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发表者:彭志海 人已读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左妍 通讯员黄蕾宇
遵义和毕节,相隔280多公里,有着两对遭遇相似的母子:同是身患胆道闭锁的儿子,同是捐献肝脏的妈妈,在上海同一家医院治疗,而他们的肝移植手术,也只差3天。巧合,让两家人一路扶持,互相取暖。昨天,两个孩子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出院。
同时来沪求医
男婴意豪(化名)是贵州遵义人。刚出生时他全身蜡黄,本以为只是新生儿黄疸,但症状越来越严重,满月之时,意豪的父母将他带到贵阳的医院,诊断结果是严重的先天性胆道闭锁,若不接受肝移植手术,将会因肝功能衰竭而死。意豪的妈妈当场哭晕过去,36岁的她求子10年才盼来了孩子,怎能轻易放弃?于是,夫妻俩抱着孩子开始了漫漫求医路。
意豪先来到重庆就诊,等待了9个月,眼看病情加重,却始终等不来合适的肝源。最终,医生建议他们来上海。今年3月,意豪一家来到上海。
男孩钧群(化名)是贵州毕节人,今年8岁。三年前,他毫无征兆地腹泻、发烧,在西安得到确诊后,切除了一半肝脏。这样的治疗只是暂缓了病情,没多久,钧群就出现了更严重的症状。
家人带着孩子四处求医,经历了先后五次病危,钧群都奇迹般地挺了过来。最严重的一次,他吐血、便血,陷入了深度昏迷。醒来后,钧群便问妈妈:“故事里说猫有9条命,我也想有!”钧群的治疗医生无不感慨孩子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建议到上海碰碰运气,也许还有机会。同样在3月,钧群一家也踏上了来沪之路。
同日康复出院
两个被病痛折磨的孩子,在相近的时间入住市一医院南部。命运的安排让他们相遇,一问之下,两家人竟还是老乡,顿时百感交集。他们常常交流经验,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熬不过去就相互打气,拉拉家常,想想未来……
面对两个相似的病例,院方很重视,协调多科室成立了医疗团队。而摆在这两个孩子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时间紧迫。医疗团队只能考虑自体捐献方案,由亲人捐献肝脏进行移植手术。幸运的是,两位妈妈都符合移植条件,她们毫不犹豫地同意捐出肝脏的一部分来救自己的儿子。
意豪的手术,取肝和移植要同时进行,先后都长达四小时;钧群的手术难度更大,要先将原先手术部位造成的血管粘连分离。孩子都那么小,血管胆道那么细,手术压力可想而知。经全力救治,两人的手术都成功了。
4月做手术至今,两个家庭从绝望到焦虑,从忐忑到欣喜。昨天,两个孩子同时出院。意豪的爸爸说,近一年来在外求医,他们几乎没回过家,7月3日就是儿子1岁生日,手术成功是最好的生日礼物;钧群的妈妈则说,出院后第一件事,要给儿子报名上学,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像正常孩子一样读书玩耍。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