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召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会诊在死亡的岔口

发表者:王延召 人已读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王延召
地点: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疾患:肠套叠
这个夜班过得还算宁静,常规的查房后,我正要坐下来休息喝杯水,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了起来, ”外二么?我们这儿有一位右下腹痛的老年患者,请来帮我们会诊一下,看是否需要收入院。”
放下刚到嘴边的水杯,我急匆匆地冲下8楼,大步走向急诊大厅。
■刚做完支架,又面临肿瘤
早春的北京仍有些清冷感觉。很多类似的时刻我都感觉肩上的沉重,心里会有一丝紧张,伴着少许的疑虑与不安。好在值得欣慰的是,很多次我都能让患者和死神擦肩而过。当然,我也有过无奈与痛苦,那就是自己虽然竭尽所能但鲜活的生命依然流逝的时候。这条通往急诊的路,是那样神圣而又充满风险,伴随着我高兴与感激的泪水,以及伤心和哀怨的情感。
一个老者出现在眼前。脸上写着焦虑不安,神情些许疲惫,身后的老伴和儿子同他一样紧张。
“大爷,一个月前您因冠心病刚刚做完支架手术,恢复尚可。这次您有什么不适?”在病人面前,作为医生的我必须镇静、沉着。
但仔细地问诊后,我知道我的诊断对患者意味着什么:“您存在便血、腹部绞痛与右侧腹部压痛,右侧腹部能够触摸到腹腔包块,可能需要紧急住院,不能排除急诊手术的可能,可能会存在很大的手术风险。”
老人似乎感到了什么:“大夫,我是结肠癌吗?会不会要命?”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不能排除是肿瘤的可能。可是您目前在服用抗凝药物,又不能排除其他病变导致的出血及炎症。”
老人沉默了。
这一刻,我也有点后悔,是否应该直接告知老人呢?或者下次用更合适的沟通技巧?
老人和家人短暂协商后,决定住院。
■“一波三折”的诊断
窗外,天已大亮。
患者开始抽血化验及进一步的检查,但他的腹部绞痛也越来越严重。
面对此种多症状患者,最负责任的做法是多部门会诊。上午9点,心内科的同事赶到,开始会诊,但却就是否可以停用及暂时替代抗凝药物治疗发生了分歧。
“患者上次心梗发作才一个半月,停用抗凝药物后存在极大的再发急性心梗及猝死的风险。”心内科的会诊医生说。
“但是由于患者目前便血,存在大出血及手术前后严重出血的可能。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替代治疗。”停用抗凝药物同样迫在眉睫。
医生们在紧张地磋商后,选择了后者。病人家属的脸上写满了忧伤,但眼神中却透着理解和坚强。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我继续监测患者心电及生命体征,紧急联系胃镜、肠镜。
紧张和忙碌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但坏消息却一个接着一个。
由于病情缘故,不能进行肠镜检查,只好联系急诊做腹部增强CT。下午下班时分,我亲自到CT室去阅片:右半结肠病变,不能排除缺血坏死及肿瘤的可能。
雪上加霜的是,老人的腹胀及腹痛又加重了。“立刻紧急取回CT片,再次阅片!”上级医师指示。这一次,我们发现老人的结肠内存在可疑肿物。
此时,我再次犯难了。又一道无法抉择的抉择摆在了我们面前:按照CT片的检查结果,绝对应该进行手术。可是患者心梗才一个半月,若手术,心梗、心衰、大出血及术后不可控制的感染风险均有可能接踵而至,甚至可能会由此导致死亡……
纠结,犹豫。在医生眼中,这是一个艰难的技术选择,但在患者眼中,这是一个生与死的挣扎。
■手术,还是不要手术?
时针指向下午5点,12个小时过去了。
“等待的结果将会导致患者肠道坏死,毒素吸收,病情加重。综合而言,手术应该是为病人治疗的首选方案。”在主任的带领下,医生再次做出了选择。
我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向家属交代病情:目前患者危重,不做手术患者无法缓解,一旦出现毒素吸收,有可能引发生命危险;做,可能存在心梗及出血等导致死亡的风险可能。综合考虑还是需要急诊手术,但是……
“但是你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艰难地对他们说出了这句话。
在没有医学知识的家属看来,这是一个近乎死刑的判决,他们掩面而泣,但最终选择了信任和坚强,“既然这样,我们相信大夫,还是做吧!”
“患者的安全就交给我们吧,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忐忑不安中,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们一定要跑过死神。
手术室的灯光亮起,万籁俱寂中,两条暗影在上面徘徊不去,它们一个是死神,一个是生命之神。
手术证实了我们之前所有的诊断:患者的回肠末端肿瘤随着肠蠕动进入盲肠,进而导致肠套叠,末端小肠坏死,套叠的肠管已经不能还纳,无法恢复正常肠道关系。
但最关键的是,手术成功了。
这时,已是晚上11点钟。
午夜时分,我回到家中,却整夜辗转反侧:患者现在怎么样了?能够顺利康复吗?
纠结、忙碌、紧张、不可预知又充满希望,这就是我的一天。作为一名医师,肩上担负的不仅是患者的安危,更关乎患者全家的幸福,有时候发现:医生真的不简单,医生都有颗大心脏……
术后回访,患者康复得很顺利。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我只是个平凡的小医生,也许做不到“慈世济民”,但始终用”仁爱之心“鞭策自己,每个生命都值得敬重。患者的信任以及在面对疾患时,医患拱手同盟的“战斗友谊”都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文是王延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