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龙 三甲
刘龙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临床心理科

你的“心理”正常吗?

1378人已读

你的“心理”正常吗?

  1. 专业医生和心理学家也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

  2. 但不等于人类都生活在一个毫无标准的“心态环境”中。一般人靠常识来进行自我判断和“裁判他人”,这些常识有些是不科学的、含糊暧昧并且自相矛盾的,而有些则充满智慧、敏锐且准确。

  3. 为了维护自我认识的稳定性,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的心理更正常,而他人的心理相对更不正常。

  4. 人们不需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也能活的很好。很多时候,我觉得,澄清这个问题,是心理学家做的最费力不讨好的一件事。


1-1 区分心理正常与否的第一标准在于“大多数人原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行为和大多数人的行为不同,你就(有可能)是不正常。比如,大多数人都奉行礼尚往来,你却不;大多数人在被爱时都会感到幸福,你却不;大多数人都觉得活着是一件好事情,你却老想着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大多数人洗手的时间为一、二分钟,你却要洗几十分钟;大多数人不会有幻觉,你却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有人诅咒你,等等。我已经听到你在抗议啦(幻听?)。的确,你会说,如果人人都按大多数原则去生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你会说,孤独、特立独行、个性难道不是人性中最有光辉的部分?!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感受、对信仰的痴迷、对世俗道德的审视不都需要一种“少数人原则”?!你是对的。但是,你会发现,即便是这样的人,不论他们的内心世界多么超拔,他们外在的行为表现仍然基本上符合“大多数原则”。康德一辈子未婚,但他也有名利和虚荣心,他也要和同行交谈,懂得礼节,维持基本的人际关系,他谈论爱和友情,深刻了解维持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他甚至是一个不错的心理学家。另外,人们可能在一些高级的情操和情感上“卓尔不群”,但是,他们中级的社会情感却是符合大多数原则的。换句话说,你有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又有少数人的气质和精神,那你就有点儿厉害啦。


1-2 区分心理正常与否的第二个标准在于“统计学原则”。这个原则和第一个原则有很多重叠。但它用更定量化的方式来评定一个人的行为或心理。比如说智商吧,95%左右的人智商在90~110之间,你的智商如果是70的话,那就有点儿…。再比如,90%的人在经历汶川大地震(顺便说一下,我还去抗震救灾了呢啊)后都会从那个巨大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但10%的人却残留了各种精神症状:恐惧、噩梦、无法摆脱恐惧悲伤的记忆等等。但是,我又听到你在抗议了:难道智商140的人也是有病吗?!你又对了,为了回答你这个疑问,我们需要进入下一个标准。


1-3 区分心理正常与不正常的第三个标准在于“社会价值原则”。你可以不在统计学常模(就是统计学上的大多数)之内,但你的心理特质以及外显的行为应该基本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抑郁症的年患病率为4%,其中有7%的人自杀身亡,毕竟,自杀是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作为一个个体,你或许可以给自杀找出很多理由,但对于整个社会(或人类本身)来说,自杀是不可取的。到此,该我自己抗议自己啦。所谓社会的价值标准就是终极标准吗?社会的价值标准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过去认为是不好的,现在可能是好的,反过来也是如此。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考虑第四个标准。


1-4 区分心理正常与不正常的第四个标准在于“自我感受原则”。简单地说,如果你自己都感到痛苦,那就有些危险。但是,还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你的痛苦有价值,比如对于人的成长和人性本身。丧失是一种痛苦,但可能对你的成长有益。的确,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变成安逸的动物,毕竟,痛苦对于理解人自身生存的意义是有巨大价值的。另一种情况是,你的行为明显有问题,而且干扰了别人的正常生活和自由,而你自己却毫无痛苦,比如某些人格障碍或重性精神病。最为有趣的是,有心理问题的人的痛苦是一种无意义的痛苦,于人性于自身均无意义。是一种无谓的痛苦、琐碎的痛苦。


1-5 区分心理正常与不正常的最后一个标准在于“病理学原则”。这个和医学有关。那些对器官造成伤害并且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病理”。小的如龋齿、痔疮,大的如冠心病、癌症。同理,影响一个人的大脑并且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病理心理”。这个标准还是比较“硬”的。比如,我们已经发现很多心理疾病确实存在着大脑在结构水平上、化学水平上、分子水平上的病理性改变。同样包含在这个标准中的,还有几个“亚原则”,一个是严重程度原则,担心和焦虑是正常的,无法控制的担心就是问题;另一个是时间原则,暂时的担心和焦虑是正常的,无休止的担心就是病;第三个原则是对一个人社会功能的影响,如果“症状’严重到影响你的工作、生活、饮食起居、交友、做爱,那也是问题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刘龙
刘龙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临床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