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周韬 三甲
周韬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肝脏外科

肠套叠

4433人已读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1岁以内多见,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渐减少,5岁罕见。

【可能的原因】1.饮食改变。出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90%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或寄生虫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5.遗传因素。

【分型】1.小肠型 2.回盲型 3.回结型 4.结肠型 5.复杂型或复套型 6.多发型

【常见表现】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2岁以内)和儿童肠套叠

婴儿肠套叠:1)阵发性哭闹不安。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

2)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

3)腹部包块。

4)果酱样大便。

儿童肠套叠:阵发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婴儿长,呕吐较少见。在套叠几天后方才出现果酱样大便。腹部多可触及包块。

【治疗】

钡剂灌肠适应症: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无明显腹胀和腹膜炎表现者。压力一般控制在60-100mmHg。3个月以下婴儿肠套叠和诊断性灌肠压力一般不超过80mmHg。

禁忌症:病程超过2天以上,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高度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疑有腹膜炎时;反复套叠,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继发性肠套叠;小肠型肠套叠;3个月以下婴儿。

并发症:肠穿孔。

手术治疗。

周韬
周韬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肝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