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发表者:潘小平 人已读
颈动脉海绵窦瘘(CCF)又称搏动性突眼,它是颅内最常见的动静脉瘘。80%以上的因外伤引起,自发的不足20%。患者常因眼部症状就诊眼科而误诊。我院2002年初诊断并行介入治疗CCF一例,随访两年。因未见包头地区有文献报导,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患者女,46岁。1月8日发生车祸后诊断为“脑震荡、第10胸椎椎体滑脱”。一周后突感左眼肿胀伴半侧头痛,耳内有隆隆样声音,视力下降,左眼外展。压迫左侧颈总动脉,颅内杂音消失。择期做全脑血管造影,见左侧颈内动脉在海绵窦内有溢流,左颈内动脉也可以显影。即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用Seldinger法插入8F鞘管,并用微导管MagicBDPF头端缚2号球囊导引插入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口,调整位置,充入180mgI/ml浓度的欧乃派克造影剂0.35ml,患者颅内杂音消失,感觉轻微头痛。解脱球囊,6小时后拔管。4周复查颈动脉海绵窦瘘治愈。随访两年,患者无明显不适。
讨论:自从1907年Cushing首先提出了颈动脉海绵窦瘘以来,随着神经外科及影像学、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对CCF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飞速发展。海绵窦是一对位于蝶鞍两旁的较大静脉窦,颈内动脉从后端穿入此窦,这是人体中唯一的一处动脉通过静脉结构。如果颈内动脉本身或其在海绵窦段内的分支破裂,即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沟通。患者中96.4%出现搏动性突眼、100%存在难以忍受的颅内连续性隆隆样杂音、100%球结膜水肿和充血、44.4%眼睑外翻、70.4%病人不同程度的眼球活动受限、73--89%的病人有视力减退、严重还可以发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影像学诊断中,脑血管造影是CCF的决定性诊断。通过全脑血管选择性造影,可以了解到瘘口的部位和大小、脑循环代偿情况、是否有全“偷流”现象、颈外动脉供血情况、静脉引流的方向、其他可能影响治疗的脑动脉变异或异常。CT扫描影像可以见到眼上静脉增粗、眼球突出、眶内肌群弥漫性增厚、鞍旁密度增高、眼球边缘模糊、眼睑肿胀、球结膜水肿等影像。
CCF的治疗目的在于保护视力、消除杂音、使突眼回缩、防止脑缺血或出血。最理想的方法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可靠地封闭瘘口,同时保持颈内动脉的通畅。目前首选介入栓塞治疗。通常是经动脉途径,栓塞材料有可脱性球囊、钨丝弹簧圈、Ivalon、丝线段等。栓塞成功的标准为:球囊位于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外,海绵窦不在显影,颈内动脉血流通畅,血管杂音消失。如果遇到患侧颈内动脉闭塞导管不能到达瘘口,动脉迂曲、狭窄导管插入困难,瘘口较小或多个瘘口不能完全栓塞,颈内动脉脑膜支与海绵窦形成瘘动脉栓塞困难着,可经眼静脉入路治疗。介入治疗CCF的并发症主要有:颈内动脉闭塞,颅神经瘫痪,假性动脉瘤,球囊过早脱落,患侧半球的脑过度灌注,瘘口再通等。随着插管技术的不断提高,导管制作及栓塞材料的不断发展,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将大大减少,CCF治疗的结果也越来越好。
本文是潘小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