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心脑血管疾病与体质

发表者:杨学 人已读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包括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中风与出血性脑中风两类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种,占据近年我国年总死亡病因的第一位。因此积极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防治并重,已成为世界共识。心脑血管疾病对应着中医的胸痹、心痛、眩晕、中风等病证,这些病证在中医古籍都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指出体态丰满的肥贵之人,多因饮食失常,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湿聚生痰,或流窜经络,而发消瘅、偏枯等病。

中风因起病急、变化快而命名,其起病缘于气血逆乱,导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仅以口眼喎斜为主症的疾病,属临床危急重病。其发病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劳过度,或外邪侵袭等诱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或痰浊瘀血阻络。《内经》已经认识到中风为“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与肥胖痰湿相关。朱丹溪认为“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明确提出中风与痰湿体质具有相关性。《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中“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肥人多有非风之证,以肥人多气虚也。……然肥人多湿多滞,故气道多有不利”。阐述了中风由正虚积损而致,而且提出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易患中风。而叶天士则提出“肝阳化风”,认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张聿青医案·中风》系统探讨体质与中风的关系,认为易患中风的体质类型有“气虚多湿之人”,“体丰于外,气弱于内”之人,“年近古稀,气血亏损”之人,“痰浊素盛”之人以及“高年精血亏损之人”,尤其重视体丰之痰湿体质。

现代中医内科学将中风病机归结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这些病机的出现均以体质的偏颇为基础。贾爱明等对62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中医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体质主要为瘀血质、痰湿质、气虚质,证候主要为血瘀证、痰证、气虚证、阳虚证。而且发现瘀血质与血瘀证、痰证、气虚证显著正相关,痰湿质与痰证、血瘀证、阳虚证显著正相关,气虚质与气虚证、血瘀证、痰证显著正相关。认为瘀血质、痰湿质、气虚质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其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体质类型可能以痰湿质、瘀血质、气虚质为多见。

心血管疾病中以冠心病与高血压多见,相当于中医内科的胸痹与眩晕等病。对于胸痹而言,其致病因素多有气滞、寒凝、瘀血、痰阻、阳虚等等,而这些病理因素的形成与其体质状态是息息相关的。《太平圣惠方》认为胸痹“由人脏腑虚弱,肾气不足,积冷之气,上攻于心,心气既虚,为邪所乘”而致,认为虚弱、肾气不足可致胸痹。清代龚信《古今医鉴》指出“心痹痛者……素有顽痰瘀血”,指出痰湿体质与瘀血体质,气血不通,脉络瘀阻,易发胸痹。现代研究表明痰湿体质与瘀血体质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这是导致发病的关键原因。而临床的研究也表现冠心病患者中体质类型中瘀血体质、痰湿体质者最多见,可以认为瘀血体质与痰湿体质是冠心病的最重要的体质基础。

朱燕波等汇集我国9省市7782例横断面中医体质调查数据,按9种中医体质量表实施,以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有意义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影响高血压的体质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男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痰湿质、阴虚质,女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痰湿质对女性高血压的影响更显著。认为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祖建等通过高血压前与血压正常者之间的对比研究发现,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为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其中男性的危险因素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和平和质,女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依次为痰湿质、血瘀质与平和质,存在一定性别差异。

image.png

扫描“杨浦区中心医院”可预约挂号,中医科专家门诊

image.png

杨学医生微信公众号:琴心斋


本文是杨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