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好大夫在线

论文精选

慢性疲劳综合症与心身疾病

人已读

1987年4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专家鉴定,将一组以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症(CFS),并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同时具有2项主要标准、6项症状标准和2项体征标准,或累计具有8项以上单纯的症状标准即可确诊为CFS。

1,主要诊断标:(1)持久或反复发作的疲劳,持续在6个月以上;(2)根据病史、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排除引起慢性疲劳的各种器质性疾病。

2,症状标准:(1)体力或心理负荷过重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劳;(2)没有明确原因的肌肉无力;(3)失眠症状普遍存在,或有多梦和早醒;(4)头胀、头昏或头痛;(5)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6)食欲不振;(7)肩背部不适、胸部有紧缩感,或有腰背痛、不定位的肌痛和关节痛,无明确的风湿或外伤史;(8)心情抑郁、焦虑或紧张、恐惧;(9)兴趣减退或丧失;(10)性功能减退;(11)低热;(12)咽干、咽痛或喉部有紧缩感。

3,体征标准:(1)低热,口表小于38°C,肛表小于38.6°C;(2)咽部充血,但无明确扁桃体炎症;(3)可触及小于2厘米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压痛;(4)未发现其他引起疲劳的疾病体征。

如果有以下症状时,就要留意了: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面部疼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鼻塞眩晕、起立时眼前发黑、耳鸣、咽喉异物感、胃闷不适、颈肩僵硬、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不良、手足发凉、手掌发粘、便秘、心悸气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晕车、坐立不安、心烦意乱。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因种种原因辞职,当时,安倍自己解释健康是其主要原因。以前,人们对胃肠功能障碍不太熟悉,也不太被重视。胃肠功能障碍,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是人体内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主要为胃肠的运动与分泌机能失调,而无组织学器质性病理改变。不包括人体其他系统的疾病而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在人群中本病相当常见,以青壮年为多。胃肠功能障碍起病多缓慢,病程多缠绵日久,症状复杂,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病情轻重可因暗示而增减,临床表现主要在胃肠道涉及进食和排泄等方面功能的不正常,患者也常多伴有心悸、气短、胸闷、面红、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手足多汗、多尿、头痛等植物神经不平衡的表现。其胃肠道功能紊乱,特别是病情常随情绪变化而波动,症状可因精神压力缓解而好转,心理治疗如暗示疗法等也可暂时消退。

较常见的几种胃肠道功能障碍是,一、胃神经官能症:1、神经性呕吐,2、神经性暧气,3、神经性厌食。二、肠神经官能症,又称肠激惹综合征。

医学界对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无统一认识。但普遍认为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多有不良精神因素的背景。安倍自从出任日本首相一年以后,前任遗留问题多多,内政外交困难重重,外忧内患连连不断,其个人的支持率每况愈下,由70%降到30%多,个人政治上心理上的压力日渐加重。而内阁不断爆出的丑闻无疑是“后院失火”,更加加剧了安倍的精神压力。安倍的经治医生称,较长时间以来,安倍精力透支,不得不靠安眠药帮助休息。安倍的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精神压力是其主要原因。

过大的心理压力不仅仅会引起一个人情志的改变,而且还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心理社会因素对身体内脏器官功能的影响是通过情绪活动而实现的,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会有促进作用,而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进而引起某些疾病。如日益受到关注的胃肠功能紊乱。此类疾病跟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负担重有很大的关系,如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等,若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均可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身体疲惫紧张又充满压力,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有效化解压力,就这样不良的心理因素逐渐在体内聚积,超过了机体的应对能力,为了减轻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机体必然要寻找途径释放,而胃肠道主要是受植物神经支配的器官,最易受其影响。由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耐受程度和反应形式不同,从而表现类型亦异。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本来很饥饿,面对美味佳肴很有食欲,本想大吃一顿,突然因某种原因而生气、紧张、着急,结果食欲全无,一点也不想吃了。俗话说“气饱了”就是这层意思。当一个人精神愉快时胃口大开;而心情忧郁时会觉得吃什么都没有滋味。

人体胃肠道功能是受神经、内分泌系统协同支配、调节的,由于它所拥有的神经细胞数量仅次于中枢神经,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因此众多能够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异常刺激,比如心理压力过大、过度劳累、情绪紧张、情绪出现较大波动,都可能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下降、上腹不适、饱胀、暖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个人的心理维护是非常关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其关键在于解决影响患者情绪的精神心理障碍。首先要客观认识现代社会,压力大、工作强度高是普遍现象,当患者处于不利环境时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使作息时间规律化;要善于排遣不良情绪,保持乐观情绪,尽量让精神得到放松。可通过听音乐、读书、进行体育锻炼等调整心态,必要时可暂停工作或调换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以便修养身心重新再来。此外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过高的估计自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挫败感。患者除此以外,患者还可就诊于心理专科医生,接受特殊的心理治疗,如催眠疗法、音乐疗法、松弛疗法等。患者家属要配合医生帮助对患者进行开导、抚慰,舒缓患者异常情绪。

过度紧张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易造成功能性胃肠疾病。对于职场白领、企业高管、IT人士、医生、编辑、记者、翻译、警察、驾驶员来说,工作环境相对紧张,面临的压力也更大,因此属于罹患胃肠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要学会关爱自己,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让心理压力转化为胃肠功能障碍。

不少明星,虽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多的社会资源,又有相对易得的最好的医疗条件,然而却没有能够活过目前城市人的平均寿命(北京2004年男性79.24岁,女性81.51岁)。

此外,因心理疾病致死也让人触目惊心。歌手谢津和演员陈宝莲先后跳楼自杀;韩国影星李恩珠则因在片中祼露与家人产生矛盾,上吊自杀;最令全世界华人为之痛心的是,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不堪忧郁症,不恋亿万歌迷而坠楼去了天国。人们的身心健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大众的揪心。在大城市的中青年白领中,在大学生中有20%-30%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情感障碍、人格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已成为现代流行病。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生命是健康。金钱财富、职位权力、学识才华、名望地位、亲情友情等等的一切都要因生命而承载,都会因健康而增值。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尤为重要,用多少钱都买不来。当一个人全力拼搏拥有一番事业和巨大财富而却英年早逝,无缘享受,这其实是悲哀的人生,这样就算挣了亿万财产于本人都毫无意义。健康不是一切,而失去了健康失去了生命就失去了一切。

个人对于社会对于世界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自己的家庭对于自己的亲人则是最为重要的,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替代的。个人的生命和健康不仅仅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自己的家人,属于那些关爱自己的人。

每当人们亲眼目睹周围相识的人一个个因疾病而失去健康的时候;每当人们亲耳听到公众熟悉的明星一个个因病魔而猝然去世的时候,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由衷地感慨健康的价值,感慨生命的脆弱。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前所未有。为了事业,为了学业,为了个人,为了家庭,为了团队,每个人都在奋力打拼,每个人都感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很忙碌,无暇关注自己的健康;许多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也漠视自己的健康,难以坚持锻炼身体和定期体检,许多原本可发预防的疾病没有积极预防,原本可以治愈的疾病没有及时发现科学治疗,而留下令人叹息的遗憾,让生命之花过早凋谢,生活之剧过早谢幕。

身体是事业的本钱,健康是幸福的基础。如何善待自己,珍爱生命,珍惜健康?

健康是人的一种正常状态,是绝大多数人的一种天生资本,但健康又是一种需要倍加爱惜不断维护的脆弱的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关爱生命,关注健康是每一个人的一种责任。同时健康又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生存观念。在人生的规划中,在年度的计划中,我们确有必要把健康的问题考虑进去,管理起来。在时间上,在经济上,做出计划,做出预算,切实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每天抽出点时间锻炼一下身体,每年挤出点时间定期检查一下身体难道就真的那么难吗?要知道,这些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必会有人生最重要的最高值的回报和奖赏。要知道,这些时间和金钱的投资有时可能会挽救你的生命和健康。事前少量的预防措施比病后一大堆的治疗要管用得多。

医学是科学,医学知识尽管有些高深,但并不神秘。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的医学知识已不再只为业界圈内人所独有,它已经实实在在地起向了大众,走到了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愿意。既然我们可以花时间去种花养草,可以花时间去养鸟喂狗,可以花时间去打牌上网,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抽出时间学习与医学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没有这样的课程,让我们自己尽快补上吧。为了自己的和美,为了家人的和睦,也为了社会更和谐,我们有理由有能力有条件去掌握一些饮食营养、运动保健、慢病防治和急症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只要你想,无论文化程度如何工作条件如何真的都不难。不要为自己寻找任何可以漠视健康的借口。

我们关注楼市、股市、车市;我们关注体育赛事、娱乐轶事、身边琐事;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头等大事――身心健康之事。我们都应该对生命常怀敬畏之心,关爱之情。

人世间最宝贵最美好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无知和不良的生活方式而损害健康,不因忙碌和疾病而降低生命质量。父母给我们生命,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记住:为了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健康,自己负责。

本文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