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李志辉 人已读
应各位病友的要求,好大夫网站霍键老师多次与我沟通,完成了这个小文章,希望能为广大患者提供一点帮助,如果有不妥之处也请各位及时提出并进一步修正。先期将降钙素相关问题呈现给各位患者,之后还有癌胚抗原相关问题以及治疗相关问题陆续推出。
甲状腺髓样癌术后复查降钙素
1、术后何时开始查血清降钙素?多久查一次?要持续查多久?
一般我们的经验是在头半年每月复查一次,以后可以改为3个月或者半年一次。这样对患者的随访是很有必要的。
2、为什么降钙素的参考值总是不同?比如0-100,0-50,0-10,10-120?
降钙素的参考值的不同主要与测定的方法有关系,同时也会与测定的试剂有关系,不同的方法和试剂其敏感性是不同的,检测方法有放射免疫测定法、自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免疫放射分析发,这些方法敏感性是不同的,每个公司在提供试剂盒方法的同时,也会针对这种方法和试剂给出矫正后的参考值。即便是同样的试剂,批次不同其正常值也会略有波动的。
3、降钙素的数值大小,跟肿瘤大小是什么关系?
降钙素数值在一般情况下与肿瘤的大小应该是正相关的,但是也有个别患者,其肿瘤的大小与降钙素之间并没有显现出正相关性,甚至降钙素水平在正常范围。
4、对于两侧甲状腺全切的病人,是不是只要查到降钙素就说明有甲状腺组织残留(或者癌组织残留)?降钙素的高低,跟残留多少有没有关系?
有30%家族遗传性髓样癌的患者,即便是在手术后淋巴结有微小转移,降钙素的水平也在正常范围,而同样的情况也见于50%的散发性髓样癌手术后有部分小的残余病灶的患者。所以在看待所谓的正常值,一定要视患者的个体而定,一般情况下,正常值是指在正常人群中该测定值的95%的包含范围,部分正常人会在余下的5%的范围内。而对于患者,尤其是手术后的患者,其降钙素的正常值是不存在的。所以,每个患者应该是个体手术后降钙素的水平作为“正常”参考值,一般来讲,在手术后半年左右,每个月复查一次降钙素的水平,以最低值作为患者手术后的正常参考值。如果随着时间的延长,降钙素水平保持不变或者更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患者的预后是良好的。但是如果在随访期间,患者短时间内出现了降钙素水平的升高超过2倍,预示着复发以及预后可能会不好。
5、术后降钙素多久能恢复正常?这个值是否会随着时间慢慢下降?降得慢怎么办?
一般降钙素在手术后一个月开始降低,在半年左右能够降到相对较低的水平,降得快慢与降钙素在体内的产生和代谢的半衰期有关,这时要注意体内是否还存在降钙素产生源,比如残存的肿瘤组织,和大量的甲状腺组织。
6、降钙素正常是否说明体内没有癌细胞?
所谓手术后的降钙素正常值是不存在的,一般应该是与手术后在半年检测中降钙素最低点作为患者手术后的降钙素水平,这与手术前降钙素的水平是两种概念。这时如果降钙素水平仍然能够测出或者比较正常水平相当或者较高水平,要通过降钙素刺激试验中降钙素升高情况来判断是否有肿瘤残余。是否有必要再做进一步的检查或者手术治疗。
7、降钙素怎么样算稳定?在正常值范围内升高很快,算稳定吗?在正常值范围内持续升高,是提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吗?会上下波动吗,升上去了还能降下来吗?
降钙素是否稳定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首先是在手术后随访中,降钙素降低到所谓正常值以下水平,其次,如果不能降低到正常值以下,则通过降钙素刺激试验来判断,如果刺激试验阴性也说明降钙素水平稳定。如果在短时间内有明显升高到患者基线水平2倍以上,可能出现转移或者复发了,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可能是在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了。一般情况下不会时上时下波动,如果有这些波动要注意波动的趋势,逐渐向上波动也要注意有不好的可能了,必要时可以通过降钙素刺激试验来判断,另一个因素就是试验方法有误差不稳定,试验质控有问题。目前推荐的检测有(1)基础血清降钙素;(2)刺激血清降钙素;(3)MTC的其他血清标志物如CEA等;(4)超声及其他影像技术;(5)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6)对FNA冲刷降钙素的测定;(7)RET基因突变检测。
8、术后降钙素下降后又升高,是发生转移了吗?术后一直超标很多,可能是什么原因?
手术后如果在降低后再次升高,建议复查,复查结果仍然升高,有可能复发或者转移了。手术后一直超标也要分析看待,首先是手术前降钙素水平很高,手术后随访时间短有可能出现上述问题,但是另一种就是手术范围不够,或者淋巴结清扫不够残留有肿瘤组织或者有淋巴结转移或者远处转移病灶,要注意进一步检查,包括PETCT检查,骨扫描等。
9、降钙素高仅仅是与甲状腺有关么,会不会是身体其他疾病引起的?
一般降钙素水平升高与甲状腺C细胞有关,有可能与胚胎发育相关的肿瘤比如C细胞相关的畸胎瘤会升高。
10、术后多年降钙素持续升高,但无影像学指标。是观察还是再手术?
如果多年降钙素持续升高,但是彩超或者CT不能检测到,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检测,目前推荐全身骨扫描,PETCT检查等。一般能够发现隐匿的病灶,特别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纵膈淋巴结转移等应格外关注。
本文是李志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