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常见疾病

腰椎管狭窄症

发表者:郭祥 人已读

【概述】

腰椎管狭窄症是骨外科常见病之一,除导致腰椎管狭窄的各种独立的临床疾病以外,任何原因引起的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等任何形式的狭窄,并引卢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的综合征,统称为腰椎管狭窄症。本病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对其认识加深,临床上有发病率上升的趋势。

【病因】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分类较多,国内多采用Nelson分类,将椎管狭窄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

(一)原发性腰椎管狭窄症

原发性致病因素较少见,包括先天性小椎管、软骨发育不全症、先天性脊柱裂等。

(二)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

继发性致病因素以退行性为最多见。①退行性:腰椎间盘退变并向后膨后出、椎体后缘及椎弓的骨质增生、椎板增厚、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与内聚,硬脊膜外血管异常及脂肪类炎性水肿;②医源性:后路脊柱融合术后形成的骨痂、椎板切除或腰椎间盘突出行注射疗法后的粘连与形成的瘢痕;③损伤性:腰椎骨折、脱位后,移位的骨块与新生骨造成椎管狭窄;④脊柱滑脱:先天或后天致的腰椎峡部不连,继发腰椎滑脱引起椎管狭窄。

【病理】

病理学改变主要有:①黄韧带肥厚。慢性损伤和退行性变可使黄韧带发生弹性纤维退变,胶原纤维增生,软骨样化生形成条状,一个或多个结节状钙化或骨化,从而形成瘢痕并增厚,是引起腰椎管狭窄的常见原因。②腰椎小关节增生。腰椎长期负重损伤和退行性变可致椎间小关节增生内聚,使侧隐窝、神经根管或椎间孔变形和狭窄。③椎板增厚。④椎弓根发育性变短及肥厚。⑤骨赘。椎体退行性骨赘增生可导致神经根管狭窄,而椎体后缘的骨赘可引起中央管狭窄。⑥后纵韧带肥厚、钙化和骨化。上述改变使腰椎管进行性狭窄,致狭窄的椎管内压力增加,椎管内出现炎性水肿,发生粘连,马尾神经缺血及神经根出现炎症反应,因而出现疼痛、麻木、下肢无力等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长期反复的腰、骶、臀疼痛,双下肢进行性无力、麻木,疼痛性质为酸痛、刺痛或灼痛,多为双侧,可左、右交替出现。多数病人出现间歇性跛行,步态不稳,行走困难。症状的轻重与体位有关,直立、后伸腰及平卧时症状加重,弯腰、下蹲、坐位时症状减轻。最典型的表现是神经源性间歇跛行。其特点是步行数十米至数百米即出现下肢疼痛、麻木、酸胀、无力等症状,坐下或蹲下休息片刻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继续行走不远症状又出现,如此反复发生。但骑自行车时无症状出现。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异常,男性性功能障碍及会阴部感觉异常,甚至出现双下肢瘫。

【体征】

体格检查可发现腰椎棘突旁有压痛,腰部后伸时,因椎管内有效容积减小而疼痛加重,使腰部后伸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可阳性。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异常,胫前肌、足母伸肌、趾伸肌肌力减弱。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小腿水肿及皮肤色素沉着。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减弱。少数病人无明显阳性体症。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上有多种测量方法判断中央管神经管根狭窄,但不能只能依靠这些数据来作出诊断。

传统的X线平片仍是首选方法,但由于X线显像有放大率,测量值有所误差。国外学者认为椎管横径小于20mm,矢径小于15mm,考虑椎管狭窄。国内学者认为中矢径≤17mm,可诊断腰椎管狭窄,横径L3≤23mm、L4≤25mm、L5≤27mm,可作为腰椎管狭窄的参考指征。

椎管造影能直接在荧光屏上动态观察造影剂在椎管内的流动情况,通过多角度检查,可以显示椎管全貌。若硬膜外隙宽在L3~L4椎间水平>4mm,L4~L5>5mm,L5~S1>6mm时或硬膜囊横径<12mm,矢径<8mm提示有椎管狭窄。

CT扫描能清晰的显示脊椎横断面的骨性和软组织结构,尤其是关节突、侧隐窝、椎间盘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国外学者认为椎管中矢径<10mm为椎管绝对狭窄,有肯定诊断意义;10~12mm为相对性狭窄,国内学者认为椎管中矢径<11.5mm才算狭窄。侧隐窝以其矢径价值较大,现在通常采用3mm为绝对狭窄,3~4mm为相对狭窄。

MRI可使检查部位在矢状、冠状、横截层面显示各种组织三维结构形态及其变化。依据腰椎结构的不同组织,MRI利用信号强度的差别,构成了腰椎结构不同影像,借以鉴别骨性、非骨性组织结构的变化。MRI显示各种病变,对脊髓产生的继发性改变优于CT,但显示椎管骨性增生、骨性狭窄及韧带钙化不如CT。

【诊断】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应依据二个方面,首先是临床症状和神经根或马尾功能损害的体征,其次是相应的影像学改变,二者缺一不可。临床表现是诊断本病的基本依据,没有临床依据,即使CT、MRI显示脊髓严重受压或椎管明显狭窄,仍然不能肯定诊断。本病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椎管内肿瘤、腰椎肿瘤、神经根炎等相鉴别。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轻度的椎管狭窄用非手术疗法治疗,如推拿、按摩、针灸、理疗、热敷、休息与功能锻炼、牵引等,多数病人获得治愈或好转。

(二)手术治疗

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需手术治疗。适应证:①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②进行性下肢神经功能障碍者;③有马尾神经综合征者。手术的目的是解除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的狭窄因素。手术原则是既要彻底减压,又要最大限度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目前手术术式较多,各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传统的全椎板切除或广泛椎板减压术等术式损伤大,并发症多;各种保留一侧椎板或全椎板的术式已运用于临床。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应做到以下五点:①术前明确定位。减压的区域应是引起相应临床表现的部位,有几处减几处,但并不一定是影像学检查最狭窄的部位;②有限减压。在彻底解除压迫因素前提下,应尽可能不破坏结构,尽量保持脊柱的稳定性;③减压标准。神经根通道的减压应以受限神经根能自如移动达1cm为标准,中央椎管狭窄以受累硬膜和神经根能自如移动,8号橡胶管可沿神经根插入神经根管为标准;④手术后瘢痕继发压迫。可采用3mm厚的游离脂肪片覆盖;⑤必要时融合。减压后对稳定性影较大时应同时作融合手术。

本文是郭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