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郭剑锋 人已读
我国是世界各大州中鼻咽癌的最高发地区之一,世界上80%左右的鼻咽癌发生在我国。侨居世界各地的华人,鼻咽癌的发病率亦居较高水平。国内鼻咽癌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高发中心是广东中部的肇庆、佛山、广州地区和广西东部的梧州地区,互相连成一片,向周围逐渐降低。广东省内的居民主要操广州、客家和闽南三种方言,在上述高发区内易感人群主要以操广州方言的居民为主。鼻咽癌以男性居多,约为女性的两倍。鼻咽癌可发生在各年龄段,大多在30—50岁之间。
鼻咽癌病因及风险因素
1、EB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的细胞可产生多种EB病毒特异性抗原,包括早期抗原(EA)、壳抗原(VCA)、膜抗原(MA)和核抗原(NA)等。人体感染了EB病毒后会产生相应的各种抗体。鼻咽癌病人EB病毒EA-IgA和VCA-Ig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和81.5%,表明这两种抗体可以作为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标记。但正常人的EA-IgA抗体阳性率较高,在诊断鼻咽癌时不如VCA-IgA特异。检测血清中EA-IgA抗体比VCA-IgA抗体更为特异,但不如VCA-IgA敏感。VCA-IgA阳性人群中鼻咽癌的发生率是阴性人群的40倍以上,换言之,VCA-IgA阴性者是极少发生鼻咽癌的。
2、环境与饮食
环境因素也是诱发鼻咽癌的一种原因。据报道,美籍华人中,在美国诞生的第2代比在亚洲诞生的第1代患鼻咽癌的危险性低,而诞生在东南亚的加利福尼亚的白种人比诞生在美国者患鼻咽癌的危险性高。在广东,调查发现鼻咽癌高发区的大米和水中的微量元素镍含量较低发区为高。在鼻咽癌患者的头发中,镍含量亦高,镍可能是促癌因素。二亚硝基派嗪(DNP)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食用咸鱼及腌制食物是中国南方鼻咽癌高危因素,且与食咸鱼的年龄、食用的期限、频度及烹调方法有关。这与咸鱼及腌制品中高浓度的亚硝胺化合物有关。
3、遗传因素
鼻咽癌病人有种族及家族聚集现象,鼻咽癌可能是遗传性疾病。最近发现决定HLA的某些遗传因子和鼻咽癌间的相关性。有报道鼻咽癌高发家族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鼻咽癌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系。
鼻咽癌临床症状
早期鼻咽癌由于肿瘤微小,位于粘膜表面或伴有粘膜下浸润,肿瘤不累及咽鼓管开口,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早期鼻咽癌症状以回缩性血涕最多,其次为听力减退、耳鸣、耳内闭塞等。
一、原发癌常见临床症状有:
(1)回缩性血涕或鼻出血:回缩性血涕常发生在早晨起床后从口哼出带血的鼻涕,带血量不多,常被病人疏忽,或被当作咯血到内科或肺科就诊。由于鼻咽腔内肿瘤血管比较脆,肿瘤外表常没有粘膜覆盖,故易有血涕症状。回缩性血涕是鼻咽癌早期症状之一,应该引起病人和医师重视。
(2)耳鸣、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鼻咽癌发生在鼻咽侧壁、咽隐窝或咽鼓管开口上唇时,肿瘤压迫咽鼓管可发生单侧性耳鸣或听力下降,还可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单侧性耳鸣或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是早期鼻咽癌症状之一。
(3)鼻塞:鼻咽癌好发在鼻咽顶前壁,很易侵犯鼻腔后部,CT检查鼻咽癌侵犯鼻腔占42.9%。治疗时症状有鼻塞占48.6%。
(4)头痛:头痛常为一侧性偏头痛,位于额部、颞部或枕部。轻者头痛无须治疗,重者需服止痛药,甚至注射止痛针。头痛原因很多,但有脑神经损害或颅底骨破坏常是头痛原因之一。晚期鼻咽癌的头痛可能是三叉神经第1支末梢神经在硬脑膜处受刺激反射引起。
二、颅神经损害
(1)面麻:指面部皮肤麻木感,临床检查为痛觉和触觉减退或消失。肿瘤侵入海绵窦常引起三叉神经第1支或第2支受损;肿瘤侵入卵圆孔、茎突前区、三叉神经第3支常引起耳廓前部、颞部、面颊部、下唇和颏部皮肤麻木或感觉异常。
(2)复视:由于肿瘤侵犯外展神经,常引起向外视物呈双影。滑车神经受侵,常引起向内斜视、复视。常与三叉神经同时受损。
(3)舌肌萎缩和伸舌偏斜:鼻咽癌直接侵犯或淋巴结转移至茎突后区或舌下神经管,使舌下神经受侵,引起伸舌偏向病侧,伴有病侧舌肌萎缩。如双侧舌下神经受损将引起伸舌困难。伸舌偏斜发生率仅次于面麻、复视。
(4)眼睑下垂、眼球固定:与动眼神经损害有关。视力减退或消失与视神经损害或眶锥侵犯有关。
(5)声嘶和吞咽困难:与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受损有关。
三、颈淋巴结肿大:鼻咽癌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占36.5%,治疗时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占70.6%。鼻咽癌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早、转移率高的特点。转移淋巴结常是多个大小不等、质硬的肿块,一般随病程进展由小到大,数量增多,逐步融合为巨大肿块,活动度逐步受限。通常转移由上颈部到下颈部,约一半患者有双颈转移,耳前淋巴结转移则较少见。
四、远处转移:
鼻咽癌远处转移率较高,与原发肿瘤是否侵犯鼻咽腔外、颈淋巴结是否有转移以及大小、部位有明显关系。肿瘤侵犯口咽或鼻腔的远处转移率较高。转移部位可以是单处也可以是多处。常见远处转移的部位为骨、肺、肝。而骨转移中以脊柱、骨盆和四肢多见。亦可发生胸腔、腹腔、纵隔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等部位的转移。CT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肾脏、肾上腺和腹膜后等区的转移。
鼻咽癌诊断方法
一、鼻咽镜检查:
(1)间接鼻咽镜检查:这是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检查方法。
(2)纤维鼻咽镜检查:本法比较简便,但后鼻孔和顶前壁观察不满意。可以观察到鼻后孔、鼻中隔、鼻腔后部、鼻咽侧壁、咽鼓管、侧窝、软腭背面和后壁等。
二、临床检查:
鼻咽癌除检查鼻咽、鼻腔、口咽外,还须检查头面部,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以及全身各系统。
(1)头颈部检查:应检查鼻腔、口咽、外耳道、鼓膜、眼眶、软腭有无鼻咽癌向外扩展。
(2)眼部:常见有视力减退或消失、突眼、眶内肿块、上眼睑下垂伴眼球固定。
(3)脑神经:鼻咽癌局部扩展常引起脑神经损害,从而引起头面部各种神经障碍。
三、X线检查:
鼻咽癌病人采用X线平片检查可以了解肿瘤范围和颅底骨破坏情况。
四、放射性核素骨显象诊断:
放射性核素骨显象诊断是一种无损伤性和灵敏度高的诊断方法。通常认为骨扫描诊断骨转移阳性符合率比X线摄片高30%,且可以早3-6个月检出病灶。
五、CT检查:
鼻咽癌应用CT检查,可以了解鼻咽腔内肿瘤的部位、管腔是否变形或不对称,咽隐窝是否变浅或闭塞。此外还可以显示鼻咽腔外侵犯,如鼻腔、口咽、咽旁间隙、颏下窝、颈动脉鞘区、翼腭窝、上颌窦、筛窦、眼眶、颅内海绵窦以及咽后、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
鼻咽镜检对腔内微小肿瘤的诊断有突出价值,而X线平片和CT往往不能发现这种微小肿瘤;然而后壁和侧壁肿瘤多数为粘膜下浸润性生长,难以被鼻咽镜检查发现,鼻咽侧位片和CT却能清楚显示。CT对侧壁肿瘤显示较X线平片更为清楚。
六、B型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已在鼻咽癌诊断和治疗中广泛应用,方法简便,无损伤性,病人乐意接受。在鼻咽癌病例主要用于肝脏、颈、腹膜后和盆腔淋巴结的检查,了解有无肝转移和淋巴结密度、有无囊性等。
七、磁共振成象检查:
由于磁共振成象(MRI)可清楚显示头颅各层次、脑沟、脑回、灰质、白质和脑室、脑脊液管道、血管等,用SE法显示T1、T2延长高强度图象可以诊断鼻咽癌、上颔窦癌等,并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由于MRI确定肿瘤界线比较清楚和准确,对放射治疗照射野定位十分有用,同时,MRI检查对了解放疗后脑损伤有很大的帮助。
八、血清学诊断:
由于鼻咽癌患者血清中EB病毒抗体水平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和健康人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因而可用作鼻咽癌的辅助诊断方法。主要应用于:(1)有鼻咽癌症状者,如回缩性血涕、耳鸣、听力减退、头痛、颈淋巴结肿大、面麻、复视等;(2)颈淋巴结肿大病理活检或颈块穿刺证实为转移癌者,帮助寻找原发病灶;(3)鼻咽癌高发区人群血清流行病学普查。
九、病理学诊断:
鼻咽癌最后确诊的依据是病理学诊断,虽然临床症状、体征、X线、CT和血清学诊断提示为鼻咽癌,仍须有病理学明确诊断。鼻咽癌活组织采取方法有以下几种:
(1)经口腔咬取活检法(最常用方法)
(2)经鼻腔的鼻咽活检法
(3)鼻咽部细针穿刺
鼻咽癌治疗方法
一、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被公认为鼻咽癌首选治疗方法。1979年全国鼻咽癌会议提出I期鼻咽癌以放射治疗为主。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可分为根治性放射治疗和姑息性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禁忌证为:①Karnofski分级60分以下;②广泛远处转移者;③放射性脑脊髓损伤者;④其他如传染病或精神病尚未控制。
鼻咽癌应用放射治疗使肿瘤细胞得到杀灭,但正常组织或器官也不可避免受到照射而产生放射反应。放射反应与剂量大小、照射范围、照射疗程数、正常组织或器官耐受程度有密切关系。
二、手术治疗:
适用对象:
(1)病理类型为高分化鳞癌或腺癌以及其他对放射不敏感的癌瘤,病灶局限在顶后壁或前壁,全身无手术禁忌症者可考虑对原发病灶的切除。对Ⅱ、Ⅲ、Ⅳ期的患者均不宜手术治疗。
(2)对放射治疗后鼻咽或颈部有残留或复发病灶,如局限在鼻咽顶后壁或前壁,无颅底骨破坏,一般情况好,近期作过放疗不宜再放疗者,可考虑切除病灶。
(3)颈部有残留或复发时,如范围局限、活动者可考虑作颈部淋巴结清除手术。
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有残留时手术宜早,在放疗后3-6个月内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三、化学治疗:
鼻咽癌95%以上属于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类型,恶性程度高、生长快,容易出现淋巴结或血道转移。鼻咽癌确诊时75%的病人已属于Ⅲ和Ⅳ期,病期愈晚,远处转移机会愈多,预后亦愈差。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不能预防远处转移,因而合并应用化学物或几种药物联合治疗,可能使肿瘤缩小或消灭微小病灶,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国内外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放射生物学、物理学等基础医学迅速发展。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研究将为了解鼻咽癌生物学行为,为临床制订鼻咽癌综合治疗方案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总之,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已有明显提高。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相信治疗效果亦将不断提高。
本文是郭剑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