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脑瘫康复训练课堂(十三)-足部知识

发表者:李玲 人已读

今天的脑瘫康复训练课堂我们就不讲训练了,想必大家也听烦了。我们今天就讲些基本的足部知识。

特殊儿童因肌张力异常而引起的足部畸形主要有内八字脚、外八字脚、尖足、扁平足、高弓足、爪状趾及后足外翻畸形;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先天性足部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马蹄足不是胚胎畸形,由正常足演变成马蹄足,一般发生在孕期的第4-6月期间。多认为是胎儿期胎位不正或超大胎儿在子宫内受压,使足处于不正常位置,影响了足部骨骼的正常生长所致。其畸形特点是:①马蹄样足下垂;②足内翻;③足前部内收、跖屈;④学龄期以后的患儿多有胫骨内旋。通常足下垂合并有跟腱挛缩,足前部跖屈常合并有跖筋膜挛缩和高弓足畸形。

婴儿期内多为松弛型,畸形轻,轻轻用手扳正即可恢复至正常位置,骨骼无畸形改变。幼儿期以后因患足在畸形状态下行走,骨骼随着负重和长期畸形位,逐渐使骨骼发育障碍和畸形改变。 患儿年龄愈大,负重时间愈长,畸形愈严重,治疗疗效愈差。

扁平足表现为足的纵弓消失,足扁平无弹性而出现疼痛症状。人体重量完全由足部承载,足弓和维持足弓的韧带、肌肉共同起着缓冲重力的作用,使足能在负重状态下保持身体稳定,代偿完成站立、行走和跑跳等动作。扁平足患者均有足跟外翻、足弓低平,足背或小腿酸痛。分为先天性扁平足和后天性扁平足。

先天性扁平足常见的有两种,一是跟骨外翻畸形、跟腱松弛无力、足外翻背伸位、跖屈和内翻受限。另一种是距骨头下垂畸形,距骨向足底突出使足底呈凸形,足前部及足跟向上翘起似摇椅足。

后天性扁平足包括(1)姿态性扁平足:不负重时足弓正常,无任何症状;负重后足弓消失,足变扁平,足及小腿胀痛。行走时足跟轻度外翻,跟腱也向外偏移,足弓弹力消失,易感疲劳酸痛,患者鞋跟内侧磨损快。(2)痉挛性扁平足:多见于青壮年,腓骨长短肌明显痉挛,负重或不负重时足弓均呈扁平状。(3)僵硬性扁平足:多见于成年人,多由于姿态性和痉挛性扁平足未得到及时矫正治疗和正确的肌肉锻炼所致。足部骨骼有畸形改变,舟骨在足背内侧隆起,距舟关节脱位,足部关节间隙狭窄,有关节炎改变。

爪状趾多见于高弓足、脑性瘫痪、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站立和行走。站立和行走时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趾尖和趾骨头跖面皮肤紧贴鞋底用力沉重,近侧趾间关节向背侧隆起,受到鞋的挤压和摩擦而发生溃破、滑囊炎,产生肿胀和疼痛。

双下肢不等长多由髋关节脱位、脑性瘫痪、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引起。双下肢不等长在3cm以上时出现跛行,严重者健侧臀部向后上隆起,骨盆向患侧倾斜,脊柱出现代偿性侧凸,两侧腰部发育不对称而出现痉挛性疼痛。

“O”形腿是膝关节以下向内翻转,踝关节面向内倾斜。出生后即有轻度弓形腿,使用尿布不当、佝偻病等可使幼儿畸形加重。测量两股骨“髁间距”可衡量其轻重,髁间距≮3cm为轻度,3-10cm为中度,≯10cm为重度。

“X”形腿是膝关节以下向外翻转,股骨下关节面向外倾斜。双膝外翻持续严重时,可引起膝反张,影响步态。多由佝偻病、骨营养不良、瘫痪性畸形等引起。2-4岁小儿轻中度的发育性膝外翻,至6岁左右可逐渐恢复。严重者可出现蹒跚步态。奔跑时,双侧易碰撞而跌倒。测量踝间距≮3cm为轻度,3-10cm为中度,≯10cm为重度。

针对这类畸形,通过目测、手法检查及应用足部压力分析仪光学扫描,可清晰反映足部的形态,应用足科矫形学及康复训练,将足踝重整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之位置,使整体骨架位置得以调整,避免或减少因畸形引起的腿部疲劳、疼痛、耗氧量增加及其他后遗症,如:“X”形腿、“O”形腿、髋关节脱位、下肢不等长、退形性关节炎、腰痛、甚至不能行走。

本文是李玲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