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肢骨折术后需掌握合理的活动锻炼方法
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伤筋动骨一百天”,骨折了就是要修养、甚至是静养,其实这个观念早就过时了。
如果自己意外受伤导致四肢骨折,一定要找专业的骨科医生。复位、固定是骨折治疗的核心,活动锻炼是骨折术后肢体获得满意功能和疗效的保证。因为没有正确而积极的功能锻炼,即使复位、固定都很理想,也会出现肌肉萎缩、骨质疏松、静脉血栓、骨折不愈合等骨折并发症,也不能很好地恢复功能。因此,掌握正确的四肢骨折术后合理的活动锻炼非常重要。
骨折早期:锻炼肌肉
特点:骨折后1~2周为骨折整复固定初期阶段。该阶段伤肢肿胀疼痛,局部反应明显,肿胀达最大限度,骨痂尚未形成,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
正确方法:此期的活动锻炼是在不活动关节的情况下,锻炼伤肢肌肉,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周围粘连。锻炼上肢肌肉的方法是,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五指。锻炼下肢肌肉的方法是,用力收缩和放松股四头肌,以及用力使踝关节背伸、跖屈,伸屈足趾,通过活动锻炼可以达到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的效果。
骨折中期:关节活动
特点:骨折后3~7周为骨痂生长到临床愈合阶段。该阶段伤肢肿胀基本消失,局部疼痛明显减轻,软组织逐渐修复,骨折端已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性骨痂。此时可以做较大幅度的关节活动,但不利于骨折连接和稳定的活动仍须限制。
正确方法:上肢骨折可用力握拳,做自主性关节伸屈活动。先由单一的关节开始,然后几个关节协同锻炼。下肢骨折小夹板外固定配合牵引者,双手支撑床面,抬高臀部,同时挺胸;髋、膝关节动作要慢,伤肢逐渐用力。患者坐起,双手摸伤肢足部再慢慢恢复半卧位。中期锻炼每日不少于5次,每次5~10分钟,进行整体调整,以增强抗病能力及愈合能力。
骨折愈合期:扶拐下地
特点:骨折后8~10周为临床愈合到骨痂再造塑形阶段。该阶段骨愈合已坚固,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应抓紧时机加强伤肢的自主活动,继续进行中期功能锻炼。
方法与目的:下肢骨折患者开始下地后可扶床沿行走,或登高行走,锻炼伤肢持重。伤肢持重力大小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每日4~6次,每次10~20分钟。扶拐步行者,先用双拐,适应后改成用单拐。用单拐时伤肢持重应根据病情而定,行走距离和时间应逐日增加。
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积极活动,循序渐进,活动锻炼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其次是严格控制不利于骨折端稳定的活动。此外,活动锻炼应以恢复肢体的生理功能为主,任何练习都不应引起剧痛。在不明白如何活动的情况下,最好咨询专业医师并在指导下进行活动锻炼,以便于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是崔玉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