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惠萍 三甲
李惠萍 主任医师
上海市肺科医院 呼吸科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研究进展

28093人已读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呼吸科

李惠萍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属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中的一种类型[1 ]。以往由于病理活检率低、并且与其他继发性机化性肺炎未加以区分,因此认为本病并不多见。但随着对COP认识的不断提高,诊断的病例数逐年增多,说明本病并不少见,只是以往诊断手段有限,相当一部分病人被误诊或漏诊。为了进一步提高呼吸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我院经活检证实的25例CO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OP的研究进展和临床诊治谈点粗浅体会。

一、基本概念和命名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指原因不明的机化性肺炎(organizing pneumonia,OP)。其诊断源自于病理学上的机化性肺炎,结合临床及其他资料排除导致OP的原因后,方形成所谓“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影像—病理诊断”(clinical-radiologic-pathologic diagnosis, CRP)。

COP最早由Lange[21] 1901年做过描述,但一直没有深入地研究。直到1983年,Davison等[2]首先提出了COP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的概念。1985年Epler等【3】将同样的病变定义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organizing pneumonia, BOOP)。有时也称为“特发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idiopathic BOOP, iBOOP),因此COP与iBOOP实为同一概念。由于BOOP易与其他类型的细支气管炎混淆,而且未强调机化性肺炎的突出地位,因此人们更倾向于使用COP。COP这一命名既突出了以机化性肺炎为主的特点,又避免了与其他原因所致的细支气管炎的相互混淆,为广大学者所接受。为此,2002年在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发表的IIPs的国际共识中,正式将其命名为COP,并按照发生率的高低,将COP排列在IIPs的第三位[4]

二、流行病学特点

COP同其他IIPs一样缺乏精确的流行病学资料。有报道机化性肺炎(OP)的发病率估计为6-7/10万[5],其中超过半数为COP[6],但COP确切的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1】。笔者检索近20年国内外文献,COP的报道病例逐渐增多,可能与活检率增加有关。法国学者Romain等2000年报道的48例COP为近5年国外报道最大病例组[7],其次为2002年韩国Joon Chang等报道的31例[8]。国内从1999年至2005年9篇文章共报道了19例COP,其中最大病例组8例[9],其余多为1-2例的个案报道[10-12]。 上海市肺科医院自2000年至2006年4月期间经肺组织活检证实的COP 有24例,另1例由外地医院活检后在我院随访,合计25例,目前为国内报道数量最多的一组病例。

文献报道【1】COP男女发病情况相近,但我院诊治的25例COP,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0.31 :1。本病在50-60岁发病率较高,儿童偶见。与吸烟关系不甚密切。是否与职业粉尘或过敏原接触有关尚不清楚,我院病例近半数有药物过敏史、各种工业粉尘和植物粉尘接触史,提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职业和过敏体质有一定相关性。

三、COP的诊断及其相关问题[1]

(一)COP的诊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病理诊断

首先必须有机化性肺炎(OP)的组织学依据,亦即需取得病理组织活检。取材方法最好为经胸腔镜肺活检或小切口肺活检。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在COP的诊断中也有一定的价值。

1、病理组织学表现主要为:1)远端气腔(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腔)内的机化性炎症。小气道和肺泡管内过多的肉芽组织增殖。肺泡腔内肉芽组织呈芽生状,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将成纤维细胞包埋而构成,可通过肺泡孔从一个肺泡扩展到邻近的肺泡,形成典型的“蝴蝶影”。病灶以小气道为中心向远端延伸。2)病灶呈片状分布。3)肺部结构不受损。4)镜下病变均匀一致。5)伴轻度的间质慢性炎症、II型上皮细胞化生和肺泡腔内巨噬细胞(有些为泡沫细胞)增加。

2、诊断COP时,机化性肺炎必须是主要表现,而非附加表现。因为其他IIPs,如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大约50%的病例有OP的表现,但病灶少而小,一般不超过10%,需加以鉴别。有些不典型的Wegener’s肉芽肿,病理上可表现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并以OP为主,也需加以鉴别。

3、OP少见或缺乏的病理表现包括:明显的肺泡间隔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成纤维细胞灶、肉芽肿改变、透明膜和血管炎、嗜酸性细胞浸润等。

4、需经特殊染色,排除结核、真菌、肿瘤等疾病所致的继发性OP。

第二方面:临床—影像—病理诊断(Clinical-radiologic-pathologic diagnosis, CRP)

COP的诊断必须在获得机化性肺炎病理诊断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影像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可能导致机化性肺炎的其他疾病后,方能考虑为原因不明的机化性肺炎,即COP。

1、COP的临床表现:文献报道【1】本病多为亚急性起病,病情较轻;偶有急性起病者临床表现同ARDS。主要临床表现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包括咳嗽、气促、咯血、胸痛、肺部细湿罗音等,无哮鸣音;另一类为全身症状和体征,包括低热、盗汗、乏力等,不出现杵状指。临床往往诊断为肺部感染,但抗生素无效。我院病例临床特点基本与文献报道相符,但个别病情严重者有杵状指和肺部哮鸣音,而且肺容积缩小明显,需与UIP鉴别。全身症状发生率较低,仅占12%,主要以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总体上看,COP缺乏临床特征性,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并无太多区别,因此仅依靠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的难度较大。

2、COP的影像学特点【1】

COP影像学表现最为丰富多彩,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像学表现:

最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斑片状肺泡实变影,通常为两侧、靠近胸膜周边分布,多有迁徙性或游走性。

第二种较为典型的表现:单发的病灶,称结节样或团块状,常出现在上叶。有些患者无症状,通过外科手术后得以诊断和治愈。有些表现为慢性肺部炎症,持续发热,用抗生素无效,其中部分患者可出现咯血,HRCT上可见团块中出现空洞。

第三种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肺间质的浸润影,起初多为胸膜下的网状影,后期出现蜂窝肺。此型容易与NSIP和UIP混淆,主要依靠病理活检帮助鉴别。

其他各种影像学表现均有报道,但相对较少见,包括:小结节影、不规则条索和线状影、有时可见胸膜下弧形线、支气管壁增厚、肺泡扩张、结节内多发空腔、有时可见反晕征(即中心为毛玻璃影,外周为新月型的实变环绕)或指环征、偶有气胸或纵膈气肿。

结合文献和我科25例COP影像学表现,COP的影像学特点可总结为“五多一少”:即多态性、多发性、多变性、多复发性、多双肺受累;蜂窝肺少见。具体描述如下:

1)多态性:可呈斑片状、肺实变状、团块状、条索状、地图状、结节状、粟粒状、网织状、蜂窝状等各种形态,以前四种比例较高。每例患者多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形态。重症和晚期的COP可表现为蜂窝肺、肺容积缩小等类似UIP的改变。有一定沿着小气道分布的特点,如斑片状影中央可见小气道影,可能与肉芽肿阻塞气道引起周围肺组织炎症、不张或感染有关;粟粒型病变为沿着小气道分布的小结节,并有masic sign (气体限闭征, air trapping)。

2)多发性:COP多为两肺多发性病灶。本组病例多发病灶累及两肺占92%,除1例粟粒状小结节影均匀分布于全肺外,其余病例分布不均匀。单发病灶一侧分布仅2例,病灶切除术后无复发。

3)多变性:病灶有明显的游走性,具有此起彼伏的特点,多数病例在一周内可观察到病灶的明显变化。抗感染治疗基本不影响病灶的变化。

4)多复发性:文献报道[7,13,14]的复发率多在13%-58%之间。我科病例复发率为42.1%。

5)多双肺受累:两侧中下肺分布为主,占88%;沿着胸膜分布占96%,累及胸膜占40%。

6)蜂窝肺少见:仅有少数晚期重症COP出现蜂窝肺。我科25例患者仅有1例出现蜂窝肺,发生率为4%。

有学者在仅根据HRCT表现,而不参考临床和病理资料的情况下,COP的诊断正确率可达到79%【15】,说明HR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COP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提示性,但不具备确诊价值。

3、COP的病理学特点(同前)

4、常见的继发性COP的原因

1) 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

2) 与药物或其他治疗相关的OP: 包括各种药物反应、博莱霉素、氨甲蝶呤、可卡因、干扰素—α、干扰素—β1α等;放射性损伤,如乳腺癌放疗术后少数患者可发生COP。

3) 各种原因所致的吸入性损伤:如胃内容吸入、毒性气体的吸入等

4) 其他不明原因的情况:如

A. 胶元血管系统疾病:如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

B. 骨髓移植和其他移植后排异反应:如肺移植、肝移植后

C. 肿瘤或骨髓增殖性疾病:如 如白血病、肺癌等

D. 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慢性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各种免疫缺陷综合征、冷球蛋白血症等

E. 其他情况:ARDS、过敏性肺炎、慢性嗜酸性细胞性肺炎、韦格内肉芽肿、结节病、远端小气道阻塞/阻塞性肺炎、慢性的心脏/肾脏功能衰竭等

通常情况下,提示COP诊断的第一线索来源于其影像学的特点,经过抗感染等治疗效果不佳,结合病理改变,排除其他疾患后诊断为COP。

(二)其他辅助检查在COP诊断中的价值

1、 血常规:可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

2、 血沉和C反应蛋白可增高。

3、 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偶尔出现阳性,但滴度不高。

4、 γ—谷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可升高,尤其多次复发的患者升高明显。

5、 肺功能变化通常为轻度的限制性通气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的低氧血症。个别重症COP,病情快速进展者,可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

6、 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成分的变化对COP的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典型的COP,BALF中淋巴细胞 > 25%,CD4/CD8 < 0.9;如果再结合至少以下两项以上指标:巨噬细胞 > 20%,或中性粒细胞> 5%, 或嗜酸性粒细胞 > 2% 但 < 25% ,对COP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可达到85%【16】

总体上看,除了BALF外,其他实验室辅助检查对COP的诊断帮助不大。但某些项目,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可作为治疗前后判断疗效的指标。有些项目可反映患者的复发迹象,如碱性磷酸酶的升高等。还有许多临床常规进行的检查项目,其主要的作用在于排除其他继发性OP,如肺泡灌洗液的病原体检查、肿瘤细胞的检查等。

(三)COP诊断中的有关问题:

1、最基本的问题是排除其他继发性的OP。许多疾病早期表现可能与COP相似,此时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尚未出现,或者因检查手段所限而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可能被误诊为COP;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病情的进展,有些特征性的表现或者客观检查出现了阳性结果,此时方能明确原发病的诊断。如果过早给予COP的诊断,可能漏诊其他严重的继发性OP,如肿瘤、真菌感染等。因此,COP的诊断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NSIP,是一种暂时性的诊断,在病因未查清以前,可暂时诊断为COP;一旦病因查清,COP的诊断则不成立。

2、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与COP非常相似的疾病包括:肺淋巴瘤、细支气管肺泡癌、慢性嗜酸性细胞性肺炎和肺栓塞。可通过TBLB取得肺组织病理进行鉴别。肺泡灌洗有时也能帮助排除这些疾病。

3、最大的难点在于晚期COP与UIP的鉴别,二者在临床、影像学,甚至在病理组织学上均有相似性,下表为鉴别要点。

晚期的COP与UIP 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COP

UIP

年龄

较轻,通常小于50岁

多大于50岁

胸片

大部分病例网状影少,结节影多,周边分布特点不似UIP明显

网状影为主,周边及肺底部明显

CT

蜂窝肺相对较少或为局灶性

蜂窝肺明显

病理改变

肺泡和细支气管腔内肉芽组织明显,间质内成纤维细胞灶相对较少

间质内大量成纤维细胞灶,而气腔内肉芽组织较少

根据上述鉴别要点,可帮助COP与UIP的鉴别诊断,其中病理活检尤其重要。但病理检查也有局限性,如我科一例患者由于取材于病变较为严重的“蜂窝肺”部位,病理报告最初为UIP。此患者年仅35岁,影像学改变仅为局灶性的“蜂窝肺”,大部分病变为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影,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不支持UIP,经与病理科医生共同讨论,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最后诊断为COP。此例患者激素疗效很好,所谓的“蜂窝肺” 最后几乎完全吸收,说明这种“蜂窝肺”可能是小叶和肺泡间隔增粗而围成的假性“蜂窝肺”。 由此更进一步说明基于临床—影像—病理(CRP)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诊断COP的重要性和准确性。

4、重症和进行性进展的COP:指的是发生严重呼吸衰竭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COP患者。这种病人虽然不多,但诊断和治疗非常困难。其中有些属于真正的COP,有些则可能是与其他疾病重叠所致,如ARDS,AIP,胶元血管系统疾病等。有些COP病例首发表现为ARDS/AIP,但病理改变为OP,而非弥漫性肺泡损伤(DAD),激素治疗通常效果较好,如果加上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增加疗效。有些ARDS病人虽然病理表现有OP改变,但往往与胶元血管疾病和接触某些药物或鸟类过敏原有关,这种病人激素疗效往往不佳。有些快速进展的COP在临床、影像甚至病理学改变方面均与ARDS和AIP极其相似,但COP对激素治疗反应相对较好。有些重症的COP也可进展到严重的纤维化和蜂窝肺,与UIP,尤其与UIP的急性加重不易鉴别。

5、COP诊断分级

诊断分级

病理表现为OP

典型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除外其他继发性OP疾病

确诊

(definite)

经开胸或胸腔镜活检证实

很可能

(probable)

仅经TBLB活检发现

可能

(possible)

??

6、COP的病因诊断:主要目的是排除OP的继发性原因(同前)。当所有的病因筛查为阴性结果时,才能称之为COP。

7、COP的诊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病例,尤其是没有确诊的病例,如果已经开始治疗,都必须保持动态随访。如果出现提示其他疾病的迹象、或强的松剂量在20mg/d以上时复发,必须重新考虑诊断,必要时行肺组织活检明确诊断。

四、COP的治疗和有关问题:

(一)治疗方法:

关于COP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国际、国内统一的规范【1】。皮质激素是主要治疗措施,临床症状常常在48小时内得到改善,影像学病变常常在几周内明显吸收。虽然皮质激素用于COP的治疗已有20余年的历史,但目前尚未摸索出最佳的剂量和疗程。不同的学者使用皮质激素的剂量和疗程不同,但大体上有两种情况:

一种为低剂量,短疗程,如Cordier等【1】强的松起始剂量0.75mg/kg/d,4周;然后减为0.5mg/kg/d,6周;20mg/d,6周;5mg/d, 6周,总疗程大约6个月。

另一种为起始高剂量,长疗程,如Epler【17】等起始用较高剂量的强的松(1mg/kg/d),1-3月,然后改为40mg/d,用3月;10mg/d,或20mg隔天1次,维持1年。King and Mortenson等【18】起始用强的松(1-1.5mg/kg/d)4-8周,然后减量至0.5-1mg/kg/d,4-6周,以后逐渐减量至停药。Wells 等【19】则起始用大剂量甲强龙(0.75-1g/d)静脉滴注3天,然后改为强的松40mg/d,10-14天;10mg/d, 1-2月;20mg 隔天1次,维持1年,如果有局限性的肺间质纤维化则维持更长时间。Romain等【7】采用所谓GERA“O”P 标准治疗方案,即强的松起始剂量0.75mg/kg/d,4周,然后减为0.5mg/kg/d,4周;20mg/d,4周;10mg/d, 6周;5mg/d, 6周,总疗程6-12个月。详见下表:

几种激素应用方法的比较

作者

激素起始剂量

维持过程

总疗程

种类

剂量

疗程

种类

剂量

疗程

Epler

强的松

1mg/kg/d

4-12周

强的松

40mg/d,

12周

12月

强的松

10mg/d或20mg,qod

®12月

King

强的松

1-1.5mg/kg/d

4-8周

强的松

0.5-1mg/kg/d

4-6周

Wells

甲强龙

0.75-1g/d,iv

3天

强的松

40mg/d

10-14天

12-14月

强的松

10mg/d,

4-8周

强的松

20mg/qod

维持1年

Romain

强的松

0.75mg/kg/d

4周

强的松

0.5mg/kg/d,

4周

6-12月

强的松

20mg/d

4周

强的松

10mg/d

6周

强的松

5mg/d

> 6周

我科22例采用皮质激素静脉-口服序贯治疗,具有起效快、患者依从性高、副作用低等优点。除1例晚期COP疗效较差外,其他患者临床症状均在1-3天内明显改善,1周复查胸片病灶明显吸收,2周复查胸片、CT病灶大部分吸收。这种治疗方法主要利用起始适量的皮质激素静脉用药,快速控制肺内炎性病变,然后迅速改为口服,以后根据病情逐步减量,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调节,维持用药直至病灶完全吸收。如果严重的纤维化和蜂窝肺已经形成,维持时间应观察病灶稳定至少6个月。1例晚期COP患者病情较重,但初次治疗病情仍有改善,临床症状在1周内有所减轻,肺内病灶也稍有吸收。

(二) 有关问题:

1) COP治疗过程中最多见的问题是在减量过程中和停药后的复发。有些病例多次复发,最多达9次[7]。文献报道[7,13,14]的复发率多在13%-58%之间。减量过程中的复发占68%,强的松剂量在12±7mg/d的范围内易于复发;停药后的复发占32%,多发生在停药后1-3个月内,平均9±20个月,中位数为2个月;从治疗到复发的时间2个月—46个月不等,平均8±9个月,中位数5个月,1年内的复发占82%。我科19例治愈患者复发8例,复发率为42.1%;治疗1年半到2年期间,激素停药6月前后或减量至5-10mg/d时容易复发,与文献报道接近。复发病例再次用激素治疗效果仍然较好,激素剂量应略高于复发时的维持剂量。有学者研究多次复发的预测因素包括:延迟治疗和胆汁郁积(表现为γ—谷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1】;有学者认为第一次治疗前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与以后的复发相关【20】。总结见下表:

COP复发情况

复发情况

文献报道

我科病例

总复发率

13%-58%

42.1%

治疗开始到复发时间

2—46月, 中位数5月

1.5到2年

减量后复发

占复发人数%

68%

75%

复发时强的松剂量

12±7mg/d

5-10mg/d

停药后复发

占复发人数%

占32%,

25%

停药后复发时间

1- 3个月内, 中位数2月

4-6月

2)激素起始剂量、减量方法、疗程等的选择是COP治疗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根据COP容易复发,激素疗效通常较好等特点,激素的使用应重点权衡疗效和副作用两个方面,理想的选择是:以最小的剂量和较短的疗程,达到最好的疗效和最少的副作用。至于复发的问题,因复发次数与死亡率的增加和日后肺功能的恶化无密切相关性,因而不是首先考虑的问题。

3)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处理困难。我科25例患者,仅有1例经初期治疗好转后急性加重,激素加量后稍有缓解,但疗效明显不如第一次治疗。

4)少数晚期重症COP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差,应积极寻找其他治疗手段,或参考UIP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五、COP的预后

COP预后良好[6]。有报道COP的5年生存率达到73%-98%【7,13】。复发并不增加死亡率。部分病例尚有自行逆转的趋势,Joon Chang等[8]报道31例COP患者,其中11例未用激素治疗者,6例完全恢复。 Oymak等【6】报道26例COP中有3例自行恢复,自发缓解率达到11.5%。我科25例患者,23例接受皮质激素治疗,22例治疗后均明显好转或治愈,仅1例为晚期重症COP,对皮质激素反应欠佳,对这类病人可能需要采取其他的治疗方法,如细胞毒药物等。

六、小结和展望:

COP 在IIPs中属于相对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CRP诊断方法尤其重要。影像学改变虽然有一定特征性,但不具备确诊价值;病理活检固然重要,但必须结合临床特点,还必须除外其他继发性OP方能最后诊断。在治疗方面,皮质激素为首选的治疗用药,大部分病例疗效肯定;少数处于晚期病例疗效较差。

COP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究竟如何?确切的发病率?如何减少复发?晚期COP如何治疗?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诊断、治疗、随访规范等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Jean-Francois Cordier. 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 Clin Chest Med, 2004,25(4):727-738

2. Davision AG, Heard BE, McAllister WAC, et al. 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Q J Med 1983,207:382-394.

3. Epler GR, Colby TV, McLoud TC, Carrington CB, Gaensler EA.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organizing pneumonia. N Engl J Med 1985; 312:152-158

4.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ary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the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2,165:277-304

5. Radzikowska E, Wiatr E, Remiszewski P, Bestry I, Grudny J, Langfort R, Szopinski J, Zych J, Plodziszewska M, Rudzinski P, Gawryluk D, Roszkowska B, Roszkowski K.. Organizing pneumonia--analysis of 18 own cases. Pneumonol Alergol Pol, 2004; 72(3-4):99-104

6. Oymak FS, Demirbas HM, Mavili E, Akgun H, Gulmez I, Demir R, Ozesmi M.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organizing pneumonia. Clinical and roentgenological features in 26 cases. Respiration. 2005 May-Jun;72(3):254-62.

7. Romain Lazor, Andre Vandevenne, Antoine Pelletier, Pascal Leclerc, Isabelle Court-Fortune, Jean-Francois Cordier. 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haracteristics of Relapses in a Series of 48 Patient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0, 162:571-577

8. Joon Chang, Joungho Han, Dong Won Kim, Inchul Lee, kyo Young Lee, Soonhee Jung, Hye Seung Han, Bong Kwon Chun, Seong Jin Cho, Kibeom Lee, Beom Jin Lim, Dong Hwan Shin.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Organizing Pneumonia: Clinicopathologic Review of a Series of 45 Korean Patients Including Rapidly Progressive Form. J Korean Med Sci, 2002; 17:179-186

9. 葛敏,戴令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八例临床分析. 江苏医药,2005;31(3):230-231

10. 代华平,唐小奈,詹庆元,王辰.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三例.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9):575-576

11. 李伟峰,黄文杰. 特发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二例报告. 中国医师杂志,2004;6(12):1681

12. 黄蓉,刘鸿瑞,朱元珏.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1例.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2):181-182

13. Lohr RH, Boland BJ, Douglas WW, Dochrell DH, Colby TV, Swensen SJ, et al. Organizing pneumonia: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cryptogenic, secondary, and focal variants. Arch Intern Med ,1997; 157:1323-1329

14. Jareno EJ, Zamora GE, Chillon Martin MJ, Perez AE, Villegas FF, Fornies ME and Callol SL.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with idiopathic organizing pneumonia, usefulness and yield of diagnostic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in a series of 20 patients. An Med Interna, 2001;18(2):63-68

15. Johkoh T, Muller NL, Cartier Y, Kavanagh PV, Hartman TE, Akira M, et al.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 diagnositic accuracy of thin-section CT in 129 patients. Radiology, 1999; 211:555-560

16. Poletti V, Cazzato S, Minicuci N, Zompatori M, Burzi M, Schiattone ML. The diagnositic value of bonchoalveolar lavage and 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 in 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 Eur Respir J, 1996; 9:2513-1526

17. Epler GR.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organizing pneumonia. Arch Intern Med, 2001; 161:158-164

18. King TE, Mortenson RL. 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tis: the North American experience. Chest, 1992; 102:8S-13S

19. Wells AU. 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 22:449-459

20. Watanabe K, Senju S, Maeda F, Yshida M. Four cases of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organizing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yroid disease. Respiration (Herrlisheim) 2000;67:572-576

21. Lange W. Ueber eine eigenthumlilche erkrankung der kleinen bronchien und bronchiolen (bronchitis et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Dtsch Arch Klin Med 1901;70:342-64

李惠萍
李惠萍 主任医师
上海市肺科医院 呼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