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高官聚 人已读
结核病病理表现有哪些?
1.结核病渗出性为主的病变
见于机体免疫力低下,结核性炎症早期或菌量多、致病力强而引起较强变态反应时,组织器官中血管通透性增高,炎性细胞和蛋白质向血管外渗出,形成渗出性病变。常发生于肺、浆膜、滑膜、脑膜等组织,说明与组织的结构特征亦有一定的关系,表现为病灶周围的渗出或是浆膜的渗出。早期为中性白细胞浸润,随后由巨噬细胞取代。渗出性病变不稳定,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或转变为以增生为主或坏死为主的病变。
2.结核病增生性为主的病变
当感染结核菌数量较少或机体抵抗力较强时,机体对结核菌已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时,则发生以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特征性的结核结节(有诊断价值)。
结核菌侵入机体后,首先引起组织内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它只能吞噬细菌而不能杀灭细菌,暂时限制细菌播散,在24小时内就由巨噬细胞取代。巨噬细胞主要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也可来源于组织细胞。它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能吞噬和杀灭结核菌。由于菌体破坏,释放磷脂,使巨噬细胞体积增大,转变为上皮样细胞。许多上皮样细胞可互相融合,或由于一个上皮样细胞的多次无丝核分裂而形成朗罕巨细胞。另有一种巨细胞样朗罕氏细胞在经抗结核药物治疗的病变中,数目比较多,这与菌体破坏,释放出更多磷脂有关。这些就是构成结核结节的主要细胞成分。
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镜下是由上皮样细胞、朗罕氏细胞以及外周浸润的淋巴细胞及少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所组成。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常见干酪样坏死,上皮样细胞呈放射状排列,梭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淡红色,细胞间常以胞浆突起相连而胞界不清,核圆形、卵圆形、淡染,呈空泡状,可有1~2个核仁。朗罕氏细胞为一种多核巨细胞,一般位于结节中央,1~2个,体积很大,可达300µm,胞浆丰富,其胞浆突起常与上皮样细胞胞浆突起相连接,其细胞核与上皮样细胞核的形态相同,但数量多,十几个至几十个不等,甚至有上百个。核排列较整齐,位于胞浆周边呈花环状,或呈半环状如马蹄形,或密集于胞体的一端,当变态反应较强时,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常见干酪样坏死,此时朗罕氏细胞则在坏死区周围。用特殊染色发现结核结节中有大量网状纤维增生。大多数结核菌在结核结节形成过程中已被消灭,抗酸染色时,结核结节内一般查不到结核菌。
肉眼观,单个结核结节难以看见,其直径约0.1mm,一般由几个结核结节融合成较大结节时才能见到。结核结节境界清楚,灰白色,半透明,中央有干酪样坏死时则呈浅灰黄色,微隆起于器官的表面和切面。
3.结核病坏死性为主的病变
以干酪坏死为主,干酪样坏死是指结核坏死灶含脂质较多,来自破坏的结核菌和脂肪变性的单核细胞,而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而得名,镜下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新鲜的干酪样坏死周边可找到较多的结核菌。而陈旧的干酪样坏死灶内很难找到细菌,可能由于坏死灶内缺氧及菌体崩解后释放出脂酸抑制细菌生长等原因有关。因干酪样坏死灶内含有多量抑制酶活性物质,故可长期保持凝固性坏死状态。干酪样坏死对结核病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干酪样坏死物有时可液化,形成半流体状,可能是各种水解酶作用的结果。有人认为主要来自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水解酶,也有人认为来自巨噬细胞所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和脂酶,或由于干酪样坏死物中能抑制这些菌活性的物质消失,使蛋白水解酶活性增强而发生的液化。此外,也有人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系。随着液化结核菌大量繁殖更进一步促使液化的发展。含菌的液化物质沿支气管排出后坏死灶形成空洞,或播散到其他肺叶造成支气管播散或生长繁殖成为结核病新的传染病灶。
在结核菌数量多、致病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的情况下,以渗出为主或以增生为主的病变均可继发干酪样坏死。极少数一开始出现坏死而不出现任何细胞反应,这类病变发生在“急性结核菌性败血症”,由于大量毒力强的结核菌经血行播散,细菌栓子较广泛地栓塞组织器官毛细血管形成大量坏死小病灶(患者可迅速死亡)。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