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刘洪波 人已读
射频消融概念,原理
肝细胞癌(HCC)及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是两种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这两种肿瘤预后很差,如不治疗5年死亡率基本上在100%。已证明包括全身放疗及化疗在内的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手术切除肿瘤被认为是唯一可能取得治愈效果的手段。在可能进行肝切除的患者中,大约80%-90%成功地切除了无周边浸润的肿瘤。不幸的是,很多因素限制了外科切除的广泛应用。在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中,只有极少数可以手术治疗。肝肿瘤切除的禁忌征包括:肿瘤数目过多、肿瘤位于不可切除的位置、肝储备不足不能耐受手术及其它疾病使手术风险增大。据估计只有5%-15%的HCC或转移性肝癌患者可接受手术。在肝切除的患者中,有相当多的术后疾患。与手术相关的死亡较少,但的确存在;手术费用昂贵;长期预后仅有轻微改善。HCC或转移性肝癌行肝切除后,5年存活率仅为20%-40%。大多数患者死于肝癌复发。有报导术后1~3年复发率分别为42%、61%、81%。虽然在一些病例中,肿瘤复发可再次切除,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肝切除术只能进行一次。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微创技术就非常必要,这样就可随时治疗复发肿瘤。
原发性肝癌(HCC)和转移性肝癌(MLC)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受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血管和肝外转移及身体衰竭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少数病人能够外科手术切除,而目前的化疗及放疗均不能达到彻底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1]。为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开展了许多微创性的局部治疗方法,如经皮肝脏酒精注射、热盐水注射以及冷冻疗法、微波[2]和激光消融及射频消融等[1],并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一定的疗效。其中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技术由于仪器的改进,己成为较有效的肿瘤局部治疗手段之一;本文旨在综述RFA的历史背景、工作原理、临床应用、研究现状以及新进展。
工作原理
射频热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性肿瘤原位治疗技术,即借助于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引导,将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通过射频能量使病灶局部组织产生高温、干燥,最终凝固和灭活软组织及肿瘤。其工作原理为: 当电子发生器产生射频电流(460Khz)时,通过裸露的电极针使其周围组织产生高速离子振动和摩擦,继而转化为热能。其热能随时间逐渐向外周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热凝固性坏死和变性[9]。通常RF热消融所产生的组织坏死灶的大小和形态与RF仪所采用的发射能量、暴露电极的长度、电极针的空间分布、预设定温度、组织阻抗和治疗持续的时间有关;现有的技术可以使单-电极的射频消融产生直径约3-5cm大小的球型凝固灶,并可通过上述参数控制所需凝固灶的大小。
仪器设备
据国内外报道,目前临床中采用的射频消融仪器有3种,均由美国制造。它们均采用相同的工作原理,仅电极的设计,监测的指标和RF消融仪器的功率有差别。最常用的产品是美国的RITA射频消融系统(RITA Medical System, Inc., Mountain View,CA)其主机的能量设置为50-150W,RF发生器的频率为460KHz。电极针产品系采用一根15G的套针(Starbust 电极针),配有多个电极导线;当套针刺入肿瘤内后,推进内套针,其顶端有4-7根球形空间分布均匀的细针呈伞状展开,可覆盖或包绕肿瘤。细针的顶端配有热敏电偶并与RF电极系统相连。通电后,电极针不仅能将RF热能通过电极均匀播散到肿瘤组织内,同时可显示各个电极周围组织内的温度,从而,具备监控温度与凝固参数的功能。最新型的电极针(Starbust XL)可一次性产生达5cm直径的凝固灶,而计算机系统可实时描绘射频发射能量、组织阻抗以及病灶内温度的曲线。
另一种常被应用的RF系统是Radionics公司生产的500KHz单极RF发生器 (Radionics, Boston, MA)。其电极产品是使用带有冷循环系统的中空冷却射频针(Cooled-tip 电极);由一根或一簇直形的电极针和200W RF主机构成。在治疗过程中冷却的纯净水通过专用的动力泵在中空针内循环,这样可防止由于温度过高使电极周围组织炭化而增加阻抗。因为阻抗过高将降低RF能量的释放、热传导以及凝固坏死作用。
第三种产品是RTC公司生产的RF2000型RF消融仪(RadioTherapeuticus Corporation, Mountain View, CA),装置与RITA系统相似,主机为100W的射频交流电机,治疗针为可伸缩性15G套管针。展开内套针,顶端为10支可弯曲的爪状细电极针。研究报道多爪型电极可产生较为均匀的热损伤区域[9]。
适应症与禁忌症
目前,射频消融技术最适用于不宜或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脏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或转移性肝癌。事实上,非常不幸的是,临床上大部分的肝癌无法实行手术切除性治疗。其原因为肝癌多伴有肝硬化病变且病灶往往多发。判断肝肿瘤可切除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 手术切除的危险性,包括有限肝脏贮备以及肝内复合性病变等,这些因素都将增加术中和术后的死亡率。另外,手术技术上的可行性,如病灶位置、大小和数目也是判断肿瘤可否切除的重要因素。那么,射频技术对于这些病人提供了另一种治疗性选择。
尽管在技术上对于肿瘤的范围和大小没有绝对限制,但是,对于肿瘤较小而数目不太多,或者较大实性肿瘤仍局限于肝脏内的病人可能是最适宜的射频治疗对象。一般来说,理想的热消融对象是单发病灶小于5cm或3-4个多发病灶小于3cm结节为宜;尽管较大的病灶亦能采取热消融方法治疗,但要达到病灶完全消融的目的,必须多次重复消融,操作难度较大,因而较大的肿瘤病灶消融不彻底的机会较多。应强调的是如有严重衰竭、活动性感染、血液系统病变、不可纠正的凝血机制障碍和妊娠等情况,不宜采用RF消融术;肿瘤紧贴胆管、胆囊者应谨慎,防止发生胆瘘[6];装有体内外心脏起搏器者,应避免采用射频治疗。
大量替代疗法已被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治,如化学栓塞、酒精注射及热消融疗法。对化学栓塞已进行了广泛研究,可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肝肿瘤患者。国际上认为酒精注射疗法对小的HCC来说是一种安全、廉价、有效的治疗,但在美国并未引起很大的热情。因为要想完全杀死即使最小的HCC,也需要多次连续注射;该治疗需超声引导;此外,酒精注射疗法对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无效。
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热消融技术包括冷冻(冷消融)及热疗(射频消融、微波、激光及高强度聚焦超声)。这些技术中,冷消融已被广泛研究。冷消融与外科手术相比有两个优点:能够治疗因肿瘤数目过多及位置不佳而不能切除的肝肿瘤;其致死率及术后疾患较外科手术低。据报道冷消融患者的预后与肝肿瘤手术切除一样。但冷消融的局限性与外科手术相似,即多数病例需要术中进行,因此仍然是有创的。 过去的10年中,能够产生高热的热消融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人们正在关注的方法包括微波、激光、高强度聚焦超声及射频消融。大部分微波消融的研究在日本进行,日本之外的其他国家对该技术的经验及认识甚少。激光消融在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做的较多。Vogl等德国的研究人员称这种技术对治疗HCC及结肠直肠癌肝转移非常有效。但英国一位研究激光消融的很有影响的专家已完全放弃了这种技术,转而采用射频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已成功地消融了动物肝脏肿瘤,但还未用于人类。总之,人们对射频热消融的兴趣及热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微波及激光消融。本文将综述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的现状。
讨论及未来策略
肝脏射频消融前景光明。肝肿瘤射频消融的总成功率各不相同。已报道的成功率之间的差异无疑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选择、操作者经验及所使用的设备。我们在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来讲,在影响肿瘤完全消融的因素上,瘤负荷大小可能会超过技术因素,因此增加患者长期生存率的能力受到了限制。未来射频消融的成功主要决定于射频电极针及发生器的设计以及对射频消融使肿瘤坏死的合适途径的理解。当然,与原始单极未绝缘射频电极针相比,新型的电极针及更强大的射频发生器会使组织坏死体积增加。进一步的改良正在进行中。Goldberg等的工作提示,脉冲射频电流(与持续电流相比)可增加凝固性坏死。技术上不断的改进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及更确切的消融。
加强对射频电烧灼术的组织反应的理解也非常重要。例如,使用经皮途径对HCC的完全消融率是90%。转移性肝癌的成功率要低的多。与HCC相比,治疗肝转移癌的成功率明显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肿瘤的治疗不恰当或对射频治疗不同的组织反应。理论上讲,HCC肿瘤坏死应该更均匀更完全,因为消融区边缘被肿瘤包膜限制。幸运的是,肿瘤浸润超过肿瘤包膜不多见。因此由于遗漏而造成肿瘤局部复发的几率并不大。但转移肿瘤的外缘则完全不同,肿瘤对周边肝实质的浸润很常见。因此对转移性肝癌进行消融时应采取更为激进的方法,以使肿瘤局部复发降至最低。
为避免肿瘤局部复发,需形成外科边缘,这限制了该项技术仅能对较小肿瘤进行成功治疗。但技术上的进展使得射频消融可以产生更大体积的组织坏死。较大体积的组织凝固可以确保较小肿瘤的成功消融,也可使我们治疗那些以往认为不能做射频消融的的较大肿瘤。此外,所有肿瘤的成功消融都可以在未来进一步得到改善,因为使用MRI或超声增强剂后可以明确知道肿瘤边缘是否已被有效地治疗。
未来的策略应该是改变肿瘤对射频治疗的反应。例如,可以通过阻断肿瘤血供来增加射频肿瘤消融。因为血流使射频热消融过程降温,因此阻断血流可加强消融。可以有几种方式达到这个目的。如在术中暂时阻断门静脉及肝动脉的Pringle策略,采用此策略后可降低整个肝脏及肿瘤的血供。Patterson等的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单纯射频消融的体积是6.5cm3,而射频消融时采用Pringle策略则可使消融体积增至35.0 cm3。采用此策略已成功治疗了HCC及肝转移癌。HCC时肿瘤的主要血供是肝动脉,因此射频消融前栓塞肝动脉,将会产生更大的组织坏死体积。截至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是将肝动脉内化疗栓塞与经皮酒精注射相结合。但Buscarini等及Rossi等联合使用将化疗栓塞或肝动脉闭塞与经皮途径射频消融用于治疗HCC。Kainuma等联合应用肝动脉内化疗灌注与射频热消融来治疗肠癌肝转移。因此联合使用射频消融与灌注化疗/化疗栓塞/或暂时阻断动脉血供,可明显改善较小肿瘤的完全坏死率,也将有益于较大肿瘤的治疗。
原发及继发性肝脏肿瘤患者预后差,常规治疗如化疗及放疗无效。手术切除被认为是唯一根治性选择,但仅有极少数患者可进行手术。
近十年来,发展出几项微创治疗技术用于治疗那些不能手术的患者。化疗栓塞是其中应用最久且最为广泛的微创治疗技术。但其疗效差且并发症率及死亡率较高。冷冻技术已广泛开始使用,为手术切除提供了另一个补充。冷冻的主要问题是冷冻极较大,不能用于经皮治疗,因此开腹术是标准路径。此外冷冻术的并发症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经皮酒精注射已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欧洲及亚洲。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尚满意,但继发肝癌较差。总的来说经皮酒精注射有局限性,原因是即使治疗最小的肿瘤也需多次反复注射。
射频热消融的目的是毁损所有的肿瘤组织及其周边1cm袖状正常组织。毁损袖状正常肝组织是为了获得一个无肿瘤区域。这三种设备每次消融均可产生大约3cm的热毁损区。以此为依据,肿瘤大小不同,应采取不同策略。小于3cm的肿瘤通常1或2次消融即可毁损,3~4cm的肿瘤需要至少6次重叠消融。大于4cm的肿瘤需要12次或更多次消融才可完全消融肿瘤。
影像技术的改进使得检测出较小原发与继发肿瘤成为可能。因此肿瘤较小时进行治疗的机会大为增加。与外科或冷冻外科相比,经皮治疗肝肿瘤有如下特点:上述三种技术如射频、微波及激光消融副作用小的多。此三种技术均可在清醒镇静的情况下进行,无需全麻。此三种技术无需开腹。恢复时间短,适宜于在门诊进行此治疗。使用这些技术危险性最小,因此在必要时可治疗复发或其它部位的肿瘤。 与肝肿瘤酒精消融相比,此三种技术有以下优点:直径小于3cm的肿瘤,使用这三种技术可一次完成,而酒精注射需多次治疗。此外,已证明酒精消融对转移性肝癌无效,但此三种技术对原发及继发恶性肝肿瘤可能有效。
尚无足够的资料来比较这三种不同技术的治疗结果。所治疗的患者数仍然很少,治疗例数彼此间不匹配。本文提及的几项研究结果互不相同,原因是有些研究应用了其它的肿瘤治疗方法。但根据目前所能得到的资料,这三种技术对肿瘤减容是有效的。
使用这些技术可毁损大部分经治的肿瘤。这些技术的最大局限性在于不能在每个治疗肿瘤周边获得合适的安全边缘。即使一小部分肿瘤未得到治疗,必定会复发。消融治疗是否成功取决于设备及发生器的技术特点。如果肿瘤较大,需一次以上的消融,则肿瘤治疗效果上的差异会非常大。
射频、微波及激光消融设备有一些共同点。所有设备均需要一台发生器及一个电极针。均可经皮进行治疗。就这三种技术而言,电极针大小差不多。发生器价格差异不大。在电极针的价格上有些差异。这三种电极针产生的热毁损灶直径在2.5cm~3.5cm。三种技术的消融时间不同。有关每种技术设备的报道比较含糊,因此不能进行直接比较。关于疗效,因不能得到足够的资料,故不能决定在设备或治疗上哪一种消融技术最好。
发生器及电极针的特点,及这些特点的临床意义
射频到底能解决哪些临床问题
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疗效对比,与手术相比的疗效
微创是当今治疗的发展趋势,RFA微创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什么说具有手术根治效果
射频消融在全球发展的趋势
与同类产品的对比,为何进行射频消融
强调RITA的明显优势
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癌
一、 肝癌的流行病学
二、 肝癌的治疗学现状及射频技术的突出优越性
三、 射频消融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
四、 适应症及禁忌症
五、 RITA(锐达)射频消融肿瘤治疗系统的卓越特点
一、 肝癌流行病学
中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原发性肝癌发生率为15-45/10万,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发病率占全世界的54%。不论原发性或转移肝癌均不易早期发现,治愈率低,死亡率高。据卫生部资料统计,每年我国因肝癌而死亡的人数达11万,在部分城市中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部分农村居首位。
肝癌的发生与肝炎(乙肝、丙肝)、粮食(黄曲霉素)、饮水污染、微量元素(硒)等密切相关。其中病毒、黄曲霉素、饮水污染为最主要的三大相关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江苏启东、海门;广西南宁、扶绥;广东顺德均高发区,保守推测全国每年原发性肝癌发病约20-30万人,加上转移性肝癌总数约达百万。
二、 肝癌的治疗学现状及射频技术的突出优越性
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的治疗中,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案,但由于受肿瘤部位、大小、数量、肝外转移及身体衰竭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肝癌的切除率不过20%,而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50%以上,因此现在医学界提倡对肝癌进行综合治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综合治疗可应用的技术从全身的放、化疗,逐步发展到局部、区域性的物理或化学疗法,如:放射介入、射频消融、微波、激光、超声聚焦(HIFU)等,上述综合疗法的意义主要有:对可切除性肝癌能预防术后复发,改善预后;对无法根治切除的肝癌做姑息治疗,术后进一步抗癌以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对不能手术患者的综合治疗可使患者的肿瘤缩小后获得二期切除机会或提高生活质量。
在射频、微波、激光、超声聚焦(HIFU)、冷冻、酒精消融等几种目前应用较多的局部姑息治疗方法中,射频消融技术以其操作安全、简便,患者依从性高,疗效肯定,复发率低等优点,正逐渐为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成为最积极的姑息治疗手段之一。 冷冻消融(CSA)及酒精消融(AA)一直以来被提倡,但两者均有技术方面不足。CSA主要欠缺在于探针面积较大,而不得不进行开腹术以暴露肝脏。一项研究表明,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右侧胸腔渗出及肌球蛋白尿。其它并发症包括肝破裂及相关出血,胆瘘管,脓肿形成,肝衰甚至死亡。AA主要欠缺是酒精在肝脏肿瘤内不能精确均匀分布,因此有肿瘤坏死不全的危险。AA的缺点还有胆汁注入,患者中毒及明显疼痛。AA不常见并发症包括脓肿形成,针道肿瘤种植,腹腔内出血,胸腔渗出及死亡。
微波技术(MCT)
1、 微波的治疗原理及适应症:
通过电极针放射2450MHz的微波引发肝脏中水分子等震动、产生热能,使癌变组织形成凝固坏死,达到治疗效果。
适应症基本类似于射频消融,但更适于3-5cm的小肝癌。
2、 治疗途径:
A、 经皮(PMCT);B、与腹腔镜配合使用(EMCT);C、开腹术中时使用(OMCT);
3、 治疗效果:
5年存活率,原发性38%,继发性33%;低于射频。
4、 MCT的局限性:
A、 痛感强,电极需用生理盐水充分冷却以减少痛感;
B、 需局部麻醉,部分病人需全身麻醉;
C、 形成凝固灶直径约3.5cm或更小,较射频相比若治疗4cm以上需使用多根电极,增加了患者的创伤。
D、 相对于RITA形成的球形凝固灶,微波凝固灶为椭球形,难以科学地覆盖原发或继发肝癌病灶。
E、 无法实时监测治疗靶区域内的温度,医生对疗效的把 握不确切。
高强度超声聚焦(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
HIFU肿瘤治疗系统是用于临床无创性“切除”肿瘤的大型超声治疗设备。其原理与聚焦太阳光,在焦点出产生巨大能量相似,HIFU通过体外聚焦超声能量,可在体内肿瘤处产生瞬态高温效应(65~100℃),杀死癌细胞。这种手术的最大优点正在于其无创性,据我们所知,HIFU在治疗乳腺癌、骨肿瘤等确实能发挥这种无创手术作用。但在治疗肝癌时则存在以下缺陷:
1、 肝脏部分被肺脏所覆盖,若遇到肋骨和含气的肺脏组织阻碍超声束入射时,则必须切除部分肋骨。
2、 由于呼吸运动,人体肝脏会有一定范围内的纵向移动,为保证HIFU的生物学焦域始终覆盖住肿瘤,而不至于遗漏部分肿瘤组织造成以后的复发,往往需对患者采取全麻以减少其呼吸运动。但不管怎样生物学焦域一定会远大于肿瘤范围,这无形中增加了对正常肝组织的损伤,且有脱靶的可能。
3、 HIFU可形成厚度约2mm的雪茄形凝固灶,治疗耗时长(治疗5cm肿瘤约需6-7小时,甚至更长)
射频消融(Radiofreqency ablation, RFA)肿瘤治疗系统
射频消融对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较上述其它局部治疗有潜在的优势。RFA费用不高,易于掌握,但确实需要超声经验。对肝肿瘤进行RFA与超声引导下肝活检相似。RFA的最明显优势在于可事先预测凝固灶毁损形态,可精确地毁损实质性器官内的肿瘤,而肿瘤周边正常肝组织受到的损伤较小。RFA治疗后的随访研究显示,超声或CT扫描发现肿瘤完全坏死,这些影像学发现被超声引导针刺活检进一步证实,说明RFA具有与手术根治相同的效果。RFA后1、2、3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94%、86%、68%及47%。患者对RFA耐受良好,部分患者仅有轻度肝功能指标升高及低热等,操作的风险与肝脏活检类似,至今未见严重并发症的报道。因此,RFA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医治肝癌手段,而其费用与手术综合费用相仿。此外,其潜在应用包括对胰腺、肺、肾、肾上腺、骨骼及子宫等器官良恶性肿瘤的治疗。
总之,RFA是一种具有手术根治效果的微创技术,患者无须住院,在门诊就可接受治疗,当天即可回家。因此,RFA极有可能成为一种肝癌的标准疗法。
三、 RITA射频消融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
(一)工作原理 射频热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性肿瘤原位治疗技术,即借助于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引导,将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通过射频能量使病灶局部组织产生高温、干燥,最终凝固和灭活软组织及肿瘤。其工作原理为: 当电子发生器产生射频电流(460Khz)时,通过裸露的电极针使其周围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和离子振动、摩擦,继而转化为热能。其热能随时间逐渐向外周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细胞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热凝固变性、坏死。大部分人体实质肿瘤需要45℃~50℃,即可使细胞死亡。由于组织温度随传导距离延长而降低(距离电极),电极与组织界面处的温度必须远高于50℃,以便于在大面积损伤区域内均能达到此温度。经验上讲,肝脏RFA时组织与电极处的靶温度通常在80℃~100℃。
通常射频热消融所产生的组织坏死灶的大小和形态与射频仪所采用的发射能量、暴露电极的长度、电极针的空间分布、预设定温度、组织阻抗和治疗持续的时间有关;现有的技术可以使单-电极的射频消融产生直径约5cm大小的球型凝固灶,并可通过上述参数控制所需凝固灶的大小。
(二)技术特点
RITA1500型射频发生器
1. 自动温度控制
A、能量输入可根据治疗靶区域内温度情况自动增加或减少,使医务人员对治疗过程更容易掌握。
B、治疗效果更可信赖,避免组织碳化,同时可缩短治疗时间。
C、治疗过程具有可重复性,有利于这项先进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2. 热量监测反馈系统
独有的可提供5个位点的温度回馈显示,使医生能够实时准确地了解毁损区域情况,以便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此点对于治疗靠近大血管或胆囊的肿瘤尤其重要。
3. 阻抗监测系统
A、治疗过程中靶点组织实时阻抗监测,提供更多信息,便于治疗过程中的决策。
B、阻抗越低,治疗过程越快。
4. 全球通用线路连接 易于使用,无故障。
5. 安装简便 5分钟内完成;移动方便,占用空间少;培训简单易行。
星型XL电极针
1.空间分布设计合理
9根电极针分布于3个水平层面,这种分布特点使得热量弥散更为恒定均匀。
2.多层面温度回馈
5个灵敏的热敏电耦分布于XL星型集束电极针上,将消融范围内不同位点特别是周边区域的温度实时反馈回来,有利于准确判断治疗效果,有效减少大血管(直?gt;3mm)带走热量所造成的消融温度不足及潜在复发危险。
3.消融范围
新型XL星型电极针可一次完成直径达到5cm的球形毁损灶。
4.单针技术 穿刺容易,易于观察
因为电极针远端与套管针方向一致,故超声下易于观察,确保电极针在组织内安全展开。14G套管针经皮应用,微创,减少组织创伤。
5. 电极针伸缩可调
根据所需消融灶的大小,可将电极针部分或完全展开,以获得理想消融灶。
6. 针道消融
消融治疗结束后,电极套管针远端释放热量,消融针道,可减少针道出血及肿瘤细胞种植的可能性。
四、 适应症及禁忌症
目前,射频消融技术最适用于不宜或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脏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或转移性肝癌。由于前述多种原因临床上大部分的肝癌(约80%)无法实行手术切除治疗。判断肝肿瘤可切除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 手术切除的危险性,包括有限肝脏贮备以及肝内复合性病变等,这些因素都将增加术中和术后的死亡率。另外,手术技术上的可行性,如病灶位置、大小和数目也是判断肿瘤可否切除的重要因素。因此,射频技术对于这些病人提供了另一种治疗性选择。
尽管在技术上对于肿瘤的范围和大小没有绝对限制,但是,对于肿瘤较小而数目不太多,或者较大实性肿瘤仍局限于肝脏内的病人可能是最适宜的射频治疗对象。一般来说,开展此项技术初期选择理想的热消融对象是单发病灶小于6cm或3-4个多发病灶小于3cm结节为宜;较大的病灶亦能采取热消融方法治疗,需注意要达到病灶完全消融的目的,必须多次重复消融,操作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已做到一次性完成直径9cm肿瘤的热消融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较快,随访至今未复发。应强调的是如有严重衰竭、活动性感染、血液系统病变、不可纠正的凝血机制障碍和妊娠等情况,不宜采用射频消融术;肿瘤紧贴胆管、胆囊者应谨慎,防止发生胆瘘;装有体内外心脏起搏器者,应避免采用射频治疗。
一、RITA射频肿瘤治疗系统有四种控制模式:
A模式——平均温度模式,指的是实时监测的温度的平均值与靶温度的对比;
H模式——最高温度模式,指的是实时监测的温度的最高值与靶温度的对比;
L模式——最低温度模式,指的是实时监测的温度的最低值与靶温度的对比;
P模式——能量控制模式,指的是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输出能量的大小;
二、温度监测的意义:
5点位的实时温度反馈,可以显示肿瘤治疗靶区域周边的温度,使医生能够准确判断治疗效果。治疗区域内若有某个范围的反馈温度显著低于其他区域,例如一到四号窗口所显反馈的温度已经达到设定的靶温度(约100度),而五号窗口显示的温度与靶温度还相差15—20度,这就说明五号针的位置附近可能存在直径大于3mm而不能被射频热量完全毁损的血管,提示医生对此区域要追加治疗以稳定疗效。方法是把针收回,然后在超声的引导下将电极插入到该可疑区域,重新进行一次补充消融。
另外,为了防止肿瘤细胞沿穿刺针道的种植转移及出血,在退针过程中观测5号窗口的温度(不低于60度)缓慢退针,通过对针道的消融而达到了避免种植转移及出血的目的。
总之,RITA较其他品牌仪器的突出优点是:1、治疗中实时温度反馈,真实反映治疗靶区域周边肿瘤血供较丰富位置的温度指标,切实防止了由于较大血管(直径>3mm)带走热量所至的复发。同时,还避免了温度过高(>120度)所造成的组织炭化而影响热量的均匀分布。2、电脑软件实时记录治疗参数,使病历的管理实现数字化,便于统计及对病人治疗情况的回顾。3、更大、更快的消融,较大的球形凝固灶,更适合我国大肝癌较多的情况。形成5cm的消融灶只需25分钟,缩短了治疗时间。4、针道消融,防止沿针道的种植转移及针道出血。5、系统安装和操作简便易行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