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

(又称:躁狂发作)

就诊科室: 精神科  心理咨询科 

+收藏
精选内容 介绍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相关问诊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营养与饮食
  • 8注意事项
  • 9康复锻炼
  • 10预后

介绍

躁狂症是以情感的病理性高涨为特征的一种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容易被惹怒,高涨和惹怒的程度达到异常的状态。但在临床实际中,单纯的躁狂症比较少见,最多见的情况为患者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被称为双相障碍。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如何辨认药源性轻躁狂还是自发性轻躁狂?

喻东山 主任医师 马鞍山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相关。其中,遗传因素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阿立哌唑会诱发躁狂吗?

喻东山 主任医师 马鞍山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 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原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无忧无虑、乐观热情。有时,患者的情感高涨表现不典型,以易激惹为主,容易因细碎的琐事而大发雷霆,严重时有冲动或攻击性言语或行为。一般来说,躁狂发作早期多表现为愉快,后期为易激惹。
  • 思维奔逸:思维联想速度明显加快,表现为讲话时特别急促,语速比平时明显加快。部分人表现为记忆力增强,交谈时充满许多细节琐事,赘述现象明显。
  • 意志行为增强:表现为活动明显增多,难以安静,不断计划,整日忙碌,易冲动,行为鲁莽,不计后果。有的患者花钱大方,挥霍摆阔不负责任;有的做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其他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 面色红润、两眼有神、自我感觉良好,很少有身体不舒服的感觉。
  • 睡眠时间减少,且没有疲倦感。
  • 有的患者表现为性欲亢进,对配偶的性要求增加,甚至在公共场合出现对异性过分亲热的动作或行为。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急性躁狂到谵妄性躁狂有没有过度带?

喻东山 主任医师 马鞍山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如何预防

本病病因未明,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如果有躁狂症的家族史,应注意观察情绪变化,尽量减少重大生活事件造成的心理影响。比如,遭遇亲人离世等不良事件时,家人应把握好告知坏消息的时机和分寸,并进行充分的心理疏导。

检查

本病尚无特定的检查项目,主要是通过了解患者的症状特点及疾病家族史,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尤其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认知功能、言谈、思维等,以及通过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排除躯体器质性疾病,进行临床诊断。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谵妄性躁狂的识别

包祖晓 副主任医师 台州医院 医学心理科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 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或缓解躁狂发作症状。除此之外,也是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为其回归社会做准备。
  • 常用药物:心境稳定剂(常用碳酸锂,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
  • 上述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药、调整药量及停药,不得自主服药、调药及停药!

改良电抽搐治疗

  • 适应证:急性重症躁狂发作、对锂盐治疗无效的患者。
  • 治疗方式: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从而调节神经递质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
  • 不良反应:近记忆下降是改良电抽搐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少数人出现头痛或短暂的意识模糊,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可自主缓解。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主任 讲讲单用奥氮平治躁效果

张勇 主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 心境障碍科

注意事项

  • 有躁狂症家族史的人群,应积极预防,遇到挫折积极调解,并通过合理的方式缓解压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避免熬夜、适度运动等。
  •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神经递质紊乱等,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日常做好疾病监测。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面对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
  • 注意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避免诱发躁狂症发作。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轻躁狂治疗延误风险

孙玉涛 主任医师 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预后

若患者早期接受正规综合治疗,且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好,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无合并人格障碍、焦虑、药物依赖、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躯体疾病,无反复发作事等的情况,通常预后良好,否则预后效果欠佳。

躁狂症相关科普号

卢和丽医生的科普号

卢和丽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身医学科

2万粉丝317万阅读

蒋氏心语

蒋泽宇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1798粉丝45.9万阅读

戴俊平医生的科普号

戴俊平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6118粉丝11.3万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营养与饮食
  • 8 注意事项
  • 9 康复锻炼
  • 10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