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刘志峰 人已读
【儿童H. pylori感染的现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儿童的高发病,但其H.pylori感染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发达国家感染率低,少有儿童和青少年感染,12岁以下儿童感染率为6%~1 1%”。与之相反。发展中国家H.pylori感染主要发生在儿童期,许多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达50%以上,一些非洲国家甚至达80%~90%。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儿童H.pylori感染率为15.7%~45.2%。值得注意的是,胃癌高发区江苏省扬中地区ll9名4~12岁正常儿童以”C一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的H.pylori感染率为73.1%。因此,了解儿童H.pylori感染及其相关疾病并进行诊治和预防是儿科医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H.pylori感染主要经“口一口”或“粪 口”以及“胃一口”途径从人到人传播 。人是唯一已知的H.pylori自然宿主,H.pylori感染呈明显的家庭集聚现象。一些特殊的饮食行为如母亲以咀嚼过的食物喂养幼儿或吃饭时共用餐具明显增加了儿童H.pylori感染。母乳喂养对H.pylori感染影响的研究显示,母乳具有增加机体对H.pylori感染的抵抗力.有保护作用。但另一项研究 发现母亲在喂奶前未清洗手和乳头,污染造成直接传播的作用大于母乳的保护作用。
【儿童H. pylori感染的症状】 与成人一样,大多数H pylori感染儿童是无症状的。一旦H.pylori感染儿童有症状,症状为其相关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如腹痛、厌食、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严重者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大便潜血、呕血、黑便等。 儿童H.pylori感染关系明确的有: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胃炎及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多种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可能相关的有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复发性腹痛。
【儿童H. pylori感染的症状】 以下方法检查结果阳性者可诊断H. pylori现症感染: ①胃钻膜组织RUT、组织切片染色、H. pylori培养三项中任一项阳性; ②13C -UBT阳性; ③粪便HpSA(Helicobacter pylori stool antigen)检测(单克隆法)阳性 ④血清抗体检测阳性提示曾经感染(H. pylori根除后,抗体滴度在5至6个月后降至正常),从未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 【儿童H. pylori感染的治疗指征】 儿童是H. pylori感染的易感人群,中国儿童人群中H. pylori感染率也较高,但大多数感染的儿童是无症状的,并非所有的儿童Hp感染者都需要接受根除治疗。因此,首先应确定H. pylori根除治疗的适应证,即明确治疗对象(表2)。 表2 Hp根除治疗适应症 Hp阳性疾病 必须 支持 消化性溃疡 √ 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 慢性胃炎伴胃钻膜糜烂、萎缩 (对萎缩程度未作限定) √ 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 √ 计划长期服用非街体类抗炎药 √ 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ITP) √ 个人要求治疗 √
【儿童H. pylori感染的治疗药物】 目前用于儿童HP治疗的药物有3类: (1)抗生素类:包括克拉霉素(C)、阿莫西林(A)、甲硝唑(M)或替硝唑、呋喃唑酮(F)等; (2) PPI或H2受体拮抗剂( H2RA ) 常用奥美拉唑, H2RA作为PPI的替代用于一线治疗依据不足,不主张使用。 (3 )铋剂:常用雷尼替丁拘椽酸协(瑞倍,RBC),剂量为mg/(kg.d),分2次口服,如条件允许,也可采用胶体次拘椽酸秘。有资料显示,成人长期、大剂量应用秘剂可对脑部和肾脏造成损害(如脑病、肾功能衰竭)。因此,儿童使用时需慎重,应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不推荐首选。
【儿童H. pylori感染的治疗方案】 单药并不能根除Hp,目前主张抑酸药联合两种抗生素协同治疗。通常情况下,是在PPI或秘剂的基础上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陛(或替硝哩)中的2种,组成三联疗法(可用峡喃哇酮替代甲硝哇),必要时可采用四联疗法。常用的方案有 (1) PPI+2种抗生素; (2)胶体次拘椽酸秘十PPI +2种抗生素.即四联疗法; (3)RBC+克拉霉素十甲硝唑(或替硝唑),由于RBC成分同时包括H2RA雷尼替丁和秘剂,本质上也应归于四联疗法; (4)序贯疗法,如先采用PPI十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用药5d,之后换用PPI+克拉霉素(或阿莫西林)+替硝唑(或呋喃唑酮),继续治疗5d。
【H. pylori感染的根除标准】 首选推荐非侵人性方法,在根除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符合下述三项之一者可判断H. pylori根除: ① 13C-UBT阴性(证据等级1b); ② HpSA检测(单克隆法)阴性(证据等级1b); 基于胃窦、胃体两个部位取材的RUT均阴性(证据等级2b)。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