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要点
发表者:颜华 人已读
2.4发育性反射
2.4.1脊髓水平的反射(原始反射)
2.4.1.1手把握反射(palmar grasp reflex)
检查方法:小儿取仰卧位,上肢呈半屈曲状态,检查者把自己的拇指从尺侧放入小儿手掌中并压迫手掌,此时小儿手指立刻屈曲,握住检查者的手指,如果检查者上提手指,小儿可短暂地被拉起。出现时期:0-5个月。意义:手把握反射,在胎生时就可以观察到,出生后更明显,2个月以后逐渐减弱,3-4个月后被有意识的抓握动作所取代。手把握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上位神经元损伤;一侧减弱或消失,多为分娩损伤,如臂丛神经损伤;如果5-6个月后还存在,多为脑损伤。
2.4.1.2足把握反射(plantar grasp reflex)
检查方法:小儿取仰卧位,检查者用拇指压迫小儿的拇趾球部第一、第二趾间的足底部位,出现全趾屈曲的足把握反射。出现时期:新生儿出生后即出现足把握反射,3个月开始消失,10个月左右完全消失,多在步行开始时消失。意义:与手把握反射相同。
2.4.1.3足伸展反射(magnet reaction reflex,磁石反射)
检查方法:小儿取仰卧位,下肢呈半屈曲状态,检查者用手指触碰屈曲侧下肢的趾尖,小儿的脚趾像磁铁碰到磁石一样顶着检查者的手指,做下肢伸展的动作。出现时期:出生后出现,4周开始消失,2个月前完全消失。
2.4.1.4支持反射(positive supporting reflex)
检查方法: 检查者用两手扶于小儿腋下,垂直提起,然后下落,当小儿足底接触检查台时,由于皮肤受到刺激,引起下肢屈肌、伸肌同时收缩,小儿下肢伸直支撑体重,躯干直立。出现时期: 出生后出现,1-2个月消失.意义: 刚刚娩出的新生儿因受到分娩的影响,肌张力低而不易引出。异常的低紧张状态或屈曲优势时也不易引出。与第一伸展期的发育一致,是原始的站立姿势。脑损伤后,中枢神经抑制功能减弱,阳性支撑持反射增强,出现硬直伸直的姿势,如3个月以后足跖屈不消失,提示有脑损伤。直立时不能支撑体重的婴儿不能独立站立、步行,阳性反应亢进的婴儿亦不能独站、步行,即使偶而能用阳性反应亢进来学习步行,也不会步行.反应亢进的小儿坐下、站起、上下楼很困难.同时反应亢进小儿会出现下肢内旋、内收,双膝关节伸展,双踝关节跖屈、内翻.
2.4.1.5屈曲反射(flexion reflex,逃避反射)
检查方法:小儿取仰卧位,下肢伸展,检查者用手指刺激小儿一侧足底,双下肢立刻屈曲,出现逃避刺激的反应。出现时期:出生后出现,4周开始消失,2个月完全消失。意义:脊髓损伤或脑损伤时屈曲反射减弱或消失。
2.4.1.6交叉伸展反射(crossed extension reflex)
检查方法:1)检查者用一手固定小儿一侧膝关节,使下肢伸展,另一手刺激该侧足底,见小儿另一侧下肢出现先屈曲后伸展的动作;2)检查者用手握住小腿,屈小儿一侧下肢膝关节于腹部时,小儿另一侧下肢出现先屈曲后伸展的动作。出现时期: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1个月左右消失。意义:当脊髓损伤、锥体系损伤时此反射消失,第一趾背屈的巴彬斯基反射对判定神经系统损伤与重要意义。
2.4.1.7跨步反射(placing reflex)
检查方法:检查者将小儿抱起成立位,用一手固定小儿一侧下肢,使另一侧下肢的足背触碰桌边或床边,小儿出现下肢屈曲,像迈步一样,出现把脚从桌边的下方抬起到桌面上的跨步动作。出现时期:此反射出生后出现,6周左右消失。意义:如果左右不对称、减弱,可以脑损伤。
2.4.1.8自动步行反射(stepping reflex)
检查方法:检查者扶持小儿腋下成立位,当足底着床后,检查者使小儿身体前倾,小儿则出现自然迈步的动作。出现时期:出生后出现,1-2个月消失。意义:臀位分娩的小儿不易引出,肌张力低下时也不易引出。屈肌优势时更难以引出。
2.4.1.9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检查方法:用手指轻触小儿口唇与口角,或者将手指或母亲乳头插入小儿口内,小儿出现吸吮运动。出现时期:出生后立即出现,2-4个月左右被主动进食所取代。意义:此反射减弱或消失,多为早产、生后窒息、外伤等脑干机能损伤,饱食后也不出现,饥饿时该反射呈亢进状态。
2.4.1.10觅食反射(rooting reflex)
检查方法:检查者用手或母亲的乳头触碰小儿口角及上下唇,小儿出现张口并转向刺激侧,并上下左右地寻找乳头的动作,同时小儿头部也表现出屈曲伸展向侧方转动的动作。出现时期:出生后即出现,1个月左右消失,饱食后不易引出。饥饿时呈亢进状态。
2.4.1.11侧弯反射(incurvation reflex and gallant reflex)
检查方法: 检查者用一手托起小儿胸腹部使之呈俯卧位.用另一手指尖或叩诊锤柄尖沿后背中线外侧约3厘米处从第12肋轻划至髂嵴(即从上至下划腰部).正常时躯干向刺激侧弯曲,双侧对称.出现时期: 出生后即可出现,随着月龄增长而逐渐减弱.3个月左右开始消失,4个月完全消失。临床意义: 4个月后持续存在说明有脑损伤,偏瘫时左右不对称,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此反射活跃.如持续存在,也许会形成脊柱侧弯畸形.
2.4.1.12张口反射(Babkin reflex)
检查方法:小儿取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中指与无名指固定小儿腕部,然后用拇指按压小儿双侧手掌,小儿立刻出现张口的反应。亢进时一碰小儿两手即出现张口反应。出现时期: 出生后出现,持续4—6周,2个月开始消失.临床意义: 如3个月以上不消失,则提示有脑损伤,脑瘫时此反射亢进.
2.4.1.13视觉颜面反射(ROF)
检查方法: 小儿取仰卧位,在小儿一侧出示光亮或红色玩具.小儿将头部转向光源或玩具侧.出现时期: 生后即出现,3-6 月婴儿必须出现.临床意义: 如不出现提示有视觉障碍或智力低下或脑损伤.
2.4.1.14听觉颜面反射(RAF)
检查方法: 小儿取仰卧位,在小儿头的一侧用小铃当发出声响.小儿出现瞬目或将颜面转向声响处.出现时期: 出生后即出现,10天最明显,3个月可转动头部。意义:此反射缺如提示有听力障碍或智力低下或脑损伤.
2.4.2脊髓、桥脑水平的反射
2.4.2.1拥抱反射(Moro reflex,惊吓反射)
检查方法:1)小儿仰卧于床上,用力敲打附近床边发出声音(声法);2)抬高小儿头部15厘米,然后下落(下落法);3)水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下倾斜15度(托法);4)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弹足法);5)拉小儿两手上提,然后突然松开(拉手法).反应:1)拥抱相:小儿两侧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拇指食指末节指关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肩收拢、前臂收拢呈拥抱状态。小儿有惊吓的表情或哭闹不安,亢进时下肢也出现与上肢相似的反应。2)伸展相:又称不完全型,检查时可见小儿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稍有不快的感觉,多见于3月以上的小儿。出现时期: 拥抱相为0-3个月;伸展相为3-6个;消失时间:4个月.临床意义: Moro反射在出生后至2-3个月时反应最强,以后逐渐减弱,到生后5-6个月时已不存在.如出生时未见此反射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整体机能低下,个多见与新生儿窒息等.如持久存在可认为有感觉运动机能障碍。如左右不对称或一侧缺如,则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锁骨骨折。反应亢进,多见与早产儿、低钙、核黄疸。如果6个月以上反射不消失,为脑瘫及脑损伤性疾病的佐证。
2.4.2.2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symmetric tonic labyrithine reflex,STLR)
检查方法: 1)仰卧位 : 小儿取仰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肢伸展,小儿继续保持仰卧位,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 2)俯卧位:小儿取俯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肢伸展,小儿继续保持俯卧位.四肢屈曲(屈肌张力增高)。出现时期: 出生后出现,1-2个月最明显,3-4个月逐渐消失。临床意义: 此反射持续存在,运动与姿势必然出现异常,是形成脑瘫异常姿势的重要原因.
2.4.2.3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 ATNR)
检查方法: 小儿取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检查者将小儿头部转向一侧时,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出现 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发生屈曲,呈现一种非对称性的姿势,犹如“拉弓射箭”或“击剑”姿势.出现时期: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即出现,2-3个月最明显,由于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而逐渐消失,一般于4-6个月消失。临床意义: 如ATNR超过6个月持续存在,则不能获得姿势对称性,妨碍婴儿摸索,触摸自己,双手不能到正中,不能玩游戏,不能到嘴边吸吮,不能伸手抓物及不能以正常形式翻身.追视亦达不到180o.
2.4.3中脑水平的反射(立直反射、调整反应、翻正反射)
2.4.3.1颈立直反射(neck righting reflex)
检查方法:小儿取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检查者将小儿的头部向一侧转动时,小儿的肩部、躯干、骨盆都随着头转动的方向而转动,为一种总体运动。出现时间:出生后出现,持续6-8周。为唯一能在新生儿期见到的立直反射。消失时期:出生6个月以后。
2.4.3.2躯干立直反射(body righting reflex)
检查方法: 小儿取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检查者握住小儿两下肢向一侧回旋成侧卧位时,小儿头部也随着转动,并有头部上抬动作。出现时期:继颈立直反射之后出现,2-3个月明显,随着紧张性颈反射的消失而逐渐明显。意义:如果脑损伤,紧张性颈反射群占优势,此时回旋头部,因产生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而妨碍了躯干的正常回旋。
2.4.3.3迷路性立直反射(labyrinthine righting reflex)
检查方法:检查者用布蒙住小儿双眼,检查者双手扶持小儿腰部,然后使小儿身体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各方向倾斜,无论身体怎样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出现时期:出生后3-4个月开始出现,5-6个月明显。意义:此反射阴性或延迟,可疑脑损伤,对判定脑损伤有重要意义。
2.4.3.4视性立直反射(optical righting reflex)
检查方法:双手抱起清醒睁眼的小儿放于检查者的膝上,然后将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倾斜,此时小儿头部仍然能直立的状态。出现时期:出生后4个月出现,5-6个月明显。意义:如反射缺如,多为视力障碍,延迟出现提示有脑损伤。
2.4.3.5降落伞反射(parachute reflex)
检查方法:检查者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呈俯卧位悬垂状态,然后将小儿头部向前下方俯冲一下,正常时小儿迅速伸出两手,稍外展,手指张开,私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撑动作。出现时期:出生后6个月左右出现,一旦出现,终生存在。意义:检查时需要注意观察两侧上肢是否对称,如果一侧不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如果此反射延迟出现或缺如,提示脑瘫或其他脑损伤疾病。脑瘫患儿此反射还可出现双手向后伸呈飞机样的特殊姿势或上肢呈紧张性屈曲状态。
2.4.4皮层水平的反射(平衡反射)
平衡反射是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发生变化时,为了维持平衡所做出的应对反应。是皮质水平的反射,它整合前庭、视觉及触觉刺激输入,是大脑皮质、基底节与小脑相互作用的结果。平衡反应在立直反射出现后开始逐步出现,从6个月到1岁才能逐渐完善,并终生存在.
2.4.4.1倾斜反射(Tilting reflex)
检查方法: 1)仰卧位倾斜反射 小儿仰卧于检查台上。四肢自由伸展,检查者抬高一侧检查台,使之发生倾斜,正常时小儿在头立直的同时,抬高侧的上下肢因调节平衡而伸展,另一侧因保护性反应而出现支撑样的伸展动作。2)俯卧位倾斜反射 小儿俯卧于检查台上,四肢伸展,抬高一侧检查台,小儿出现头立直,抬高侧上下肢伸展,另一侧上下肢也伸展呈支撑样的伸展动作。出现时期:俯卧位:出生后6个月开始出现;仰卧位和坐位:出生后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后9-12个月;站立位:出生后12-21个月。终生存在。意义:如果倾斜反射发育完成,则小儿可顺利过渡到坐位。
2.4.4.2四爬位平衡反射(four foot kneeling reaction)
检查方法:使小儿成四爬姿势于检查台上,如果抬高一侧检查台,小儿则在头立直的同时,上方上下肢为了保持平衡而外展外伸,下方的上下肢出现支撑体重的动作。出现时期:出生后8个月出现,1岁左右完成。
2.4.4.3坐位平衡反射(sitting reflex)
检查方法:小儿坐位,检查者位于小儿一侧,用手向前、向左右、向后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小儿头部直立的同时,通过上肢的保护性伸展反射保持平衡。出现时期:前方:出生后5-6个月;侧方:7个月;后方:8-9个月。
2.4.4.4立位平衡反射(hopping reflex)
检查方法:小儿站立,检查者从各个方向用力推动小儿身体向前、向左右、向后方倾斜时,小儿出现一侧下肢向前、向侧方、向后方迈出的动作。出现时期:前方:12个月;侧方:18个月;后方:24个月。
本文是颜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