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哺乳期的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腺炎多发生于哺乳期,在非哺乳期发生的乳腺炎需警惕浆细胞性乳腺炎。其多发生于 30 - 50 岁,可发生于青春期以后,另一高发年龄为绝经期的妇女。本病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 4% - 6% 。病程一般较长,病理改变复杂多样。病变后期潴留在扩张导管里的脂类物质分解后渗出管外,导致管周组织发生化学性炎症,使脂肪组织出现坏死灶,受累的乳腺小叶破坏,坏死组织周围有大量的以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故称浆细胞性乳腺炎。除此之外,它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最常见的被称为 “ 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 ” 、 “ 闭塞性乳腺炎 ” 、 “ 非哺乳期乳腺炎 ” 及 “ 慢性乳腺炎 ” 等。
早期表现为乳头棕黄色分泌物或有淡黄色的溢液,少数病例出现血性溢液,累及多个导管,在乳晕处挤压时,常可挤压出淡黄色液。后期在乳晕附近,出现大小不等的肿块,或可出现肿块与皮肤的粘连,或伴有乳头内陷现象。 病变晚期,导管周围炎症加剧,可出现与皮肤粘连的圆形肿块。肿块多位于中央区,质地坚实,形状不规则,边界欠清,常与皮肤粘连,但无胸壁固定。肿块多伴慢性炎症,肿块表面皮肤可有红、肿、热,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乳房皮肤水肿,呈桔皮样变,若干日后,乳房肿块软化,形成脓肿,破溃后流出的脓液中常夹有粉刺样或脂质样物质,创口经久不愈形成瘘管,病程可达数年之久,如不彻底切除脓肿及皮下扩张导管,此种瘘管是不易治愈的。 经久不愈或乳房的严重变形。病情反复,病史可长达 10 年之久。
由于此病发病率不高,加之临床表现和乳腺癌和急性乳腺炎有相似之处,故临床较易漏诊、误诊,导致延误治疗时机。那麽要如何进行鉴别呢?
浆细胞性乳腺炎也是一种炎性病变,有时也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与急性乳腺炎有相似之处,但首先浆细胞性乳腺炎好发于非哺乳期,常发生在乳晕区,病程一般较长。而急性乳腺炎以哺乳期多见,病程较短,治疗效果好;尽管两者都是炎性病变,本质却也不同,前者是因为导管阻塞所致的导管扩张,管内集聚的脂类物质分解后渗出管外,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反应,并非细菌感染所致,因此全身症状较轻,抗菌素治疗效果甚微,如有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效果不好,须将扩张的导管一并切除才有效。而后者是因为乳汁贮留,细菌侵入所致的化脓性炎症,畏寒发热及疼痛均很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升高,抗菌素治疗效果较好,脓肿形成后,经切开引流即可治愈。穿刺涂片检查,前者可查见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而后者主要是脓细胞,浆细胞少见。
浆细胞性乳腺炎可出现与皮肤粘连、边界不表的肿块以及乳头内陷、皮肤呈桔皮样变,腋窝淋巴结肿大等酷似乳腺癌的症状。加之缺乏典型的影像学图像,因此,极易误诊为乳腺癌。由于两者的性质有着本质的差别,仔细鉴别十分重要,以免造成误诊误治。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相对较急,有时包块几天就可长得较大,且伴有疼痛,乳癌很难在几天内长得很大,除非是坏死出血,疼痛一般不明显;尽管浆细胞性乳腺炎可以与皮肤粘连,但不会与胸壁粘连固定,腋窝淋巴结肿大相对较软,并可随时间的延长而缩小。乳腺癌不仅可以与皮肤粘连,进一步发展可与胸壁粘连固定,转移的腋窝淋巴结较硬,而且随病程的延长而变大融合,并可出现锁上淋巴结转移。乳头分泌物涂片及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导管扩张症可查见以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乳腺癌则可查见癌细胞。
浆细胞性乳腺炎过去的治疗常需行全乳切除术,这样大大影响了患者的外观。乳房是一个美学器官,故乳腺病的手术治疗在治病的同时还要兼顾美容,我们根据多年的经验,确定了独特的手术方法, 手术技术是关键:乳晕旁切口,翻转乳晕,切除病变的大导管周围的病灶,切除所有的炎症坏死部分直至正常腺体。必要时用典伏消毒创面,再用水反复冲洗。立即做乳头整形,部分乳房腺体移位做内部整形。 既达到根治的目的,又尽可能地保留了乳房的外形。
本文是李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