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丙肝治疗新方法!!!
1.普通干扰素300万U,隔日一次肌肉注射,疗程24周。但是副作用大。2.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进口药60微克/支,价格约1200元;国产药180微克/支,价格约900元。3.最新治疗方法:口服抗病毒药物,索非布韦+达卡他韦,基因分型1~6型都有效果,有效率达98%以上。开创了丙肝治疗的新时代,广大丙肝患者的福音。
汪博 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陈仓医院 消化内科824人已读 - 根治幽门螺杆菌,保护胃健康!
编者按:2017年5月19日,在英雄城江西南昌,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农华教授为首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及消化性溃疡病学组联合江西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人社厅、江西省外专局共同举办了 “2017幽门螺杆菌、胃肠道微生态与相关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期间发布了我国新版《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该共识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幽门螺杆菌的规范诊治水平,同时提高幽门螺杆菌的全民认知和临床医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意识,新共识将成为中国抗击幽门螺杆菌史上一座新的丰碑。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诊疗现状,一起迎接抗击幽门螺杆菌新时代的到来。 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令人担忧 幽门螺杆菌感染数字惊人 幽门螺杆菌的高感染率是个全球性的问题,2015年全球约44亿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全球平均感染率62.8%,感染率最低的瑞士是18.9%,美国目前也有25%-30%,感染率最高的尼日利亚达87.7%。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已从原来的70%下降至目前的50%左右。其中成人感染率约为40%-60%,平均约50%,儿童的感染率约30%,因此每2个成人中就有1个感染者。 幽门螺杆菌是如何传播的? 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得出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是目前唯一明确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1)口-口:不卫生喂食、接吻;(2)粪-口:粪便污染水源、食物;(3)胃-口:呕吐物污染水源、食物。其中口-口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1)卫生经济条件差:卫生条件差,住房拥挤,缺乏自来水,粪便、呕吐物污染水源、食物等。(2)不良生活习惯:如不卫生喂食,公用毛巾、刷牙/杯,吸烟,高盐饮食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幽门螺杆菌感染几乎均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可在部分患者中引起消化不良症状。与此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肠型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较正常人相比患胃癌的危险性可增加2至3倍,早期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在很大程度上预防胃癌发生。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疾病诸如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密切相关,甚至有可能波及心血管系统、皮肤、神经系统、眼科、肝胆、内分泌系统等等。一旦感染上了幽门螺杆菌,如果不经正规治疗,可能会陪伴终生,家庭成员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也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亟需提升公众对幽门螺杆菌认知度 一方面,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尤其农村等偏远地区经济卫生条件较差,广大群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危害的知晓率低。另一方面,我国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不规范诊断、治疗幽门螺杆菌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且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病率高,胃癌发病率高,抗生素滥用问题明显,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逐渐增加,以上导致幽门螺杆菌根除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幽门螺杆菌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卫生条件,以从根本上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病率。 规范诊治幽门螺杆菌,亟需出台新共识指南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及消化性溃疡病学组组长吕农华教授联同国内诸多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响应时代号召和大众呼声,结合我国国情,以国际相关指南为基础,纳入大量国人证据,坚持循证医学原则,同时针对国内外幽门螺杆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修订而成我国最新版《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 与2012版相比,新版共识从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诊断、治疗、随访、临床建议等角度全面阐述了防治关键点,更注重结合疾病的特殊性和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更强调因地制宜的治疗方案。共识为中国幽门螺杆菌临床防治提供了更有力的数据支持和指导意见,填补了幽门螺杆菌临床治疗的多项空白,解决了临床上在诊治幽门螺杆菌中存在的热点和争议性问题。 防治幽门螺杆菌,新共识这么说 如何检测? 共识对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多种方法进行了科学评估。提出了合理选择检测方法的原则。在非侵入性(不进行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中,推荐尿素呼气试验(14C和13C)。 如何治疗? 新共识推荐含铋剂的四联方案作为我国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主流方案。 另外,对于老百姓普遍担心的问题,比如万一检查阳性怎么办?治愈后还会复发吗?应该怎样预防感染?新共识也给出了解答。 比如在提到预防感染方面,共识强调从源头出发,重视改善社会卫生条件,重视防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感染问题,建议无论医师还是患者在初次治疗时就应该按照指南规范选择药物和方案等等。 以《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成功发布为契机,接下来,全国各地将吹响向幽门螺杆菌总攻的号角。相信在全国消化医师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号召和参与下,万众一心,通过加大幽门螺杆菌健康知识宣教力度、普及幽门螺杆菌筛查、继续推行偏远地区大型义诊帮扶活动、积极开展大规模幽门螺杆菌调研等举措共筑抗击幽门螺杆菌新防线,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在《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指导下,战胜幽门螺杆菌不是梦。
汪博 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陈仓医院 消化内科1251人已读 - 乙肝丙肝等传染病接触后紧急处置策略
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被针扎或接触到疑似感染者血液,是一件非常恐慌的事。每位医务工作者在入行之初肯定都经过了防护培训,但是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疾病的事件屡见报端。 据统计,六成以上医务人员至少发生过一种以上与职业暴露有关的危险行为。世界各地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所患的疾病中,传染病占较大比例,主要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 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具体讨论工作中乙肝、丙肝、HIV职业暴露后的应付方式。 Part 1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 1 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 2 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 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要求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所在科室、院感科、医务科或护理部)。 4 检验科接到相应项目检验单后进行急查,迅速报告检验结果,并注意保存样本和资料。 Part 2 乙肝职业暴露 1 ---挤压与消毒 发现暴露后,不要惊慌,应该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0.5%碘伏消毒伤口,然后用防水敷料包扎。如果是黏膜暴露,就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 2 ---抽血检查 初步处理之后要抽血做乙肝的相关检查: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 个月和6 个月内复查。 3 ---特殊处理 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4小时效果降低,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两联用药(基本治疗):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疗程28天,三联用药(强化治疗):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印地那苇,疗程28天】 7随访和咨询 1、暴露后0、4、8、12周、6个月,进行抗-HIV监测(同时应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2、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3、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的早期症状等 8职业接触级别 职业接触级别愈高致病危险性愈大。艾滋病病毒接触级别分为3级,发病危险性依次增大。 a)一级接触:接触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接触类型为:可能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沾染了接触源,接触量小且接触时间较短。 b)二级接触:接触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接触类型为:接触源沾染了可能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接触量大且接触时间长;或者接触类型为:接触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c)三级接触:接触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接触类型为:接触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以往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很多医务人员普遍性防护原则意识偏低,防护知识欠缺,暴露后处理的知识和技能欠缺。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更多的是潜在的传染源,所以还是非常有必要掌握这类知识的。
汪博 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陈仓医院 消化内科2606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肝上问题 肝的问题和尿频总交流次数8已开处方已给处置建议
- 阴道内壁增厚2厘米厘米,阴道内壁增厚2厘米,灼热感致(尿失禁) 渐失自理能力…总交流次数36已给处置建议
- 未知 你好我是男性 ,需要咨询一下阴径问题总交流次数31已给处置建议
- 患者:男 21岁 撒尿有泡沫,担心是蛋白尿 最后交流时间 2020.03.26撒尿有泡沫,担心是蛋白尿 小便有泡沫总交流次数42已给处置建议
- 患者:男 21岁 尿道口凸起一块肉 最后交流时间 2020.03.11尿道口凸起一块肉 生殖器方面总交流次数18已给处置建议
关注度 陕西省 第127名
总访问量 162,600次
在线服务患者 265位
科普文章 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