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突然到来,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一过性精神障碍。一般遭遇刺激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出现,数日至一周内缓解,部分可至 1 个月。
症状因人而异,最初表现茫然,然后出现分离性木僵或激越性活动过多,常伴有出汗、心慌、面红等自主神经症状。对于发病过程可有部分或完全遗忘。
急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突然到来,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一过性精神障碍。一般遭遇刺激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出现,数日至一周内缓解,部分可至 1 个月。
症状因人而异,最初表现茫然,然后出现分离性木僵或激越性活动过多,常伴有出汗、心慌、面红等自主神经症状。对于发病过程可有部分或完全遗忘。
本病是由于突然到来,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应激源:也就是重大的创伤性事件。
易感素质:
内在因素:遗传特征、神经可塑性差异、精神障碍家族史、不良的心理应付方式。
外在因素:童年的精神创伤、社会支持系统、其他负性生活事件的叠加作用等。
心理保护系统:无论是经济上、人际上还是社会保障体系,都有利于帮助个体降低应激反应。但过多或过少的支持和保护都是不利的,过度保护会降低自身的抗压因素,缺少保护肯定也是创伤的重要因子。
下述人群更容易发生急性心因反应,需加以注意:
一般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出现一系列症状。
症状因人而异,最初表现茫然,然后出现分离性木僵或激越性活动过多,常伴有出汗、心慌、面红等自主神经症状。对于发病过程可有部分或完全遗忘。
早期症状:
后期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会出现下列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如果急性心因反应迁延不愈,常会引发下列并发症:
本病主要是由于突然到来,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少围创伤期的恐惧,阻止应激反应迁延、恶化,加速康复。
心理危机干预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应尽早治疗,创伤事件发生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
多数患者经自我调整或危机干预能恢复正常,病情严重或有合并症者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合并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时机:创伤性事件发生时是进行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应激持续,可以在几周内进行。一般认为 6 周以后进行,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心理治疗作用:
可以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帮助重建安全感。
在客观危险结束和主观恐惧消退后允许情绪宣泄,有持续的惊恐或感到有罪的人允许宣泄,减少对超出个人控制能力事件的个人责任感,帮助个体对创伤的强烈情绪反应正常化。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有心理急救、心理疏泄、聚焦创伤的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等。
第 1 周内应激症状持续存在者或病情严重者:
常用的药物有抗抑郁剂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奈法唑酮等。
有研究证实上述药物在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效果均优于安慰剂,但尚无研究证实究竟哪个药物效果最好。
创伤暴露时心率持续升高,极度惊恐者:
可以应用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哮喘、心率慢、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
本药疗效尚无一致结论,有研究显示创伤后 6 小时内应用普萘洛尔可在 3 个月的时候降低应激反应。但也有研究未发现这疗效。
睡眠异常者:
小剂量曲唑酮可以改善睡眠。
哌唑嗪可以减少梦魇和睡眠紊乱。
应激后焦虑、抑郁者:
一些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焦虑、抑郁症状有一定改善,并且可以作为抗抑郁剂的增效剂使用。
多数患者在去除应激源后症状能够快速减轻,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2~3 天后症状也能有所减轻,经过自我调整或急性期危机干预可以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个别患者症状迁延难愈,或共病抑郁、焦虑、物质依赖等其他精神问题。
潘振山医生的科普号
潘振山 副主任医师
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精神科
230粉丝79.5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