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脑瘫的异常反射
1、拥抱反射
正常出生后即出现,6个月时消失。如果3个月内不出现或6个月不消失均属异常。痉挛型脑瘫腱反射活跃,但若肌张力极度增高时,此反射也可能引不出。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的体位呈半仰卧位,检查时所施加的刺激是让其头部从后方下落。
阴性反应:有轻度受惊吓的反应或看不到任何反应。
阳性反应:上肢外展、外旋或者屈曲,各手指伸展、外展。
2、抱持反射
正常情况下3~4个月逐渐消失,脑瘫时持续时间延长,手经常呈握拳状。
检查方法:仰卧或坐位,用食指或小棒从尺侧按压手掌。
阳性反应: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
3、紧张性迷路反射
仰位呈伸展模式,俯位呈屈曲模式。正常儿2个月内阳性。持续阳性,影响正常运动发育。
4、紧张性颈反射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从俯卧位抱起,将其头部尽量前屈和背伸。
阳性反应:头屈曲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伸展时,上肢伸直,下肢屈曲。正常小儿5个月左右转为阴性。
5、不对称颈紧张反射
正常情况下生后1个月以内明显,4~5个月时消失。脑瘫小儿持续存在,以致影响翻身动作的发育。
检查方法:被检者仰卧位,面部朝上,头部处于中间位,上下肢处于伸展位。检查时施加的刺激是使头部转向另一侧。
阴性反应:无论患儿的头部转向哪一侧,被检查患儿的肢体都无任何反应。
阳性反应:当头部向侧方旋转,处于面侧一方的上下肢伸展或者伸肌紧张度增高,而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或者屈肌的紧张度增高。
6、保护性反射不出现
正常小儿1个月扶成直立位时,小儿能竖头,4个月直立位时将小儿躯干向左右倾斜时头能保持正中位。脑性瘫痪小儿不出现此反射。正常4~6个月小儿扶成坐位时,突然倾斜其肢体位时,能伸出上肢,脑瘫小儿不出现此动作。8~9个月的正常小儿能引出“降落伞反射”,脑性瘫痪小儿无。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