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免疫治疗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发表者:陈鸣 人已读

舌下免疫治疗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舌下免疫治疗的机理是用过敏原提取物进行舌下含的方式,由极低浓度逐渐向高浓度递增,使机体逐渐适应这种物质(过敏原),从而使机体对过敏原由高度敏感状态逐渐转变为低度敏感状态或耐受(不敏感)状态,达到治疗或控制过敏性疾病的目的(减少用药或不用药,减低哮喘、鼻窦炎复发等风险)。该治疗方法要花费3年或更长时间。虽然免疫治疗总体是安全的,但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免疫治疗可能存在以下风险】:(1)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或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等,多发生在含服后30分钟以内。(2)少数病人可能出现病情或相关症状一过性或短时期加重,必要时对症治疗,一般随治疗时间延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3)少数病例会出现胃肠道不适,轻度腹泻,局部皮疹、口唇瘙痒等。(4)全身不适,头痛,关节痛,少数患者会在服药后感到疲劳,乏力。(5)治疗效果欠佳或无效:由于个体差异或其他未知原因,任何治疗措施都不可能100%有效。虽然免疫治疗对大部分能找到过敏原的患者有一定效果,但是还有约20%的患者是的无效。(6)其他难以预料的并发症,由于患者的特应性体质及医学本身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未来发生的可能情况作毫无遗漏的估计。请您和您家人仔细阅读以上风险提示。

【使用方法】:总体上成人和儿童使用药品是相同,只不过儿童用4号瓶做维持治疗,成人用5号瓶做维持治疗(1号,2号,3号,4号,5号药物成分是一样,只不过浓度逐渐升高),由于个体差异或其他未知原因,在治疗过程可能需要根据个性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儿童(<14周岁)滴于舌下,含1~3分钟后吞服。每日一次,临睡前给药。一般在每天的同一时间用药。

常用量分为递增量和维持量,递增量为1号,2号,3号,维持量为4号。

递增阶段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畅迪1号

畅迪2号

畅迪3号

第1天

1滴

1滴

1滴

第2天

2滴

2滴

2滴

第3天

3滴

3滴

3滴

第4天

4滴

4滴

4滴

第5天

6滴

6滴

6滴

第6天

8滴

8滴

8滴

第7天

10滴

10滴

10滴

维持阶段

儿童第四周起

畅迪4号

每日1次,每次3滴

成人:滴于舌下,含1~3分钟后吞服。每日一次,临睡前给药。一般在每天的同一时间用药。

常用量分为递增量和维持量,递增量为1号,2号,3号,4号,维持量为5号。

递增阶段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畅迪1号

畅迪2号

畅迪3号

畅迪4号

畅迪4号

第1天

1滴

1滴

1滴

3滴

3滴

第2天

2滴

2滴

2滴

3滴

3滴

第3天

3滴

3滴

3滴

3滴

3滴

第4天

4滴

4滴

4滴

3滴

3滴

第5天

6滴

6滴

6滴

3滴

3滴

第6天

8滴

8滴

8滴

3滴

3滴

第7天

10滴

10滴

10滴

3滴

3滴

维持阶段

成人第六周起

畅迪5号

每日1次,每次2滴

【注意事项】:

1.本品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用药期间发现有任何的用药有关的副作用,都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2.如果同时进行抗病毒或细菌疫苗接种,在最近一次服用粉尘螨滴剂后间隔半周再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后两周可以再继续粉尘螨滴剂的治疗。

3.为避免其他过敏性副作用,治疗期间应尽可能避免接触致病过敏原和那些与致病过敏原相互作用的物质,即对生活和工作环境过敏原控制很重要,这有利于治疗完成及提高疗效。

4.用药期间如果健康状况有变化,如感染传染性疾病、怀孕等都应及时告知医生,建议禁止喝酒,避免任何异常的过度疲劳。

5.用药期间,如果变应原的组成可能由于病人的敏感程度发生变化而与原来的变应原组成有所不同,那么治疗应该从最小浓度重新开始;这同样适用于那些曾经使用其它产品进行免疫治疗的病人。

6.凡服用后24小时内有不良反应者,次日剂量宜减少3级(若在递增期,则次日剂量减少至最小剂量),耐受后再逐渐递增。

7.停服两周以上(最长4周),例如在接种疫苗后再次服用时,减3级或从最小剂量开始,再逐渐递增;停服4周以上,再次服用时,应从最小剂量开始。

8.药品需遮光,密闭,在阴凉处(不超过20度)保存,请将本品置于儿童不能随手拿到的地方。

9.需要多次随访,复诊和检查等。

【联系方法】

新浪微博公共号:医路同行陈鸣

医师网站:doctorchenming.haodf.com


本文系陈鸣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陈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