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理荣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抑郁症未来的研究方向

发表者:杨理荣 人已读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3-05-20 发表评论 分享

迄今为止,尽管在抑郁症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优化治疗和个体化治疗这两大关键领域上仍然存在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因而在下述领域需要开展深入研究。

一、概述

为达到个体化治疗,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实现对抑郁症的预防,我们就必须了解抑郁症的致病因素。在不远的将来,科学研究将会重点关注与特定治疗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有关的预测因素。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理学、人格特征、个体经历、共病状态和抑郁症状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抑郁症的潜在致病因素以及介导治疗效应的调节因素。即使今后能够为患者提供完美的、个体化的治疗,患者也应当有机会获得治疗并依从于这些治疗。因此,我们的研究还应当开发出更好的途径提高治疗的可获得性,关注疗效的同时也要关注治疗的有效性,并重视治疗的费效比及其对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此外,由于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共病现象的日趋显现,与抑郁症相关的精神和躯体的共病现象也是值得重视的领域。既往的研究大多针对抑郁症的急性期治疗,巩固期和维持期的治疗问题应当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强化。我们需要比较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明确如何为某一特定个体选择适宜的心理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疗效介导因素、最佳治疗周期、治疗频率和适用于抑郁症不同阶段的心理治疗类型也有待深入研究。心理治疗研究的结局评估不应当仅仅囿于急性期症状的变化,还应当关注疗效的持久性,关注心理治疗是否对疾病的复燃和复发具有长期的预防作用。心理治疗的序贯治疗和联合治疗(与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联合)策略尚需进一步的探索。

三、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也有大量的工作有待完成。我们需要比较不同药物的疗效,了解各种药物短期治疗和长期治疗的不良反应特点,完善合并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与其他化合物的合并)和强化治疗(第2代抗精神病药、锂盐、甲状腺素)策略。还要了解上述药物治疗方法对特定抑郁症亚型(如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的疗效,探索血药浓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第2代抗精神病药单药治疗抑郁症的初步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是这类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急性期和长期治疗的研究尚显不足。难治性抑郁症的界定和治疗选择也有待明确。

四、物理治疗

电痉挛治疗仍然是抑郁症最为有效的治疗选择之一,而其他脑刺激治疗技术(如迷走神经刺激、深部脑刺激、经颅磁刺激、其他电磁刺激方法)应当与电痉挛治疗进行比较。减轻电痉挛治疗引起的认知损害、加快电痉挛治疗起效时间以及优化电痉挛维持治疗技术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整体预后。新型脑刺激治疗技术的优化研究(治疗流程、刺激参数)非常必要。光疗的深入研究也是临床的需要,特别是光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对于非季节性抑郁的疗效以及对于季节性抑郁的维持治疗疗效都是令人感兴趣的领域。包括针灸治疗在内的辅助治疗方法也需要更充分的研究。体育锻炼在抑郁症急性期和维持期的地位,特别是在减轻治疗不良反应、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神经影像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我们明确抑郁症的致病因素、最终实现个体化治疗。与此同时,关注现有治疗模式和新型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作者:王刚 马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广州友好医院精神科 杨理荣转载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