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张文 人已读
海参别名刺参、海鼠。海参是一种高贵的保健食品,早在几百年前,我国人民就把海参作为一种珍贵的海味品,列为“八珍”之一。根据《中医大辞典》记载海参的功效:“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治精血亏损、虚弱劳祛、阳痿、梦遗、肠燥便艰”。春季养生是四时养生之首,饮食要清淡甘味,体内以肝、胆经脉的经气最为旺盛,海参性味甘、咸、温,不燥不热,补肾滋阴,具有阴阳双补的功效,春季食补选择海参,能滋阴养阳,肝肾就会得到滋养,不但让人气血润畅,而且可以强精利肾,抗疲劳。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海参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达52.2%,海参多糖等活性物质约占15%富含海参皂甙、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脂肪含量低,仅有1%左右;不含胆固醇,对高血压、冠心病、肝炎等病人及老年人堪称食疗佳品,常食对治病强身很有益处。其次,海参含有硫酸软骨素,有助于人体生长发育,能够延缓肌肉衰老,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海参微量元素钒的含量居各种食物之首,可以参与血液中铁的输送,增强造血功能。 最近美国的研究学者从海参中萃取出一种特殊物质--海参毒素,这种化合物能够有效抑制多种霉菌及某些人类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常食用海参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胃溃疡等均有良效。
一般人群都能食用 ,更适宜虚劳赢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病后产后体虚之人;肾阳不足,阳痿遗精,小便频数之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之人;癌症病人及放疗、化疗、手术后的人;肝炎,肾炎,糖尿病患者及肝硬化腹水和神经衰弱者;血友病患者及易于出血之人;年老体弱者;
但海参进补也要因人而异,若不适合的人天天吃海参,还会因此而吃出病来。因为海参含有活性物质——皂甙,皂甙味苦,并有点辛辣味,有毒性,因此海参皂甙又叫海参素或海参毒素。海参皂甙是最早发现的动物皂甙,是海参主要的活性物质,具有防癌抗癌等多种作用,但一次性用量过大会有毒副作用,例如人一次性摄入皂甙过多就会口干舌燥,甚至流鼻血。 为此提醒人们不能每天服用海参。最好一周吃1-2个为宜。
饮食禁忌
1.不宜生吃海参,因为鲜活海参可能携带细菌甚至病毒,这样的吃法容易导致腹泻,而且营养价值并不容易被人体吸收。
2.海参是高蛋白食品,肝脏疾病患者每天虽然应该摄入定量的优质蛋白,但如果食用过量反而会给肝脏带来一定的负担。
3.与海参相克的食物 海参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成分,而葡萄、柿子、山楂、石榴、青果等水果含有较多的鞣酸,同时食用,不仅会导致蛋白质凝固,难以消化吸收,还会出现腹疼、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外,海参还不宜与甘草同服。
4.患急性肠炎、菌痢、感冒、咳痰、气喘及大便溏薄、出血兼有瘀滞及湿邪阻滞的患者忌食。
5.腹泻期间不宜多吃海参,海参性滑利,对于脾胃虚寒经常腹泻的人并不适宜大量食用海参
6.海参性滑腻,脾胃有湿、咳嗽痰多、舌苔厚腻,感冒及腹泻患者不宜食用
海参最好的吃法
1.海参冰糖羹--海参30g,冰糖适量。海参加水煮,煮烂以后,加冰糖再煮,服用。每日1次。海参、冰糖同用补肾益精,滋阴润燥,可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腰酸、咽干、心烦,亦治高血压,动脉硬化。
2.海参羊肉汤--海参30g,羊肉100g。将海参水发,切片,羊肉切片,锅内水烧开后,加调味之品,然后下海参、羊肉,熟后饮汤食羊肉,海参。海参填精血、益肾气,羊肉温补肾阳,两味同用,补阴阳,强肾气,可用于肾虚所致的阳痿、小便频数。
3.海参猪肠木耳汤--海参50g,猪大肠200g,木耳20g。将海参水发,猪大肠洗净切段,木耳水发。三味共煮熟后食用。三味共用滋阴清热、润肠通便,可治疗肠燥便秘。
4.海参丸--海参净肉400g,胡桃仁100个,羊肾(去筋膜)6对,枸杞子120g,杜仲(炒)240g,菟丝子(盐水炒)240g,巴戟天(甘草水炙)120g,鹿角胶120g,补骨脂(盐水炒)120g,牛膝120g,龟板(醋炙)120g,当归120g,猪脊髓10条。将海参、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巴戟天、鹿角胶、补骨脂,牛膝、龟板、当归等10味药,共轧为粉末。将海参煮熟,羊肾、猪脊髓蒸熟,捣烂,再与以上粉末掺和均匀,晒干或低温干燥,共轧细粉,过细筛,炼蜜为丸,每丸50g重,用蜡纸包严,或装蜡纸筒封固,装盒密封待用。此丸药强精固肾,补气扶弱。适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阳痿、腰膝酸软、乏力、遗精、精冷。
5.海参粥:作为早餐海参可以切碎熬粥,在做海参粥前先把米粥熬好,然后把切碎的海参放进粥里,同时加入少量的盐和糖,适量的姜丝,再熬5分钟后就可以出锅。海参粥保留了海参的营养,加入姜丝更有暖胃的作用。这种吃法比较适合平时吃海参的老年人,不但营养吸收好,而且口感比较柔和,也不会伤胃,对于老年人的体弱虚寒、产后虚弱的产妇 或者术后需要进补的人群大有好处。
6.海参鸡蛋羹:将海参与少量木耳切碎后放入搅拌好的鸡蛋中蒸蛋羹,具有很好的滋阴养血效果。
本文是张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