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前须知

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尿系列蛋白指标临床分析

发表者:张娟 人已读

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尿系列蛋白指标临床分析

张娟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肥230031)

肝豆状核变性(hepat 肝豆状核变性(hepatic lenticular disease,HLD)又称Wilson氏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特点是体内铜的异常沉积引起脑、肝、肾、角膜等器官的实质性改变,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及体征。

HLD临床上多以肝病和神经精神改变为首发症状,而以肾脏受损为首发症状者较少,而且比较隐匿,并且HLD临床表现复杂再加上对该病认识不足,常易误诊而延误治疗。资料显示,在血BUN、Cr正常时,HLD病人的尿系列微蛋白均已明显升高。此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2,3],这表明尿系列微蛋白确实可作为诊断早期肾脏损害的敏感指标。而血尿则是HLD肾损害最常见症状[4],其机制可能为:高钙尿症、继发性IgA肾病等,但血尿同时可能为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HLD患者肝脏损害、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排铜药物副作用等都可影响凝血机制,而引起血尿,患者常伴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出现蛋白尿、管型时,往往出现肾脏损 ic lenticular disease,HLD)又称Wilson氏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特点是体内铜的异常沉积引起脑、肝、肾、角膜等器官的实质性改变,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及体征。

HLD临床上多以肝病和神经精神改变为首发症状,而以肾脏受损为首发症状者较少,而且比较隐匿,并且HLD临床表现复杂再加上对该病认识不足,常易误诊而延误治疗。资料显示,在血BUN、Cr正常时,HLD病人的尿系列微蛋白均已明显升高。此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2,3],这表明尿系列微蛋白确实可作为诊断早期肾脏损害的敏感指标。而血尿则是HLD肾损害最常见症状[4],其机制可能为:高钙尿症、继发性IgA肾病等,但血尿同时可能为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HLD患者肝脏损害、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排铜药物副作用等都可影响凝血机制,而引起血尿,患者常伴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出现蛋白尿、管型时,往往出现肾脏损害的其他症状,病情较为严重。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铜代谢障碍疾病,多数学者认为其肾脏受损的机理系大量铜沉积在肾组织致。Rickel等(1957年)曾报道患者肾组织的铜含量较正常人高10~20倍。Wolff(1964年)和Raynolds等(1966年)采用Kubeanicacid染色证实近曲和远曲小管以及肾小囊壁层的上皮细胞均有铜粒沉着。组织学病变的轻重与铜沉积的多少相平行。铜在肾脏聚集引起肾超微结构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形态改变[5,6]。光镜下,肾组织最早的改变是近曲小管上皮部分变平,电镜下可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消失、结构紊乱、线粒体变性,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基底膜均增厚。由此可见,铜在肾脏的沉积所造成的损害以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最明显,远曲肾小管和肾小球囊也可受损。临床上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尿酸尿、高钙磷尿,尿比重下降,肾小管性酸中毒及浮肿、代谢性骨病、继发性IgA肾病、继发性Fanconi综合征等,以上症状出现时肾损害往往已是疾病晚期,治疗较为困难。故对于HLD患者,不论有无以上肾脏损害临床表现,均需完善尿系列蛋白检查,以发现肾脏的早期损害,尽早予以干预治疗。目前已有反应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早期损伤的多项检测指标,常用的有尿微量白蛋白(mAlb)、转铁蛋白(uTf)、A1微球蛋白(A1-MG)、尿B2微球蛋白(B2-MG)和免疫球蛋白(IgG)等。尿微量白蛋白(mAlb)升高不仅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伤,而且也反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损伤[7,8],因此,mAlb的增加是肾脏早期损害的重要标志[9,10];当近曲小管受损时A1mG排出量增加,所以,A1mG可敏感地反应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B2mG是诊断肾小管损害的敏感指标[11];免疫球蛋白(IgG)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反映肾小球受损程度,当尿中出现IgG时表明肾小球病变严重,同时,uTf是一项更能反应肾球滤过膜损害的灵敏指标。故A1mG、B2mG反应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而uTf、IgG主要反应肾小球的滤过膜功能,联合mAlb检测可全面、早期、敏感地反应整个肾脏功能受损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HLD患者尿系列蛋白五项指标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说明尿系列蛋白可以作为HLD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敏感指标,从而提高阳性率和诊断率,可作为评价肾功能早期损害、判断预后、监测治疗效果及药物副作用的有效指标。

参考文献

[ 1 ]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1)213

[ 2 ] 杨秀英,李成乔,胡秀平,等.尿系列微蛋白对DN的诊断[J].实用内科杂志,1998,12:729

[ 3 ] 叶山东,朱禧星.尿蛋白系列检测对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诊断意义[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4,7:289)291

[ 4 ] Roth K S,BuckalewVM,Chan JC.Renal tubular disorders [M].In:Go-nick H,ed.Current nephrology yearbook.Chicago:Yr Bk Pub,1985:87)117

[ 5 ] Cherles AD.Wilson disease[M].New Jersey. Noyes publication,1982:107

[ 6 ] Ease L J. Wilson disease with reversible renal tubular dysfunctioncorrelation with proximal tubular ultrastructure[J]. Ann Intern Med,1971,75:427

[ 7 ] 傅思莹,陶瑜.MMP-2与肾脏疾病[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4):466)469

[ 8 ] 李新蕊,赵田,陈莺,等.14种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早期损伤的诊断[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68

[ 9 ] 黄建萍.肾脏早期损伤的某些检测指标及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8(18):454

[10] KatoH,Takashima T, Kishikawa H,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urinary Nacety-l beta-D-glucosaminidase for predicting early stage diabeticnephropathy[J].Int J Clin Pract,1997,51:489

[11] 熊炏,赵晓东.小儿紫癜性肾炎诊治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3):184)186

光明中医2008年12月第23卷第12期 CJGMCM December 2008.Vol 23.12


本文是张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