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凯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表皮样囊肿

发表者:惠凯 人已读

表皮样囊肿简介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又因其洁白如白色珍珠样而称为珍珠瘤。系胚胎期神经管闭合时混入了外胚层成分,逐渐生长所导致肿瘤形成。即残留了皮肤表皮细胞层,上皮组织不断更新脱落角化的细胞,使得囊肿内容物逐渐增多,形成肿瘤。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可以发生在脊柱或颅内的良性病变。病变可以发生在硬膜内(通常在中线外)或硬膜外(通常在颅顶板障空间内形成)颅内表皮样囊肿占颅内肿瘤的0.2-1.8%。

一般认为颅内胆脂瘤的发病率为全脑肿瘤的0.5-1.8%。可为多发,大小由几毫米至数厘米不等。肿瘤的发生是在妊娠3~5周神经管闭合时,神经与皮肤外胚层不完全分离,以致在神经沟内残留外胚层细胞, 表皮样囊肿是由这些异位的外胚层细胞发展而来的,由于表皮样囊肿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囊构成。囊肿通过不断的上皮细胞脱屑转变呈角质和胆固醇结晶而逐渐长大。肿瘤质地柔软,内含丰富的胆固醇结晶和不成熟的脂肪组织,外形呈颗粒状,似珍珠,故又名“珍珠瘤”,有着实质性肿瘤的本质。表皮样囊肿为先天性肿瘤,由于其生长十分缓慢,常在30~50岁时发现。本组病例发病年龄为16~65岁, 平均44.5岁。病史较长,6个月~10年。

1.症状体征

常表现脑积水,因肿瘤对周围组织破坏较强,也有炎症作用,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或第四脑室肿瘤均表现为脑积水,约50%患者常有癫痫发作,依肿瘤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相应不同。

(1)小脑桥脑角胆脂瘤:常以三叉神经痛起病(70%),往往有患侧耳鸣、耳聋、晚期出现小脑桥脑角综合症,表现为面部感觉减退,面肌力弱,听力下降,共济失调等。

(2)鞍区胆脂瘤:常以视力减退,视野缺损为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有内分泌障碍,表现为性功能减退,多饮、多尿等垂体功能不足及下丘脑损害症。

(3)脑实质内胆脂瘤:大脑半球肿瘤常有癫痫发作,精神症状,以及轻偏瘫,小脑肿瘤多出现眼震、共济失调等。

(4)脑室胆脂瘤:阻塞脑脊液循环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

(5)颅骨胆脂瘤:常偶然发现颅骨表现隆起多年,触之橡胶感,无压痛,可移动或固定。

2.CT或MRI表现

CT呈可呈低密度或混杂高密度,CT值一般在-20~10间。MRI表现为T1WI多呈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部分T1WI及T2WI高低混杂信号。形态不规则,轮廓光整或成分叶状,增强边缘轻度强化余未见强化。脑组织受侵,轻度水肿表现。

影像学鉴别

表皮样囊肿常位于中线或中线旁,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占50%以上,其次为蝶鞍区、四叠体周围、颅中窝、大脑裂、侧裂、枕大池及脑室内。位于脑室内者,以第四脑室较多见,少数也可发生在侧脑室三角部和颞角的脉络膜组织。还有人报道完全长在脑实质内的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CT值与水相近,也可为脂肪密度,多介于-20~10Hu之间。在磁共振T1WI图象上,呈不均匀的较低信号,信号强度介于脑脊液和脑实质之间,其内可见斑点状或颗粒状的中等信号区。在T2WI图像上,肿瘤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强度相似,甚至高于脑脊液信号,但信号不均匀,在高信号的肿瘤内可见斑点状低信号影。肿瘤在T1WI和T2WI上信号不均匀,可能是肿瘤内存在细胞碎屑或结晶的胆固醇所致。不论CT或MRI,表皮样囊肿增强后通常无强化。对肿瘤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时,应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表皮样囊肿不被抑制,呈高信号,被抑制的脑脊液呈低信号。由此将脑池内的表皮样囊肿准确检出。
表皮样囊肿的形态多不规则,通常沿蛛网膜下腔裂隙呈匍匐式生长,形成有“有缝则钻”之趋势。肿瘤轮廓多呈分叶状,境界清楚,表面光滑,由于肿瘤较柔软,除肿瘤体积较大外,一般无占位效应。也较少出现阻塞性脑积水或周围脑组织水肿征象。部分可见肿瘤邻近的血管、神经被包埋,但较少出现推压、移位征象。
根据表皮样囊肿的好发部位、肿瘤的形态、轮廓边缘、CT与MRI表现均具有其特点,一般不难诊断。但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①蛛网膜下腔囊肿:其信号强度与脑脊液相同,且囊肿内信号均匀一致,轮廓光整。鉴别困难时可作FLAIR或DWI成像。表皮样囊肿在FLAIR或DWI上呈高信号,与低信号的蛛网膜下腔囊肿不同。②皮样囊肿又称囊性畸胎瘤:起源于外胚层及中胚层组织,好发于后颅窝或鞍上中线部位。内含脂肪,甚至可有毛发、骨骼、牙齿等,囊壁或肿瘤内常有钙化。因此,在CT和MRI上表现与表皮样囊肿不同。③囊性颅咽管瘤:好发于鞍区,以鞍上多见,囊壁有钙化。因囊内含蛋白,在T1WI上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检查囊壁有强化。④听神经瘤囊变:肿瘤常呈囊实性,增强后囊壁或实质性部分有明显的强化。常伴有听神经增粗,内听道扩大。

3.用药治疗


宜手术切除,然而因肿瘤与血管粘连紧密,国内外很多专家认为完全切除是不明智的,且应避免,以免致残或死亡,术后复发时间一般为数年,长者可达十几年。



本文是惠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