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敏捷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别播下“问题种子”---谈谈亲子关系

发表者:叶敏捷 人已读

http://www.wzrb.com.cn/article532648show.html

一个成绩一直优秀的高中生,突然厌学了,甚至一进教室就“肚子疼”;一个父母眼里的乖孩子,突然有一天告诉妈妈,不想上课了,赶紧来学校接他,不然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他了;经常听闻平日品学兼优的青春期少男少女,却做出跳楼、割腕、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这些令家长苦恼、困惑的问题,是当时刚出现的吗?不!这颗“问题种子”可是酝酿已久终于发芽罢了。

上周六,温州日报健康大课堂公益讲座在温州书城举行。健康版特邀心理学专家叶敏捷就“亲子关系与儿童心理发展”话题,为现场的家长们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家长们纷纷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诸多亲子困惑得到科学的应对方式,深受启发。

菜包与肉包的选择

猜猜孩子在想什么

“当你做了菜包,孩子说,不,他想吃肉包。当你做了肉包,他又说,不,他想吃的是菜包。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叶敏捷以“菜包与肉包的选择”这一通俗易懂的问话,引出“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这一儿童心理学理论,引起现场热烈讨论。

对于听众给出的一个个不同答案与应对方式,叶敏捷介绍,其实早在2—4岁婴幼儿期,孩子就已经有自主意识,主要表现为:说“不”。“孩子会说‘不’,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他学会独立、自主的开始,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叶敏捷告诉大家,给孩子选择的机会,然后根据孩子的选择去做。当然,当存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我们也要让孩子知道他的选择是被尊重的,只是目前条件确实不能满足他“菜包或肉包的选择”。

“孩子因为吃不到菜包或肉包,生气了,然后打人或摔东西,这又该怎么应对?”他分析,“情绪和行为是两回事。家长要理解和接纳孩子不满、生气等情绪,帮助他处理不良情绪,但不接受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比如打人。”

孩子厌学情绪是很多家长面临的苦恼之一。“孩子厌学怎么办?”叶敏捷再次向在座家长抛出问题。在综合众多建议后,他的回答是:厌学往往是对父母的被动攻击的信号,家长首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接纳他的情绪,探索和分享厌学背后的可能原因,然后引导孩子去应对和解决这一情绪困难。

要当心太乖的孩子

太乖的背后往往是压抑

“一个从不会说‘不’的孩子,你们认为是好事吗?”叶敏捷的这一问,引来众多家长的惊讶。“要当心太乖的孩子!”他解释说,从不说“不”的孩子,是压抑的体现,其背后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的过分强制使其无力反抗;另一种是父母关系、家庭结构不稳定,孩子希望以“我会很乖的”这一条件,来换取“爸爸妈妈不要吵架不要分开”的局面。

叶敏捷举例分析了第一种情况带来的成长性格缺陷。他说,父母亲长时间的强制压抑下,孩子的逆来顺受与不安情绪会带入他将来的社会关系中,如,对周围人的逆来顺受等。当然,也不可避免会出现暴发式攻击等反社会情绪。听话的孩子对父母來说都是好孩子,可惜听话的孩子也都是没主见的孩子。当他进入社会后,会感到很慌、很乱。

10—20岁青少年时期和青春期是容易出现各类问题的阶段,早期心理发展阶段未能满足的需要和心理冲突会随着躯体性成熟而凸显,这往往与早期的亲子关系处理不良有关。早期家长如何对待孩子,长大后孩子就会学会如何反击。

“孩子心中有了不满,却又被禁止表达,那么他们就会发展出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的‘问题’,背后压抑的是什么?孩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叶敏捷提醒现场的家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严厉”,坚决压制、甚至惩罚孩子“荒谬”的主张、孩子只能根据父母的意愿行动,但心底对父母的怨恨会越积越多,等他们长到十几岁以后,常常会在突然之间就变成了所谓的“问题少年”。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给孩子犯错的权利

如果我们懂得爱孩子,我们就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然而事实上,很多父母却犯了“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的错误,告诉孩子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好,完全是按爸爸妈妈的需要和愿望去考虑问题、处理事情。

“不要让孩子成为满足父母需要的工具。” 如今,社会竞争压力大,孩子竞相报读各种补习班、兴趣特长班等,孩子往往成为家长享受竞争性快乐的工具。围绕这一话题,现场一位当教师的家长提出自己的苦恼:她自己小时候很努力很认真练琴,很能坚持。她希望她的孩子也一样,可孩子却经常表现出坚持不了的状态。其实,如果仅仅是家长的愿望要让孩子去练琴,那孩子会觉得被强制,自然就很难有内在的动力去坚持练琴。“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仅仅带入了家长自己的太多意愿与想法,以自己的需要去要求孩子。

叶敏捷提到,要给孩子犯错的权利。过多的包办替代,急于帮助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家长剥夺了孩子犯错的权利,同时也扼杀了孩子体验和在实践中获得成长和自信的机会。这样做的后果是,长时间“被选择”和“被屈服”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把自己的人生责任也交给父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不够担当,爱怪责于父母,甚至会向父母抱怨:“都是你们不好,是你们导致了我的问题,我之所以这样都是你们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前提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怎么那么难管?怎么那么多问题?这是很多家长共同的心声。

生长在这个时代的孩子比任何时候的孩子都聪明,都见多识广,也拥有更为优裕的物质条件,但聪明的反面就是抖机灵,见多识广的反面就是什么都不在乎,他们似乎比任何时候的孩子都更难管教。孩子们变了,那么家长们变了吗?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前提,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叶敏捷强调,一些所谓突然变坏的孩子,其背后往往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他举例:一个念初三的孩子,从小在当领导的父亲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替孩子安排一切)严格管教下,孩子没有任何自己的主张,到六年级时就想过跳入学校的池塘自杀,后来还研究了跳楼、割腕以及吃安眠药等极端做法。这孩子的问题就是父亲过分控制孩子、剥夺孩子自主的权利引发的后果。当家长只以自己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却不知道孩子内心的不满和情绪,孩子可能以各种下意识的方式攻击家长。

儿童心理学理论认为,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父母交流,开始了他的社会化过程。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也是儿童的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持续最久的关系。因此,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认知、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人格,为其将来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需要获得安全、爱、自尊和自主的满足。青少年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心理发展需要无法满足的表现。叶敏捷提醒广大家长,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要想改变孩子,必须要家长首先改变,学做表率,让孩子有个好榜样。只有这样做,才能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前提。

本文是叶敏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