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认识咳嗽,“小问题”内含“大学问”-----之一
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呼吸门诊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以咳嗽为主诉前来就诊。
那么咳嗽是怎样产生的?肺和呼吸道的传入到神经中枢中去的神经主要为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在呼吸系统它有数种“感受器”(接受刺激的神经末梢器官):①刺激感受器:分布在支气管和不同口径的中小细支气管,它们能接受各种物理、化学的刺激(如煤烟味、粉尘、化学气体等等)。②咳嗽反射感受器:分布在咽喉与气管上端,它们受到刺激后主要能引起咳嗽反射。③张力感受器:分布在无数肺泡内,能感受肺泡扩张或水肿等的刺激。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①三叉神经和舌咽神经传入的感受器。②在颈动脉分支或颈内外动脉的分支处尚有能敏锐地觉察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与压力的化学感受器与压力感受器。它们虽然并不位于支气管内,但受到刺激兴奋后和上述分布于肺、支气管内的感受器一样,都能反射性地再通过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兴奋呼吸道,促成哮喘的发作。因此当耳、鼻、咽喉、支气管、胸膜、肺等器官,受炎症、淤血、物理、化学或过敏等因素刺激时,分布于这些器官的迷走神经分支,便传达到延髓咳嗽中枢,引起咳嗽反射。
咳嗽是呼吸道黏膜受刺激引起的一种防御性反射动作,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咳嗽可以清除痰液保障呼吸道通畅、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清除,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咳嗽排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保护作用显得极其重要。
咳嗽对其他方面有什么帮助吗?有的,如:对心脏病患者来说主动咳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救方法。早在2003年欧洲心脏学会上,研究人员发现,在心跳骤停突发时,患者的血液循环会突然停滞,而猛烈的咳嗽能增加胸廓内部的压力,对暂时缺血的心脏起到直接按摩的作用,增加血流量,给大脑补充氧气,为等待专业救护赢得宝贵时间,同时它还能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助于恢复和维持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
此外,咳嗽自救术还可用于预防心脏猝死。心脏猝死多在心脏生物电活动紊乱、引发致命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跳时发生。这种没有预兆、在瞬间发生的意外,在这极短时间内,病人常无力呼喊或求助。此时,大声咳嗽是可行、有效的自救措施。研究显示咳嗽一声可产生75焦耳左右的动力能量随即被转化为生物电流,能给濒死的心脏一次像“除颤”那样的复苏机会其效果与胸外心脏捶击类似。
再者,可防心肌梗死。如果冠心病患者感觉心前区疼痛或出现早搏,并感到胸闷等症状,则应及时躺下来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然后采用主动的用力咳嗽方法,这样可以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症状,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问。由此看来,对于突发心脏病患者来说,在既无自备药又无医疗救助的情况下,大声咳嗽不失为一剂自救良方。
说完咳嗽的益处,凡事必有其不利的一面,咳嗽也是一样的,咳嗽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多人都有咳嗽的经历,甚至有些人可能对此不以为然,但也有相当多的患者深受其害。严重的咳嗽,特别是剧烈而频繁的咳嗽不仅会影响到睡眠和休息,甚至可能引发心血管、胃肠道、泌尿生殖、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和呼吸等多系统并发症,大约三分之一的女性患者因咳嗽会导致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产生自卑感,甚至因此而导致抑郁症发生自杀的事件。咳嗽是很多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表现,甚至是唯一表现,如有些支气管肺癌早期即表现为顽固性咳嗽。因此,在有些人眼里的咳嗽“小问题”,实际上并不简单。
下面我们来全面认识一下咳嗽:
咳嗽的分类
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时间<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
1.急性咳嗽:普通感冒是急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等。
2.亚急性咳嗽:最常见原因是感冒后咳嗽(又称感染后咳嗽)、细菌性鼻窦炎、哮喘等。
3.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原因较多,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初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惟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这些原因占了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的70%~95%。其他病因较少见,但涉及面广,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变应性咳嗽(AC)、心理性咳嗽等。
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通常广泛的被大家所认识,也得到了重视,一般通过仔细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诊断疾病没有大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问病史时注意咳嗽性质、音色、节律和咳嗽时间、诱发或加重因素、体位影响,伴随症状等。了解咳痰的数量、颜色、气味及性状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痰量较多、咳脓性痰者应首先考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查体闻及呼气期哮鸣音时提示哮喘的诊断,如闻及吸气性哮鸣音,要警惕中心性肺癌或支气管内膜结核。诊断明确给予正确、正规的治疗一般可以痊愈的。
本文是申海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