这种启蒙教育将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患者在工作、娱乐及日常生活中的体力,促进患者参与和坚持运动。
基础设备:体质量计、握力计、量尺、秒表、心电图机、日常生活能力测评量表、生活方式量表、SF-36生活质量量表和运动试验(平板或踏车)。高标准设备:心肺运动试验(平板或踏车)、肌力测评器械、运动康复院外心电监测设备、体脂测定仪和身体成分分析仪。
基础设备:心脏电除颤仪、血压计、急救药品(肾上腺素、硝酸甘油、多巴胺和阿托品)、供氧设施、心电图机和心率表。高标准设备:运动心电监护仪。
基础设备:训练用瑜伽垫、脚踏板、哑铃、沙袋、弹力带、训练用平衡球、训练用功率自行车和跑步机等。高标准设备:院内运动软件管理系统、上肢和下肢肌力训练设备、平衡训练仪、模拟运动训练仪和水疗等。
心脏康复医师至少1名,负责推荐患者、风险评估、运动处方制定、管理患者和紧急事件急救,并负责康复团队管理。心脏康复医师资格: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及中级以上职称,有心脏和大血管康复经验至少1年,或参加由中国康复学会心脏康复委员会认证的心脏康复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能力。
护士至少1名,负责接待患者、健康教育、康复随访和医疗急救措施的执行。心脏康复护士资格:护士工作经历5年及以上,有心血管急症救治经验,具有心血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心血管病学基础知识、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以及人类生长与发育等),有较好的沟通能力。
心脏康复理疗师或运动治疗师至少1名,负责制定运动方案,指导患者具体运动。心脏康复理疗师或运动治疗师资格:大学康复治疗或体育医学专业专科以上(含大专)毕业,取得相应的高等教育毕业文凭,或护士专业有专科以上学历,参加由中国康复学会心脏康复和预防专业委员会认证的心脏康复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
(执笔:丁荣晶;审校:胡大一、马依彤)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
常翠青(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陈步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内科),陈样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崔炜(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达娃次仁(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丁超(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丁荣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杜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顾东风(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循证医学科),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方咸宏(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格桑罗布(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郭艺芳(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学科),蒋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金雪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李革(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李可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瑞杰(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李曦铭(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李玉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刘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刘坤申(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刘遂心(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康复科 心血管康复中心),刘小清(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吕安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马依彤(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曲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沈玉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孙艺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孙英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谭宁(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陶贵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王洪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王磊(江苏省中医院),吴强(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武阳丰(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肖传实(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谢翔(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杨大春(成都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余金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军(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张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张啸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流行病和生物统计室 清华大学医学中心),张源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赵连成(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社区防治部),赵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赵文华(中国病症预防控制中心),赵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