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润强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关于前列腺炎的病因与保健

发表者:袁润强 人已读

前列腺是人体最大的性附属器官,主要功能是分泌前列腺液,与精囊、尿道球腺等分泌液共同构成精液的液体部分,与精子的生存、激活、受精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前列腺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成年男子,青春期前很少发病,多发于20~40岁的男子,35岁以上者患病率35%~40%。

病因分析

1 前列腺充血 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前列腺充血,特别是被动充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性生活不正常 性生活过频、性交被迫中断或过多的手淫等,都可使前列腺不正常充血。但性生活过度节制,也会产生长时间的自动兴奋,而造成被动充血。

2 直接压迫会阴部 骑自行车、骑马、长时间久坐等都可使前列腺充血,尤其以骑自行车为著。

3 饮酒 饮酒能使生殖器官充血及引起性兴奋。

4 按摩过重 前列腺按摩时手法过重或过于频繁等均, 这是医源性充血。

5 感冒受凉 前列腺有丰富的α肾上腺能受体,在受凉之后,能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导致尿道内压增加,妨碍排泄,前列腺管也因收缩而妨碍排泄,产生郁积性充血。

6 微生物感染 各种微生物,如细菌、原虫、真菌、病毒等都可成为感染病原,但以细菌为最常见。

7 自体免疫性因素 慢性前列腺炎与自体免疫因素有一定关系,对某种病毒的过敏反应 亦可导致炎症。

8 精神状态 也是影响症状轻重的一个因素

慢性前列腺炎护理是治疗的重要措施,如没有良好护理,只靠药物治疗则效果不佳。

慢性前列腺炎注意事项与保健

1 忌食肥甘辛辣酒热之品,肥甘厚味、辛辣之品。

2 避免劳伤太过(劳累太过和房劳太过)劳累太过,

3 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和保护保持会阴部清洁使外邪不易侵入,保护会阴部不受损害,使会 阴部血脉不受损,使气血通畅。会阴部的保护注意不受外力撞击或压迫,如长期骑自行车、久坐、长期骑马致前列腺部位受压迫,使前列腺血运供应障碍而影响前列腺功能。

4 坐浴以50℃热水每晚临睡前1,每次510分钟坐浴。对改善会阴部血液循环有较好的作用,且在坐浴时作提肛运动,能更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从中医角度看,热水坐浴能活血化瘀,若有条件可用中药水煎坐浴。可选野菊花、苦参、黄柏、白花蛇舌草、败酱草、泽泻、木通之类药物,以利湿导浊、通利小便,清利下焦湿热。

5 药食调摄和锻炼。药食多以滋阴、益气补肾之品。如常食枸杞粥、黑芝麻粥以补肾,胡桃粥、人参大枣粥以健脾益气。

6 自我保健按摩。一般按摩的部位应在经络循行的穴位上。顺时针按摩小腹部,先轻轻用力,后稍加重,时间以5分钟为宜,取“顺时为补”之效,以达到补下焦的作用。穴位按摩可选中极、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以揉配合按,以酸胀为度,手法轻柔缓和,用力深沉,以达到疏利气机的目的。

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上述几种方法治疗,“去除病因,增强人体正气”,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这种将人体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结合起来,对疾病进行预防保健和治疗的思维方法,也符合了中医“整体观”的基本思想。

慢性前列腺炎的心理调适

慢性前列腺炎是影响男性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由于病因很多,治疗不规范,导致疾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部分患者影响生育、性功能障碍等,给患者造成很大的身心损害。主要表现为疼痛,尿路症状,生殖系统症状;精神障碍:焦虑、恐惧、抑郁,情志低下,自信心不足,情绪低落,精力减退,工作效率低,疲乏感,信任危机感。有的恐性病,反复寻求诊治,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因此需要自我心理调适:树立信心,纠正不良认知。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起居有常,生活和工作要有规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自我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不久居寒湿之地。勤洗澡,以淋浴为主,保持会阴部和外生殖器清洁。不穿紧身裤,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陶冶情操,洁身自好,避免频繁的性冲动,戒手淫,节房事,保持有规律和健康的性生活,慎房劳,尤其避免性交中断,以减轻前列腺的充血水肿,有利于前列腺炎患者的康复。适当的体育锻炼,以身体能适应为度,贵在坚持,不久坐,不长骑车,防疲劳和感冒。

饮食有节,注意多饮水 避免憋尿,减少对前列腺的刺激,有利于康复。中医理论认为,饮食以淡薄滋味之品以养阴,如蔬菜、水果、坚果等,多食谷类,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锌、硒等微量元素。忌食肥、甘、腥、辛辣等刺激食物,:牛羊肉、海鲜、煎炸之品,生葱、蒜、姜、辣椒等,戒烟酒,以免助长湿热。

情志调适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潜伏家庭矛盾。传统观念,不规范的宣传资料及治疗等因素,使患者精神压力大,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导致机体调节功能和抗病能力低下,患者心理压力往往超过疾病本身的痛苦,个别患者难以做出理智性的判断和决定,导致自杀行为,因此,情志调节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

本文是袁润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