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梅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中青年如何防范猝死的突袭

发表者:王金梅 人已读

日常生活中心脏病猝死事件时有发生,此类疾病更频频垂青中青年人群,特别是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知名企业高层领导,近年来心源性“猝死”事件反复出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中。例如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在运动时猝死;此外麦当劳全球董事长兼CEO吉姆·坎塔卢波、相声大师马季、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以出演毛泽东而闻名的特型演员古月、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均因心源性猝死突发而撒手人寰。

一、什么是猝死

我们日常所说的猝死一般是指心源性猝死,它通常是因为心跳节律发生异常导致的。正常的心跳应该是像钟摆一样有节奏的,但是当心跳节律性被破坏时心脏就会进入“心室颤动”的状态,心脏原本有节奏的有力的收缩舒张运动就变成了无规律的无效颤动,全身血液循环会在数秒钟内停止,而心脏则进入“心脏骤停”状态,大脑功能随之马上停止,人在几分钟内就将死亡。

二、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

美国每年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心脏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中国每年猝死的发病率为54万人,每分钟有1人发生SCA!

中国每天将近有1480 SCA 死亡 !相当于每周有22架满员的波音747飞机机毁人亡。

三、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1、猝死发生前:有的没有任何先兆,甚至无冠心病史,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数分钟至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痛并可伴呼吸困难、心悸、疲乏感等,或有心绞痛加重。有些病人有急性心肌梗塞症状。

2、猝死发生时:当心脏丧失有效收缩超过10-15秒时,即出现神志不清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乃至停止,紫绀明显,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到等。有些病人在睡眠中死去,死前可能发出异常鼾声或叫声,也可能无动静。

四、心源性猝死的应急处理

一旦发现有意识丧失的病人时,要快速的进行识别,如果是心源性猝死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的时机,同时尽快与120急救取得联系。为了提高心源性猝死急救的成功率,每个人都应当学习掌握心肺复苏基本技能。

五、8条“守则”预防心脏性猝死

预防心脏性猝死,无外乎做到8条“守则”:

1、远离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凡是患有三高的人群,一定要及时找专业医生及时治疗,尽快使血压、血脂、血糖达到安全标准。切不可“跟着感觉走” 猝死前可能毫无预兆。

2、戒烟限酒。研究表明,吸烟者猝死要比非吸烟者高四倍以上,猝死的发生率还与每天吸烟数成比率。 专家指出,吸烟所以易引起猝死是由于烟雾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使心肌缺血缺氧,而致使心肌电生活活动不稳定。同时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又可使心肌室颤的阀值降低而更易引起心室纤颤。另外也可促使血小板凝聚功能亢进而易形成动脉内血栓。这些因素均促使猝死的发生。因此可以认为吸烟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子,戒烟是预防猝死的重要措施一。过度饮酒尤其醉酒易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会增加猝死发生的危险性。主张每日限制饮酒或最好不饮白酒,每人每日饮酒量不超过20克。

3、规律运动。规律而适宜的运动有助于预防冠心病;但不恰当的剧烈运动,尤其对于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来说反而会增大心源性猝死发生的概率。因为剧烈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会引发心脏负荷过大,心率改变从而诱发心室颤动甚至发生猝死。魔鬼时间”慎起居。一天24小时中,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上午4―10时,因而被医学家比喻它是好发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这期间,服药、饮水要早(醒来时服一次药喝一杯水),锻炼要少(避开这段时间),以免发生危险。

4、清淡饮食。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过少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均会增加猝死的发病概率。据报道: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人猝死发生概率是每月吃不足一次鱼的48%。

5、充足睡眠。国外多项研究显示,若长期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的成年人,其死亡率比每晚能睡七八个小时的人要180%。“健康的体魄来自充足的睡眠。”这是科学家新近提出的观点。所以出现睡眠障碍时一定要及时调整和治疗。午睡小憩,猝发危险减三成。只要有30分钟的午睡,就可使心肌梗塞的发病和死亡危险减少30%。不过,午睡应在餐后半小时进行。

6、控制体重。有资料Kg显示,肥胖者BMI猝死率男性高出体重指数普通人群13倍。男性提示体重大于理想体重20%者身高,其人群死亡危险比指数一般人群高25%非暴力;体重大于30%者,BMI其死亡危险BMI比一般人群高42%。同时多脑出血肥胖者栓塞不仅减寿还受到styl猝死kg的威胁。

7、预防便秘。便秘会导致血压就会升高,机体的耗氧量增加,很容易诱发脑溢血、心绞痛和心梗而危及生命的猝死。

8、学习急救。发生猝死后,有效营救时间非常短暂,仅为7—10分钟!猝死发生后,如果在2—4分钟内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疗,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死亡了。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使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就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2011最新心肺复苏指南强调尽快实施心脏按压。即使不进行人工呼吸也能起到同样的成功率。千万不要延误心脏按压时间。

按压部位:胸骨下半段,即胸部正中、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交点。

按压深度: 约4-5cm,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

按压频率: 大约为每分钟100次

两乳头联线的中点。用掌根重叠放在另一手背上使手指脱离胸壁,可采用两手指交叉抬起法。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力量应足以使胸骨下沉4-5cm,压下后即放开,但双手不应离开离开胸壁,使胸骨自行弹回原位,如此反复操作,频率为100次/分钟。若可进行人工呼吸,则按压与通气的比率即30:2。

总之对中老年人而言,发生猝死一般都有基础疾病在先。在此基础上的诱发因素,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酗酒熬夜、暴饮暴食等。而诸多青壮年被心脏性猝死“击垮”,主要原因在于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喝酒、抽烟、熬夜、高盐高脂饮食、缺乏锻炼等)。他们或由于忽略了已经存在却无明显心绞痛等症状的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定时炸弹”一旦遇到压力、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就会造成粥样斑块破裂—心肌缺血—致死性心律失常(主要是心室颤动)—猝死的严重后果;或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不能及时释放压力,不能有效节制情绪变化,同样会引起或加重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脏性猝死。

黄帝内经曾针对养生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论述。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长期疲劳工作容易导致“正气损伤”,与普通人相比,“过度疲劳的人肯定更容易受到外来风寒、暑湿等邪气的侵袭而致病。”在充满竞争和各种诱惑的时代,在内心上应该做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身必先养心。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提倡预防为主,“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

让我们关注健康,从“心”开始,为事业、为家庭、为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活出健康精彩的人生!。

本文是王金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