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傲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产科大夫的博文

《绵阳日报》:多科联合救治 成功挽救濒死产妇、新生儿

发表者:李傲霜 人已读

一名患子痫的孕妇,抽搐不止,陷入重度昏迷,并因子痫引起的缺氧缺血导致的综合性脑病差点成为植物人,我院产科、神经内科等7科室20余名专家多科协作,联合救治,2分钟内剖出其胎儿,控制其子痫,120小时生死角力,终于将其从死神手中平安夺回。其新生儿出生时重度窒息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仅有微弱心跳,没有呼吸,全身青紫,濒临死亡,我院儿科医护人员紧急救治,成功挽救了这个小生命。12月19日,该患者母女均安,平安出院。

险!妊娠高血压引发重度子痫

赛跑 剖宫产2分钟取出胎儿

12月7日上午8:30,我院产科接到三台县立新镇医院妇产科打来电话:一位李姓的足月妊娠孕妇突然抽搐、呼之不应,考虑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子痫,准备马上转往我院产科。

接到通知,我院产科立即着手进行相应准备,已经下班的医护人员都自愿留下待命。

同时,我院产科主任李傲霜的思维飞快运转起来:胎盘早剥、肺水肿、心肺功能停止、急性肾衰、脑出血、失明,甚至死亡……凭借丰富的产科经验,她将这位即将到来的患者的所有可能的危险性全部考虑了一遍,并及时向相关科室发出会诊请求。

上午9:40,李姓孕妇到达医院。早已待命的医护人员立即迎上去为其检查,发现其意识完全丧失,烦躁不安,并有颅内高压,会阴水肿达10平方厘米,血压最高时达230/130mmHg,胎心180多次/分钟。母子情况万分危急!全科医护人员立即投入抢救。

急诊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结合会诊意见,诊断李女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最凶险的一种——子痫,并且出现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控制病情的唯一方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剖出胎儿。

“立即送往手术室,进行剖宫产手术!”一向沉着的李傲霜神情中透露出少有的焦灼。情况比她想象的还糟糕,这是她从事产科工作23年来见过的最凶险的病例之一。

“以孕妇现在的情况,必须在全麻后5分钟内剖出胎儿,否则……”手术室内,评估了李女士的情况后,麻醉师的声音惊得大家内心一跳。大家都清楚,那句没说完的“否则”后是“窒息死亡”。

11:45手术正式开始,李傲霜亲自主刀。从切皮到胎儿取出,仅用了2分钟。胎儿取出,李女士的高血压随即得以控制住,但这场与死神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母体深度昏迷,新生儿能否顺利存活?重度子痫很容易带来产妇脑部缺氧缺血,这一关能否挺过?

急!新生儿心跳弱没呼吸

与死神角力 7天抢回小生命

得知患儿母亲的情况,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立即组织了以副主任医师李艳秋为组长的急救小组,在手术室守候。

李女士的女儿一出生,仅有微弱心跳,没有呼吸,全身肌肤青紫,无反应,Apgar评分正常新生儿是10分,她只有1分,濒临死亡!新生儿急救小组成员随即对其进行了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等一系列抢救措施。30分钟后,患儿终于恢复了自主呼吸,面色逐渐红润。急救人员随即监护患儿转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进一步救治。

李艳秋考虑该患儿为重度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者新生儿脑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救小组立即为患儿头部实施亚低温治疗,并改善通气,改善血液灌注,维护内环境,以减轻患儿的脑损伤。整个治疗过程顺利,使患儿顺利地度过了呼吸关,并于13日病情好转,摘除了呼吸机。这意味着,经过整整7天的艰险角力,新生儿抢救组的医护人员,终于从死神手中将这个稚嫩的生命抢了回来。

15日,从新生儿监护室又传来好消息,这个生命顽强的宝宝不仅对环境刺激反应良好,还开始吮吸了生命中第一口奶,一举通过了消化关的考验。

7科室20余名专家会诊定方案

多科接力 力保母亲平安

而相比之下,李女士的情况却险象环生。7日中午从产科手术室转进ICU后,晚上7点,检查结果显示,由于子痫,李女士的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肝脏、血液系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尤其是脑部,CT提示李女士颅内见散在、多发的低密度影,表明脑部受损不轻,这意味着李女士有脑瘫、植物人,甚至死亡的可能。

针对李女士的危重病情,12月8日,由我院医务处副主任姜义山牵头,开展了一场全院会诊。我院包括产科、CT室、脑外科、血液科、ICU、神经内科、眼科等7个科室在内的20余名专家迅速响应,并针对李女士的病史、症状,认为李女士由于子痫损害脑细胞,导致缺血缺氧所致的混合性脑病的可能性最大,并就李女士的后续治疗方案进行了集中探讨,考虑营养脑神经与解痉治疗、降血压及颅内压治疗、支持治疗,以及防止并发症等有力的治疗措施。这个完整的后续治疗方案很快得以实施,李女士终于醒来了。

12月19日,这对历经生死的母女康复出院之际,当时参与过救护的部分医务人员来到病房相送。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