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发表者:赵治伟 人已读
月骨缺血性坏死,又称Kienbock病。病因尚不明确,但总的认为月骨的缺血性改变与循环系统、创伤因素等有关。对于优势手出现疼痛和僵硬的年轻 患者要高度怀疑月骨坏死。于月骨背侧可触及压痛,患手握力明显下降。患者常诉桡月关节处隐隐的钝痛,有些患者有背伸损伤的病史,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减 轻。X线片上,月骨骨密度增高是坏死的早期表现,MRI诊断更为敏感。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月骨硬化、月骨密度进行性丧失、月骨在前后方向上碎裂、进行性腕 骨高度丧失并向近端移位,最终导致与舟骨旋转及腕骨塌陷相关的退行性改变。
根据坏死的演变过程,Lichtmann将月骨缺血性坏死分成四期。
Ⅰ期:腕关节可有疼痛、乏力、运动受限、背侧压痛和肿胀等症状和体征,x线表现正常。
Ⅱ期:x线片显示月骨密度增高,有碎裂,但体积、形状以及与相邻骨骼的解剖关系无明显的变更。后期,月骨桡侧半的高度会有所降低。关节背侧肿胀程度也会有所增加。
Ⅲ 期:在Ⅱ期的基础上,月骨出现塌陷,侧位平片可见月骨前后径加大,头骨向近侧移位。 Ⅲa:舟骨与周围腕骨的对应关系正常; Ⅲb:舟月骨间关节间隙变宽,舟骨掌曲度加大,三角骨尺侧偏移。腕关节较Ⅱ期僵硬。 Ⅳ期:除了月骨塌陷、碎裂和头状骨近侧移位之外,月骨周围关节出现骨性关节炎表现——关节面粗糙不平、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骨骼硬化和囊变。月骨塌陷 一旦发生,如不予以治疗,便进行性发展,直至腕关节正常结构完全破坏为止。
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一期):
腕关节制动固定的同时,配合理疗、中药熏洗、内服等,并且腕部的制动固定时间要足够长。
手术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有:
尺骨延长或桡骨短缩术(适用于尺骨负变异的患者,但可能引起尺骨撞击征);月骨血运重建术:背侧腕骨动静脉束植入术、带旋前方肌肌蒂的桡骨骨瓣植骨法(即以 旋前方肌远侧部分肌肉及肌筋膜为蒂,携带部分桡骨皮质块植入月骨内)、带蒂掌骨基底骨瓣植骨法,(即以腕背动脉——第2或第3掌背动脉为蒂,携带第2或第 3掌骨基底骨片嵌入月骨重建血运);带蒂豌豆骨移位修复治疗月骨坏死;肌腱腱球填塞术(即将坏死月骨摘除后掌长肌腱缝合成球状置于月骨间隙);人工月骨植 入术;局限性腕骨间融合术;头状骨移位替代术(即摘除坏死月骨,将带有血管束的月骨向近端移位重建桡月关节);近排腕骨摘除术;腕关节融合术等。
尺骨延长或桡骨短缩术、月骨血运重建术,适用于月骨坏死的第一、二期;豌豆骨移位、腱球填塞、人工月骨置换术,局限性腕关节融合术、头状骨移位替代术、近排腕骨摘除术等适用于月骨坏死的第三期;腕关节融合术适用于月骨坏死第四期。
四期月骨无菌性坏死,常伴有腕关节滑膜炎,桡月关节炎,腕关节排列紊乱,及腕关节不稳定, 最终导致患手握力明显下降,活动时腕关节剧痛,严重者可导致腕关节功能完全丧失。治疗方法选择以手术为主。近排腕骨切除,虽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腕痛,改善 腕关节功能,但患手握力明显下降,同时可伴有腕关节不稳。桡腕关节融合,可消除腕关节疼痛,保持手的握力,但腕掌屈、背伸功能完全丧失。月骨置换术临床报 导较多,在塌陷碎裂月骨摘除后替代物包括金属球、硅橡胶及钛合金等制成的人工假体、掌长肌腱球、豌豆骨、头状骨移位替代。月骨摘除后人工假体填充,后期常 致假体碎裂、脱位,其远期疗效较差;掌长肌腱球植入,由于植入腱球疤痕化及不能阻止腕骨进一步塌陷,远期疗效也差;豌豆骨体积明显比月骨小,关节面与月骨 周围关节面不适配,可继发腕骨排列紊乱,导致腕痛,腕关节功能障碍。
国内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头状骨几何形状、外径,关节面弧长、弧高与月骨极其相似,头状骨移位代替月骨可重建桡腕关节,保持腕高指数;骨间掌侧动脉背侧支 及伴行静脉足以保证移位头状骨有充足动脉供血及可靠静脉回流,能有效防止术后头状骨再发生缺血性坏死。经大量临床研究与实践,认为:头状移位替代塌陷坏死 月骨,是目前治疗三、四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疗效较肯定、恢复较快的方法。
本文是赵治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