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利强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肌源性斜颈

发表者:尹利强 人已读

概念:出生后发现患儿颈部向一侧倾斜成为斜颈。分为骨源性和肌源性。肌源性斜颈发病率0.3-0.5%,临床70-80%为左侧胸锁乳突肌受累。10-20%伴有先天髋关节脱位等畸形。
病因:宫内胎位学说 Roonhyset认为与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姿势不正和受压有关。其他还有产伤学说(动物实验和组织学不支持)遗传学说,血运受阻说等,近年多数学者倾向于子宫内外多因素共同引起,飞单一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斜颈,肿块,颜面变形和不对称。
鉴别:颈部淋巴结炎,自发性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颈椎畸形,其他如神经性斜颈,落枕,习惯性斜视,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分型和预后:自然病史:片山良量观察到生后1年内自愈6/40例,轻度挛缩30/40例,需要矫正者4/40例。绝大多数不需要手术矫形。临床发现包块往往在生后5-8月自然消失,极少数呈典型斜颈,随年龄增长面部畸形加重,直到17-18岁畸形定型。国内周永德提出3型:肌肉型,纤维性,混合型。主要与手术方式有关。
治疗:非手术治疗适应症为周岁以内婴儿,2岁以内酌情。方法:母亲用拇指指轻揉患儿胸锁乳突肌,并使患儿头向健侧倾斜,向对侧旋转。按摩20-30次后轻轻牵引患儿头颈,手法讲究细心和耐心,防止粗暴过急引起损伤。婴儿躺下时应注意维持位置,喂养或料理生活时母亲必须采用有利于矫正患儿畸形的位置,促使患儿主动矫正姿势。局部热敷或理疗科酌情使用。多数患儿可非手术治疗治愈。
手术:1-3岁,矫形效果最好,3-6岁面部畸形虽然已经出现,但是手术后仍然有所改善。6-12岁,手术后会残留面部不对称畸形,但并非绝对如此。18岁以上患者由于同侧颈深浅筋膜、颈阔肌、斜方肌、斜角肌、枕大小直肌、颈半棘肌及多裂肌均挛缩,单纯矫正胸锁乳突肌难以矫正斜颈,术后面部畸形更明显。
手术方法:胸锁乳突肌切断术;全切术,部分切除术;和延长矫形术。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