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伟凡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肾上腺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1-中华泌尿外科学会诊疗指南系列

发表者:江伟凡 人已读

目 录

第一节 前 言... 5

一、基本知识

二、关于指南

第二节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9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六、预后和随访

七、PHEO/PGL诊断流程图

八、PHEO/PGL治疗流程图

第三节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 23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六、预后和随访

七、MEN-2诊治流程图

第四节 皮质醇增多症... 34

一、流行病学和病因学分类

二、病理学和病理生理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六、围手术期处理

七、预后和随访

八、库欣综合征的诊断流程图

第五节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49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病理生理和分型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六、预后和随访

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治流程图

第六节 肾上腺皮质癌... 61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二、病理和分期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六、预后和随访

七、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治流程图

第七节 肾上腺偶发瘤... 69

、流行病学

二、病理及病因学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治疗

六、预后和随访

七、肾上腺偶发瘤诊疗流程图

第八节 肾上腺性征异常症... 76

一、病因学和流行病学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后和随访

六、21–羟化酶缺陷CAH诊疗流程图

第一节 前言

一、基本知识

[名词解释]

功能性肾上腺肿瘤(functional adrenal tumor)发生在肾上腺皮质或髓质的肿瘤可分泌不同的激素,并引起相应的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和相关临床症状体征。

亚临床型肾上腺肿瘤(subclinical adrenal tumor)肿瘤可产生内分泌活性物质,只是其分泌量还不足以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亚临床型皮质醇症、亚临床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及隐匿功能嗜铬细胞瘤等。

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nonfunctional adrenal tumor):指无内分泌生化检查异常且无相应的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症状及体征的肾上腺肿瘤,但可以有某些与肿瘤增大或出血、坏死有关的非特异性症状如腰痛、食欲不振、消瘦、发热等。

肾上腺的组织解剖学独特,多种激素的分泌对于机体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的维系不可或缺,然其功能性并非孤立,而是处于复杂的神经内分泌调控网络之中。充分认识这些基本知识有利于对肾上腺外科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治目标的理解;同时为避免各章节内容重复,将肾上腺相关内分泌检查以列表形式附于指南文后,以便对照翻阅。

(一)肾上腺胚胎发育和解剖

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分别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它们的组织结构和激素分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1]。肾上腺皮质胚胎第5周开始分化,第8周形成独立的腺体;源自神经嵴外胚层的肾上腺髓质于第7周开始向皮质迁移并沿中央静脉穿过皮质进入肾上腺中央位置。肾上腺皮质的三层结构,即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于出生3岁时才完全形成[1]。成人肾上腺皮质占90%,髓质占10%。少数肾上腺组织可异位或迷走于腹腔干、阔韧带、睾丸/卵巢附件、精索、肾脏等,新生儿的发生率约50%,成人小于1%。

肾上腺左右各一,单侧重约4~5 g,位于腹膜后膈肾之间,包于肾周筋膜和脂肪囊内。血供极丰富,每侧有上、中、下3支动脉供应,分别来自膈下、腹主和肾动脉;动脉进入腺体之前再分成数十细支呈“梳齿状”入肾上腺包膜。皮质无引流静脉,髓质毛细血管汇成小静脉,最后汇入中央静脉,左侧入左肾静脉,右侧入下腔静脉。

(二)肾上腺内分泌生理

1.肾上腺皮质激素 有三类:① 糖皮质激素,以皮质醇为代表;② 盐皮质激素,以醛固酮为代表;③ 性激素,以脱氢表雄酮和雄烯二酮为代表。肾上腺皮质还可以生成很多中间产物,或作用较弱的皮质激素,及少量睾酮和雌激素。

皮质醇主要促进糖异生、脂肪合成及蛋白分解。由束状带分泌,受下丘脑(CRH)–垂体(ACTH)–肾上腺轴的调控,同时皮质醇浓度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皮质醇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外周血皮质醇的峰值在上午 8~9时,谷值在午夜24时,与睡-醒模式有关。

醛固酮主要维持正常的血容量及血钾浓度,主要作用点为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Na+– K+、Na+– H+ 交换增加,钠水潴留、低血钾、碱中毒。醛固酮由球状带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其次是血钾和ACTH等,心钠素对醛同酮分泌具有抑制作用。

肾上腺雄性激素主要由网状带分泌,调节机制至今不甚清楚,ACTH可能是调节者之一。成人肾上腺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睾酮占女性雄性激素日分泌量的50%,男性日分泌量的2%,对青春期的发动有重要意义。

2.肾上腺髓质激素——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 CA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多巴胺(dopamine,DA)。能合成和释放CA的组织有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分泌的CA中70%是E,30%为NE,而交感神经末梢主要释放NE。中枢神经系统以NE和DA为主。

CA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被灭活:① 被交感神经末梢再摄取;② 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③ 肾脏排泄。NE和E在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COMT)作用下,分别被降解为3-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ormetanephrine,NMN)及3-甲氧基肾上腺素(metanephrine,MN),并经单胺氧化酶(MAO)的作用生成终产物香草基扁桃酸(urinary vanillylmandelic acid,VMA)。CA的这种代谢途径在也存在于嗜铬细胞瘤的瘤细胞内。

E和NE的作用机制是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有α和β两类,β受体又分为β1和β2两个亚型。α受体的激活主要使动脉收缩;β1受体的激活主要使心率增快;β2受体的激活使动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蠕动加快。NE对α受体的激活较强,而对β2受体的激活作用较弱。E与NE的作用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相反。

(三)肾上腺外科疾病的分类

肾上腺外科疾病组织学分类主要是肾上腺肿瘤,其他包括肾上腺增生、肾上腺囊肿、结核等非肿瘤疾病。按内分泌功能状态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其中多个内分泌器官受累者称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2004年WHO肾上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如下(1):

1 WHO肾上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 3]

肾上腺皮质肿瘤

肾上腺皮质腺瘤

肾上腺皮质癌

肾上腺髓质肿瘤

良性嗜铬细胞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

混合性嗜铬细胞瘤 / 副神经节瘤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

交感神经性

副交感神经性

其他肾上腺肿瘤

腺瘤样瘤

性索–间质肿瘤

软组织和生殖细胞肿瘤

髓脂肪瘤

畸胎瘤

神经鞘瘤

节细胞神经瘤

血管肉瘤

继发性肿瘤

转移癌

(四)肾上腺外科疾病的内分泌生化检查和功能试验(表2~表5

肾上腺外科疾病多伴有肾上腺内分泌激素的紊乱,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检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激素或代谢产物水平以及功能试验,是肾上腺疾病的重要定性诊断方法,分类列表。

表2~表5,表在文章末

二、关于指南

目前国际泌尿外科专业学会如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A)和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等尚未制定肾上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指南。本指南参考《吴阶平泌尿外科学》[4]、《坎贝尔泌尿外科学(第9版)》[5]、美国和欧洲内分泌学会联合推出的《库欣综合征临床诊断指南》[6]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指南》[7],垂体协会、欧洲神经内分泌协会、意大利内分泌协会联合推出的《库欣综合征诊断和并发症共识》[8],国际多发内分泌肿瘤工作组的《MEN-1和MEN-2诊治指南》[9],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肾上腺偶发瘤处理共识》[10],《肾上腺皮质癌的治疗·国际推荐共识》[11],欧洲和劳森威尔金斯小儿内分泌协会联合推出的《21-羟化酶缺陷症的共识》[12, 13]等,取其符合中国国情之长,结合最新研究的偱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临床实践制定。名词定义参考2004年WHO《内分泌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2, 3]

本指南包括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偶发瘤、肾上腺性征异常症等7个部分,各自内容既有一定相关性,又相对独立。

第二节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名词解释]

儿茶酚胺增多症(hypercatecholaminemia:由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髓质增生的共同特点是肿瘤或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或多巴胺),而引起相似的临床症状,统称为儿茶酚胺增多症。

嗜铬细胞瘤( pheochromocytomaPHEO )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肿瘤,合成、存储和分解代谢儿茶酚胺,并因后者的释放引起症状。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起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的肿瘤,包括源于交感神经(腹部、盆腔、胸部)和副交感神经(头颈部)者。前者多具有儿茶酚胺激素功能活性,而后者罕见过量儿茶酚胺产生。

2004年,WHO的内分泌肿瘤分类[1]将嗜铬细胞瘤定义为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的肿瘤,即肾上腺内副神经节瘤;而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来源者定义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嗜铬细胞瘤特指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而将传统概念的肾上腺外或异位嗜铬细胞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 m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WHO的诊断标准[1]是在没有嗜铬组织的区域出现嗜铬细胞(转移灶)如骨、淋巴结、肝、肺等。局部浸润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均不能用于区分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

一、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 paraganglioma,PHEO/PGL)占高血压病人的0.1%~0.6%[2-4],年发病率3~4 / 100万人,尸检发现率约为0.09%~0.25%,人群中约50~75%的PHEO/PGL未被诊断[5]。目前约25%的PHEO系影像学偶然发现,占肾上腺偶发瘤的4%~5%[6]。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50岁。PGL占全部嗜铬细胞肿瘤的15%~24%[7, 8]

PHEO/PGL病因尚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近年研究表明约30%有家族遗传背景,并已明确致病基因:Von Hippel-Lindau 病(VHL病)(VHL基因突变)、多发内分泌肿瘤-1型(MEN-1)(MEN1基因突变)、多发内分泌肿瘤-2型(MEN-2)(RET基因突变)、家族性PHEO-PGL综合征(SDHD、SDHB 或 SDHC 基因突变)、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基因突变)[8, 9]。成人散发性PHEO/PGL基因突变率约24%[10],儿童可达36%[11]

PHEO/PGL的发生率在 MEN-2为70%~80%[12],VHL病约10%[13],NF-1约3%~5%[14, 15]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

PHEO/PGL主要源于肾上腺髓质,约9%~24%源于肾上腺外[16, 17]。PHEO多为单侧,但遗传性者常为双侧、多发,如MEN-2相关者约 50%~80%为双侧。约95%以上的PGL位于腹部和盆腔[18],最常见部位为腹主动脉旁、肾门附近、下腔静脉旁等;其次为盆腔,膀胱PGL占膀胱肿瘤0.5%,占PGL的10%[19];再次为头颈和胸腔纵隔。15%~24%可多发[15, 20, 21]

典型PHEO直径约 3~5 cm大小,但也可>10 cm,平均重量40~100 g (5 ~>3500 g)。2004年WHO的肾上腺肿瘤的组织分类将嗜铬细胞相关肿瘤分为肾上腺髓质肿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两大类:前者包括良、恶性PHEO和混合型PHEO/PGL;后者包括肾上腺外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PGL等。恶性PGL发生率约30%~40%[7, 8],肾上腺恶性PHEO约10%。儿童多发和肾上腺外者占30%~43%[22, 23],其中恶性者占26%~35%[20, 24]。转移部位多见于淋巴结、肝、肺、骨等器官。但病理组织学特征本身不能预测恶性或转移[1]

PHEO/PGL主要分泌儿茶酚胺(CA)如NE和E(前者为主),极少可分泌多巴胺。CA、交感神经系统以及α-、β-受体下调和敏感性的降低等多种因素参与维持其血流动力学变化。PHEO/PGL还可分泌其他激素或多肽如ACTH、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心房利钠素、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生长抑素、甲状旁腺素相关肽、白细胞介素-6等而引起不同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25-27]

三、临床表现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生率约80%90%[28]50%60%为持续性,40%50%为发作性,10%50%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5%血压正常。可伴有典型的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其发生率为50%以上[29]。伴有血糖增高的发生率约40%

部分患者可能会以心肌病、高钙血症、血尿、糖尿病、库欣综合征、肠梗阻、甚至视力下降等原因就诊[30];家族性PHEO/PGL可以相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如MEN-2(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发粘膜神经瘤)、VHL病(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肾囊肿或肾细胞癌、胰腺囊肿或肿瘤、附睾囊腺瘤)、NF-1(皮肤多发神经纤维瘤、色斑、虹膜“利舍结节”)、家族性PHEO-PGL综合征(头颈部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等[2, 5, 31, 32]。约15%可及腹部肿块[33]

少见情况以急症形式出现[34]:如高血压危象、休克、急性心衰、肺水肿、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高热等。

PHEO在肾上腺偶发瘤的发生率约5%[35]。约有8%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多见于家族性发病者或瘤体巨大的囊性PHEO[30]

四、诊

PHEO/PGL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对可疑病人的筛查、定性诊断、影像解剖和功能定位诊断等,对于有遗传倾向者尚需基因筛查。

(一)可疑病例的筛查指征:

1)伴有头痛、心悸、大汗等“三联征”的高血压;

2)顽固性高血压;

3)血压易变不稳定者;

4)麻醉、手术、血管造影检查、妊娠中血压升高或波动剧烈者,不能解释的低血压;

5PHEO/PGL家族遗传背景者;

6)肾上腺偶发瘤;

7)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

(二)定性诊断

实验室测定血浆和尿的游离CA(E、NE、DA)及其代谢产物如VMA是传统诊断PHEO/PGL的重要方法。肿瘤CA的释放入血呈“间歇性”,直接检测CA易出现假阴性[36]。但CA在瘤细胞内的代谢呈持续性,其中间产物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MNs)以“渗漏”形式持续释放入血[37],血浆游离MNs和尿分馏的甲氧肾上腺素(urinary fractionated metanephrines)的诊断敏感性优于CA的测定[36, 38-40]。MNs包括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进入循环的MNs为游离形式,主要来源于PHEO/PGL肿瘤细胞,经消化道、脾、胰的相关酶修饰为硫酸盐结合的MNs,消化道等本身也可合成大量的硫酸盐结合的NMN,故结合型MNs特异性略差。

1.24小时尿CA(推荐) 仍是目前定性诊断的主要生化检查手段[41]。敏感性84%,特异性81%,假阴性率14%[30]。结果阴性而临床高度可疑者建议重复多次和/或高血压发作时留尿测定,阴性不排除诊断。

2.血浆游离MNs(推荐) 包括MN和NMN。敏感性97%~99%,特异性82%~96%,适于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监测。阴性者几乎能有效排除PHEO/PGL,假阴性率仅1.4%[40],无症状的小肿瘤或仅分泌多巴胺者,可假阴性[8, 42, 43]。国内仅有少数单位开展,建议推广。

324h尿分馏的MNs(推荐) 须经硫酸盐的解离步骤后检测,故不能区分游离型与结合型,为二者之和。但可区分MNNMN。特异性高达98%,但敏感性略低,约69%,适于低危人群的筛查[42]

424h尿总MNsMN+NMN(可选) 敏感性77%,特异性93%

5 24h尿VMA(可选) 敏感性仅46%67%,假阴性率41%,但特异性高达95%[16]

6.血浆CA(可选) 检测结果受多种生理、病理因素及药物的影响。

血浆游离MNs和尿分馏的MNs升高≥正常值上限4倍以上,诊断PHEO/PGL的可能几乎100%[44]。临床疑诊但生化检查结果处于临界或灰区者应标化取样条件,推荐联合检测以提高准确率。曾经有可乐定抑制试验及胰高糖素激发试验等用以诊断和鉴别PHEO/PGL,但由于心、脑血管意外风险等可能,国内已基本摒弃。

(三)定位诊断

包括解剖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36]

1.解剖影像学定位 主要是 CT 和 MRI。二者具有类似的诊断敏感性(90%~100%)和特异性(70%~80%),没有证据表明何者更优,可选其一[36, 45, 46]。对PHEO的敏感性优于PGL、转移、复发病灶,但排除PHEO/PGL的特异性仅约50%。推荐 CT/MRI 的初始扫描范围为腹部+盆腔,目的在于检出肾上腺和/或肾上腺外多发病变,如为阴性,扫描胸部和头颈[36, 47]

(1) CT 平扫 + 增强(推荐首选):优点是价格适中、敏感性高、扫描时间短。可发现肾上腺 0.5 cm和肾上腺外 1.0 cm以上的 PHEO/PGL。肿瘤内密度不均和显著强化为其特点,能充分反映肿瘤形态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48]

(2) MRI(推荐):优点是敏感性与CT相仿、无电离辐射、无造影剂过敏之虞。PHEO/PGL 血供丰富,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反向序列信号无衰减为其特点。推荐以下情况代替CT作为首选定位或补充检查[36, 49]

1)儿童、孕妇或其他需减少放射性暴露者;

2)对CT造影剂过敏者;

3)生化证实儿茶酚胺升高而 CT 扫描阴性者;

4)肿瘤与周围大血管关系密切,评价有无血管侵犯。

5)全身 MRI 弥散加权成像(DWI)有助于探测多发或转移病灶。

(3)超声检查(可选择):敏感性低,但因其简便、无创、价格低廉,可作为初筛检查,特别是可疑颈部PGL以及婴幼儿、孕妇等[5, 47]。但不推荐用于定位。

2.功能影像学定位(推荐有条件的地区选择)

不作一线推荐[50]。功能影像检查的价值和指征[51, 52]

1)确诊定位并利于鉴别诊断。

2)检出多发或转移病灶(分泌E的PHEO>5cm;分泌NE的PHEO;功能性PGL)。

3)生化指标阳性和/或可疑,CT / MRI 未能定位者。

4)术后复发者。

(1)间碘苄胍(metaiodobenzylguanidine,MIBG)显像:MIBG为去甲肾上腺素类似物,能被嗜铬细胞儿茶酚胺囊泡摄取[47] 131I-MIBG和123I-MIBG可同时对PHEO/PGL进行形态解剖和功能的定位,二者特异性均达95%~100% ,灵敏度分别为77%~90% 和 83%~100%[53, 54];但对PGL和恶性PHEO敏感性较低(71%和56%)[55, 56]。假阳性罕见于肾上腺皮质癌[57]和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放线菌病[58];假阴性见于某些药物影响(如三环类抗抑郁精神病药、钙拮抗剂、可卡因等)和肿瘤坏死或去分化[59]

MIBG显像前必须使用卢戈氏液,5滴 3次/日×3天,封闭甲状腺。

(2)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显像:生长抑素受体为G蛋白偶联的跨膜蛋白,有5种亚型。PHEO / PGL主要表达2和4型(约73%)[60]。奥曲肽为生长抑素类似物,与生长抑素受体的亲和性依次为2、5、3型[61]111In-DTPA-奥曲肽显像敏感性不及MIBG,MIBG阳性的PHEO/PGL仅25%~34%奥曲肽阳性,但对恶性/转移性病灶的敏感性优于MIBG(87% 和 57%)[53]

(3)PET显像:18F-FDG-PET、11C-对羟基麻黄碱-PET、11C-肾上腺素-PET、18F-DOPA-PET和18F-DA-PET均有报道用于PHEO/PGL的定位诊断,但前3者特异性差, 18F-DA-PET优于MIBG,敏感性和特异性达100%[62, 63]

(四)遗传性综合征的诊断和基因筛查

1. 大约1/3的PHEO/PGL有遗传因素参与[64] [2, 5, 31, 32]。遗传性综合征和基因筛查的价值在于:

(1)主动监测肿瘤复发或多发;

(2)及早发现其他受累系统病变;

(3)监测无症状的亲属,早期发现肿瘤;

(4)致命性肿瘤的预防如RET突变患儿的甲状腺预防性切除。

2. 下列情况应考虑遗传疾病[7, 65]

(1)PHEO/PGL家族史者;

(2)双侧、多发或肾上腺外PHEO;

(3)年轻患者(<20岁);

(4)患者及其亲属具有其他系统病变:脑、眼、甲状腺、甲状旁腺、肾、颈部、胰腺、附睾、皮肤等。

3. 筛查内容包括

(1)家族史的问询。

(2)系统临床体征和辅助检查:皮肤病变(NF-1);甲状腺病变和血降钙素升高(MEN-2);影像学检查肾脏、胰腺、其他腹部肿瘤,术前常规眼底视网膜检查、脑脊髓MRI检查(VHL)。

(3)基因筛查(可选择):RET/VHL/SDHB/SDHD,若阳性,一级亲属遗传咨询。

五、治

(一)术前药物准备

PHEO/PGL术前充分的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66],未常规予α-受体阻滞剂以前PHEO手术死亡率达24%~50%[67-69],充分的药物准备可使手术死亡率低于3%[70, 71]。术前药物准备的目标[72]在于阻断过量CA的作用,维持正常血压、心率/心律,改善心脏和其他脏器的功能;纠正有效血容量不足;防止手术、麻醉诱发CA的大量释放所致的血压剧烈波动,减少急性心衰、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67]

1.控制高血压

(1)α-受体阻滞剂(推荐):最常用的是长效非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酚苄明,初始剂量5~10 mg,2次/日,据血压调整剂量,每2~3日递增10~20 mg;发作性症状控制、血压正常或略低、体位性低血压或鼻塞出现等提示药物剂量恰当,一般每日30~60 mg 或 1 mg / kg已足[73],分3~4次口服,不超过2 mg / kg / d[74]。小儿初始剂量0.2mg / kg(<10 mg),每日4次,以0.2 mg / kg递增[75]。也可选用α1-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2~5 mg,2~3次/日)、特拉唑嗪(2~5 mg /日)、多沙唑嗪(2~16 mg /日)[76]等。压宁定(乌拉地尔)具有中枢和外周双重作用,每日30~90 mg,分次口服[77]

服药期间饮食中增加含盐液体的摄入,以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并有助扩容[74, 78]

(2)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推荐):钙拮抗剂能够阻断NE介导的钙离子内流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达到控制血压和心率失常的目的,它还能防止CA相关的冠状动脉痉挛,有利于改善心功能[79]。其疗效几乎与α-受体阻滞剂相当,但不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80-82]

推荐以下3种情况联合或替代α-受体阻滞剂[18, 83]

1)单用α-受体阻滞剂血压控制不满意者,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并可减少前者剂量;

2)α-受体阻滞剂严重副作用病人不能耐受者,替代之;

3)血压正常或仅间歇升高,替代α-受体阻滞剂,以免后者引起低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

2控制心律失常 对于CAα-受体阻滞剂介导的心动过速(>100120/分)或室上性心律失常等需加用β-受体阻滞剂,使心率控制在<90/分。但β-受体阻滞剂必须在α-受体阻滞剂使用23日后,因单用前者可阻断肾上腺素兴奋β2受体扩张血管的作用而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心肌梗死、肺水肿等致命的并发症[84]。推荐心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72]

3.高血压危象的处理 推荐硝普钠、酚妥拉明或尼卡地平静脉泵入[84]

4术前药物准备的时间和标准 推荐至少1014[5],发作频繁者需46周。以下几点提示术前药物充分[8, 77, 85]

1)血压稳定在120/80 mmHg左右,心率<8090/分;

2)无阵发性血压升高、心悸、多汗等现象;

3)体重呈增加趋势,红细胞压积<45%

4)轻度鼻塞,四肢末端发凉感消失或有温暖感,甲床红润等表明微循环灌注良好

(二)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PHEO/PGL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与麻醉科等多学科充分合作。推荐全麻,实时监测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必要时漂浮导管。积极扩容的同时注意防治心力衰竭。

1.手术方式 根据病情、肿瘤的大小、部位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术者的经验合理选择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手术。

(1)腹腔镜手术(推荐):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具有术中CA释放少、血压波动幅度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肾上腺PHEO推荐首选的手术方式[86-89]。其选择主要决定于肿瘤的大小和术者的经验[90]。但肿瘤大小并非绝对限制[91, 92],多数学者[93]推荐肿瘤<6 cm。经腹和经腹膜后途径没有显著差异,但后者术后恢复快[94]

(2)开放手术:推荐于肿瘤巨大、疑恶性、肾上腺外PGL、多发需探查者。腹主动脉主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区有丰富的副神经节嗜铬体,为肿瘤的好发部位,是探查的主要区域;对来自胸腔、纵隔或膀胱的PGL,应根据肿瘤位置,选择相应手术径路。肿瘤分离有困难者可行包膜内剜除。膀胱PGL有恶性倾向,推荐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行膀胱部分或全膀胱切除术。

对定性诊断不明确的肿物,手术探查需在α-受体阻滞剂充分准备后进行。

2.肾上腺保留与否 推荐尽可能保留肾上腺,特别是双侧、家族性或具有遗传背景者推荐保留正常肾上腺组织,基于如下原因[95-99]:避免皮质激素终生替代、家族性PHEO恶性罕见(2%)[100]、残留肾上腺复发率低(10%~17%)[6]

3.术后处理 ICU监护24~48小时,持续的心电图、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心血管和代谢相关并发症。术后高血压[51]、低血压、低血糖较常见,应常规适量扩容和5%葡萄糖液补充,维持正平衡[8]

(三)恶性PHEO/PGL的治疗

多种病理学指标用于预测PHEO/PGL的恶性行为,但迄今最具预测价值的是定位于肾上腺外(36%)[101]、肿瘤的大小(>5cm者76%,≤5cm者24%)和 SDHB 基因突变(66%~83%)[16, 32, 102]。血、尿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升高亦提示恶性可能[103, 104]

1.手术治疗(推荐) 手术切除原发或转移病灶仍是主要治疗手段[105]。手术减瘤虽不能延长生存,但有助控制血压等相关症状,并可能有利于术后放化疗或核素治疗[36]

2.放射性核素治疗 用于无法手术或多发转移、MIBG或奥曲肽显像阳性者。最常用的药物是131I-MIBG,其治疗效应与每克肿瘤组织吸收剂量和肿瘤体积密切相关,肿瘤直径应小于2cm以保证131I-MIBG的良好摄取。大剂量131I-MIBG 治疗能延长生存,缓解症状[106];短期内效果良好,症状有效率75%,激素有效率45%,肿瘤体积部分缓解率30%,完全缓解率5%[106, 107]。但长期疗效欠佳,2年内几乎均有复发或转移。主要副作用是骨髓抑制。核素标记的奥曲肽可用于MIBG阴性者,但疗效尚难评价。

3.放疗和化疗 外放射治疗推荐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和缓解骨转移所致疼痛,但可能加重高血压[108]。化疗推荐 CVD 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氮烯唑胺),有效率约50%,但多于2年内复发[109, 110]。联合MIBG可能提高疗效[111]。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可能有效[102, 112-116]

4. 处理儿茶酚胺增多症 对于恶性或因故不能手术者推荐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控制高血压[8]

六、预后和随访

(一)预后

PHEO/PGL的预后与年龄、良恶性、有无家族史及治疗早晚等有关。良性者5年生存率>95%,但约50%患者仍持续高血压[117]。复发率为6.5%~17%,复发者恶性率约50%,家族性、肾上腺外及右侧者更易复发[6]。恶性PHEO/PGL不可治愈,5年生存率约 50%[102],肝、肺转移较骨转移者预后差[46, 102],其中约50%死于1~3年,但约50%可存活20年以上[84]

(二)随访

1.随访原因

(1)肿瘤有无残留;

(2)病理难于鉴别良恶性,主要依据其临床出现转移;

(3)易复发、多发,特别是家族发病者。

2.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如高血压)、生化指标(如血浆游离MNs、24h尿CA和分馏的MNs)、CT扫描等。

3.随访方案

(1)推荐术后10~14天复查血尿生化指标[36, 118],判断肿瘤是否残留、有无转移等。

(2)散发病例单侧肾上腺切除者每年一次,至少连续10年[117]

(3)高危群体(SDHB突变、PGL、肿瘤体积巨大)和遗传性PHEO/PGL者每6~12个月复查1次临床和生化指标,终生随访[119]


第三节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

[名词解释]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是一种累及多种内分泌器官的伴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分泌腺体同时或先后发生功能性肿瘤,引起相应激素过剩的临床症候群。 分为MEN-1型、MEN-2A型、MEN-2B型、MEN-1和MEN-2混合型四型(表2)。

MEN-1:与MEN1基因突变有关。其特征是主要累及甲状旁腺、内分泌胰腺、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胸腺等内分泌组织的多灶性内分泌肿瘤,其中肾上腺皮质疾病占20%~40%,常为双侧增生性、无功能病变[1]

MEN-2:与RET基因突变有关。以甲状腺、肾上腺髓质和甲状旁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或肿瘤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和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还可累及内分泌腺外器官/组织如肠、粘膜、角膜、骨骼等。MEN-2型又分为MEN-2A 、MEN-2B、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amilial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FMTC)等3个亚型[2]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一)流行病学

MEN-1型的患病率为1/10 000~1/100 000,平均约1/30 000[3]。多见于西方国家,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呈散在报道。多数MEN-1者初诊时只涉及单一内分泌器官病变,其发病率可能被低估[4]。MEN-2型的患病率大约为1/35 000,男女比例约1:1[5]。国外已报道500多个家系[3], 国内多为散在报道[6]

(二)病因学:

MEN-1与位于染色体11q13的MEN1基因突变有关,突变类型多种多样,绝大多数都会造成其编码的蛋白质menin的缺如或截断,从而导致转录异常、多种内分泌肿瘤的发生[7, 8]

MEN-2与位于染色体10q11.2上的RET原癌基因突变有关。突变导致包括参与神经嵴在内的组织发育的生长和分化信号异常,诱导细胞过度增生和肿瘤发生[9]。几乎100%的MEN-2A均因RET突变引起, 尚未发现其他基因突变致病者[10];基因突变多发生于第10外显子上的609、611、618、620和第11外显子的634编码子,其中后者突变最常见,约占MEN-2A的85%~87%[11, 12]。95%的MEN-2B有RET基因第16号外显子上的918编码子突变[13, 14]

RET原癌基因一般仅在甲状腺C细胞、嗜铬细胞和甲状旁腺细胞中表达,故该基因突变一般仅引起上述细胞转化而发生肿瘤,受累内分泌腺体可同时或先后发病[15, 16]

二、病

(一)MEN-1

又称Werner综合征。可累及20个以上内分泌和非内分泌器官,常见病变包括: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发生率约90%,以主细胞增生为主,也可为腺瘤,一般4个腺体都增大,分泌甲状旁腺素。②胰腺、十二指肠内分泌肿瘤:发生率30%~75%,尸检达80%[17, 18]。主要是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胰高糖素瘤等,有时一种内分泌肿瘤细胞可分泌多种激素。胃泌素瘤多为恶性,约半数诊断时已有转移[19, 20]。③垂体前叶肿瘤:发生率约20%~40%,除促性腺素瘤外的所有前叶肿瘤均有报道[21, 22]。其中泌乳素瘤约占60%,生长激素瘤10%,ACTH瘤5%,无功能性肿瘤15%[5]。肿瘤大多为单个、直径<1 cm的微腺瘤,约1/3的肿瘤为侵袭性大腺瘤。1/3的肿瘤可能分泌多种激素[5]。④肾上腺病变:以双侧无功能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常见[1],多数直径<3 cm。约15%~20%为恶性。嗜铬细胞瘤罕见,<1%。⑤胸腺类癌多见于男性,支气管类癌多见于女性,一般无功能[23],常见局部侵袭和远隔部位转移,预后差。

多数MEN-1型家系中尚可见到一些内分泌腺外表现[24, 25]

(二)MEN-2型:

MEN-2A 又称Sipple 综合征。MEN-2B是在MEN-2A基础上伴有粘膜或粘膜下多发性神经瘤,少数还伴有类马凡综合征、肠道神经节母细胞瘤、 角膜神经粗大、 骨骼发育异常及发育延缓等[26]

1甲状腺髓样癌(MTC) 在 MEN-2A 发病率为80%~100%;在 MEN-2B 几乎达100%,发病年龄轻、恶性程度高、转移早,50%以上发现时已有颈淋巴结转移。双侧和多中心病变占80%以上。肿瘤附近的C细胞增生灶可作为MEN-2相关性甲状腺髓样癌的形态学标志[27],降钙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组化是肿瘤最敏感的标记,可协助组织学确诊MTC。另外两个有诊断价值的标记是CgA和CEA,后者强阳性与预后差相关。

2嗜铬细胞瘤(PHEO) 在 MEN-2A 发病率为50%~80%。多见于青少年,70%~75%累及双侧肾上腺,极少累及肾上腺以外,几乎均属良性,恶性者仅约3%~4%[28, 29]。始为双侧肾上腺髓质弥漫性或结节性增生,是PHEO的前驱病变,>1cm的结节可诊断为PHEO。部分患者伴节细胞神经瘤或神经母细胞瘤的成分,即所谓混合性嗜铬细胞瘤[5, 30]

3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 MEN-2B很少伴有甲状旁腺病变,在MEN-2A中发病率为5%~20%。病理特点与MEN-1的甲状旁腺病变相同。

三、临床表现

(一)MEN-1

男女发病率相似。相关肿瘤发病年龄较散发病例早20年左右。多种内分泌腺肿瘤的不同组合,使临床经过复杂多样,个体差异大。

绝大多数患者有高钙血症(>90%),但约70%病例是无症状的,骨痛、骨质疏松、骨折和泌尿系统结石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31],生化检查血钙和甲状旁腺素升高。低血糖是MEN-1型次常见的表现,腹痛、腹泻、多发溃疡或不典型部位的溃疡(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也颇为多见,为胰肠肿瘤分泌胰岛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等所致。

垂体是第3个易累及的腺体,以泌乳素瘤的闭经、不育、溢乳为多见;也可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库欣病等。较大的侵袭性肿瘤可导致垂体功能低下和视交叉受压。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多无症状,罕见表现为醛固酮增多症和库欣综合征者[32-34]。类癌多为隐匿性肿瘤,而不表现为异位ACTH或类癌综合征。

(二)MEN-2

各年龄及性别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少年居多,可始于5~25岁。MEN-2的主要病变是MTC,常为首发表现(40%),平均早于PHEO约10年[35]。以PHEO首发者约25%,MTC与PHEO同时诊断者约35%[36-38]

MEN-2A发病有以下几种形式:① MTC;②MTC+PHEO;③MTC+PHPT;④MTC+PHEO+PHPT。临床以甲状腺肿物及发作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出汗等儿茶酚胺增多症状为最常见。甲状旁腺受累者少有典型HPT症状[39, 40]

MTC和PHEO是MEN-2B的主要病变,HPT少见。与MEN-2A相比,MTC发病更早,甚至可始于1岁,更具侵袭性,病死率高。MEN-2B伴唇/舌粘膜或粘膜下多发性神经瘤、类马凡征面容/体形、巨结肠等。约7%的患者可无MTC而仅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瘤和PHEO[41]

FMTC是最轻型的MEN-2。仅有MTC,而无MEN-2其他特征。与MEN-2A或2B相比,其MTC更具“良性”倾向,预后好[11]2)。

2 MEN临床病理分型[42-44]

分型

器官病变

外显率(%)

MEN-1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90~100

肠-胰腺肿瘤

胃泌素瘤

40

胰岛素瘤

30~70

无功能肿瘤

20

垂体前叶肿瘤

20~60

肾上腺皮质病变

20~40

前肠类癌

胸腺类癌

2

支气管类癌

2

内分泌腺外

面部血管纤维瘤

85

胶原瘤

70

脂肪瘤

30

平滑肌瘤

10

脑膜瘤

5

MEN-2

甲状腺髓样癌(MTC)

80~100

嗜铬细胞瘤(PHEO

40~80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

5~20

粘膜多发性神经瘤

MEN-2A

MTC + PHEO + PHPT

55

MEN-2B

MTC + PHEO + PHPT(少见)+ 粘膜神经瘤

5~10

FMTC

MTC

35~40

四、诊

MEN 诊断的关键之一在于临床医生要对本病高度警惕,发现某一内分泌腺肿瘤时,应考虑MEN的可能性,并筛查。

(一)MEN-1诊断

一般认为如在3个最常见的内分泌器官肿瘤(甲状旁腺、胰肠内分泌腺和垂体)中患有2个即可诊断为MEN-1型[11]。如一级亲属中至少一人患有1个上述肿瘤就可诊断为MEN-1型家系[45]。有条件的单位可选择检测MEN1基因突变。诊断标准见表 3。

(二)MEN-2诊断

约10%的PHEO和MEN有关,25%的MTC与MEN和FMTC相关[46]。MEN-2的临床诊断标准来源于国际RET突变协会,见表4。

3 MEN-1诊断标准[5, 30]

有2个或更多的下列体征,即可确诊为MEN-1:

1. PHPT伴多腺体增生和/或肿瘤,或复发性HPT

2. 十二指肠和/或胰腺内分泌肿瘤:功能性(胃泌素瘤,胰岛素瘤,高血糖素瘤)和无功能性或多分泌肿瘤,并已用免疫组化方法证实,胃的肠嗜铬样肿瘤

3. 垂体前叶瘤 功能性(生长激素肿瘤或肢端肥大症,泌乳素瘤)和无功能性或多分泌(生长激素、泌乳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病变,已用免疫组化证实&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