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冯彬 三甲
冯彬 主任医师
黄冈市中医医院 肛肠外科

原位皮桥放射状固定在改良外剥内扎术中临床应用分析

1108人已读

原位皮桥放射状固定在改良外剥内扎术中临床应用分析

湖北省黄冈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湖北黄冈438000)冯彬

摘要为探讨原位皮桥放射状固定在改良外剥内扎术中治疗多发性及环状混合痔原位皮桥成活的临床价值。将198例多发性及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在改良外剥内扎术基础上行原位皮桥放射状固定。结果表明,原位皮桥放射状固定对防止原位皮桥水肿、血肿、坏死、缩短疗程、疗效明显。

关键词混合痔原位皮桥放射状固定改良外剥内扎术水肿

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是国内外临床治疗混合痔最常用的术式①,我科在该术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良,目前改良外剥内扎术是我科临床治疗混合痔的常规术式。使用该法结合原位皮桥放射状固定治疗198例多发性及环状混合痔发现原位皮桥成活率较高。现将该术式疗效及并发症进行临床观察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8年6月—2009年10月期间,在我院肛肠科治疗约198例多发性及环状混合痔患者,男95例,女103例,年龄38-70岁,平均(56.3±5.27)岁;病程(10-37)年,平均(23±4.7)年.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加原位皮桥放射状固定,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差异无显著性。

1.2手术方法患者均在简化骶麻成功后,取膝胸位,常规消毒铺巾后行改传统外剥内扎术外痔基底部切口为母痔区外痔痔体部“v”型小切口,再延伸切口循痔体部走行后改方向为内收向上纵向走行至齿线附近,并使用锐性加钝性剥离痔静脉丛至齿线附近,用弯血钳钳夹内痔基底部,并用双10号丝线双重结扎内痔基底部。使用同法处理其他痔核,但切口间需充分保留原位皮肤粘膜桥。因本法行痔体部切口,故原位皮桥保留宽度充分,但同时皮桥下痔静脉丛也相对较多,须将两侧切口皮缘提起外翻,锐性潜行清理皮桥下所有残留静脉袢等痔组织,故致皮桥过度松弛而显多余现象,为了能完整的保留原位皮桥并充分成活,而又不致皮肤水肿,皮下血肿的发生,我科特采用原位皮桥中央放射状固定再适当采取双侧皮桥半闭式缝合固定,缝合的标准则根椐所保留原位皮桥的宽度、松弛度而灵活,但缝合不宜过紧过松,以达固定使原位皮桥平坦及皮肤皮下组织充分粘连吻合为基准。

术后处理患者术后均给予相同的抗生素、止血药、太宁栓、微波等治疗,并术后6小时进流质饮食,第2天进软食。缝线于第7天拆除。

2.结果

198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术后原位皮桥水肿8例,无皮桥下血肿,无皮桥失活,,愈合期为10-18天,平均12天。结果显示放射状原位皮桥固定术对保护原位皮桥,防止皮桥水肿、血肿、失活效果明显,对本身术后创伤过大而导致肛门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而起到了缓冲作用,并使患者病程明显缩短。

3.讨论

肛管皮肤比较特殊,对维持肛门的正常功能起重要作用②。手术中过多切除或完全切除肛管皮肤,会造成肛管皮肤缺损,肛门狭窄,粘膜外翻,腺体外溢等肛门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虽然痔的治疗方法很多,但都会不同程度的造成肛管皮肤的损伤,在痔手术中,由于肛门局部组织被切除、剥离,使原有的血液淋巴循环通道被破坏,局部循环障碍,加上局部毛细血管渗透压增加等,均容易造成肛门术后皮桥水肿,血肿以至坏死而致肛管皮肤缺损形成瘢痕挛缩狭窄等功能障碍,故临床上在治疗混合痔中留置原位皮桥有着重要的意义。既然留置了原位皮桥,那么就要保证它能充分成活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为了防止和减少原位皮桥水肿、皮下血肿、以及张力过大而致皮桥撕裂,术中必须将皮桥下的静脉袢等痔组织彻底清除剥离干净,并行原位皮桥放射状固定结合半闭式缝合可使皮肤与皮下组织充分吻合平坦并有利于引流。采用原位皮桥放射状固定结合改良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多发性及环状混合痔可以足够多的保留肛管皮肤,并能减少皮肤水肿,血肿及坏死失活,促进痔术后的早期恢复。其优点在于:(1)原位皮桥保留充分,不致于因肛管皮肤缺损过多瘢痕挛缩而造成肛门狭窄,粘膜外翻,腺体外溢等肛门功能障碍;(2)原位皮桥行放射状固定可以避免因原位皮桥下的静脉袢等痔组织彻底清除而致皮桥过度松弛而与皮下组织游离致皮下血肿、并有利于皮缘两侧的引流而达到减少水肿形成的目的,并且不会因为张力过大而导致皮桥撕裂;(3)放射状原位皮桥固定符合肛管周围的生理特点③,不会因缝合而阻断肛管局部的血液、淋巴循环,以达到早期愈合的目的,明显缩短病程,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①张东铭,王玉成.盆底与肛门病学.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399.

②李春雨,张有生.实用肛门手术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

③张东铭.大肛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2).22.

冯彬
冯彬 主任医师
黄冈市中医医院 肛肠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