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三伏贴的意义

发表者:张伟 人已读

近年来,在“冬病夏治”理论指导下,中医在三伏天进行中药穴位贴敷,用以防止虚寒性疾病在寒冷季节发作,或减轻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此笔者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对三伏贴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总结。

1、三伏贴的理论渊源三伏贴是在夏季三伏天,将中药贴敷穴位的一种外治法,属于药物灸一类。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在夏季人受天阳之助,再运用温热药物经皮肤吸收,可以预防虚寒性疾病在寒冷季节中发作,或可以减轻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如冻疮、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我们先了解什么是“三伏”?“伏”是我国传统历法中24节气之外的杂节气,它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因此有“热在三伏”的说法。伏的确立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从夏至日开始计算,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初伏”,过十天逢第四个庚Et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的叫三伏。从初伏到中伏总是十天;中伏到末伏有的年份为十天,有的年份为二十天,这主要看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几个庚日来确定:有四个庚日则中伏到末伏间隔为十天,有五个庚日则间隔为二十天。每年三伏大概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这时太阳正直射地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地面吸收热量大于散发的热量,积蓄热量较多;加上我国东南地区常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天气晴朗少雨,温度升高,因此就有“热在三伏”之说。

2、三伏贴的现状,三伏贴目前大多遵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在药物组成上多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为末,生姜汁调涂,多选取穴位多为肺俞、膏肓俞、心俞、脾俞、肾俞等。一般情况下,三伏天人体的气血运行趋于体表,腠理疏松,药物易于经皮肤吸收,这时对某经穴给予特定的刺激,可以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减少疾病复发的机会或减轻再次复发疾病的严重程度。

3、《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核心内容是要根据一年四时之气的不同特点来适时调整人的饮食起居和精神意志,使人体之气与自然四时之气取得一致和协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内经》关于治疗和养生的目标是调理阴阳,以平为期,也就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阴平阳秘的最佳生理状态。在春夏之季,人体的气血运行偏于外表,相对而言,在里、在内就有一个不足的表现,因此在春夏多出现受凉而腹泻等阳热不足的并发症;在秋冬,气血内敛,阳气潜藏于里,相对表现在内的阴津不足,因此多有郁热或寒包火的症状。如《脉要精微论》云:“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变⋯⋯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是对冬夏不同季节阴阳之气变化的最好论述。

在以上理论基础上,“冬病夏治”作为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冬病夏治对于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 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

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3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发病的症状。

本文是张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