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其实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些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临床表现)。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即血中胆红素增高,从而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当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1~2mg/d1)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1)时则为显性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眼睛和皮肤发黄了。以下是黄疸的常见原因和分类:1.胆红素生成过多,多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而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因为胆红素的代谢是在肝脏完成的,所以当肝脏出现病变时,也可能会出现黄疸,包括各种肝炎、肝细胞先天性缺陷及其它原因引起的肝损害都可出现黄疸。3.梗阻性黄疸:肝内或肝外胆管系统发生机械性梗阻,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导致梗阻性(阻塞性)黄疸。前两种黄疸一般是内科疾病,治疗以药物为主。而梗阻性黄疸多数需要外科手段才能治疗好,用药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我每年都要遇到不少被误诊为黄疸型肝炎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这些人不仅多遭受了更多的痛苦,而且经济上也蒙受了损失,甚至一些人丧失了治愈疾病的机会,因此得了黄疸要及时准确的就医。一旦发现皮肤、巩膜黄了,或者小便也明显深黄了,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就诊。不论先到内科还是外科就诊,下面几项检查是马上要做的: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肝功能检查、B超检查。肝功能检查可大概判断黄疸是否为梗阻性的,由于胆红素分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且伴有碱性磷酸酶等反应胆道梗阻的酶升高时要考虑有无胆道梗阻的可能,如果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则要考虑肝细胞受损的可能性大。但是黄疸如果很严重,则从肝功上往往不能判断是否为梗阻性黄疸,那就需要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大概了解肝脏有无明显的病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了解有无胆道梗阻,而且该检无痛苦,花费也不大。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主要是了解是否存在病毒性肝炎。如果一旦确定是病毒性肝炎,那最好到传染科就诊,如果没有传染科去消化内科也可以。如果怀疑是梗阻性黄疸,那就要立即到肝胆外科就诊,因为胆道梗阻是药物不能解决的,如果所就诊的医院没有肝胆外科那就要到普外科就诊。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梗阻性黄疸被延误诊断的事情发生的较多,因为很多人一发现黄疸就先考虑肝炎,甚至有些医生不进行检查就按肝炎治疗黄疸,这样是不科学的。所以我建议,黄疸病人最好到肝胆外科就诊,毕竟肝胆外科治疗的肝病种类要多一些。以上内容只是泛泛而谈,不知道是否通俗易懂。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给我,我们再多交流。
胃痛,顾名思义就是胃病引起的疼痛。多数人一旦出现上腹部的疼痛就会考虑是不是胃痛,而自己就买些所谓的“胃药”治疗,尤其是在各类媒体上充斥着各类治疗胃痛药物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普遍了。有些人更谨慎一些,还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结果很多人检查结果都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于是更放心大胆的吃胃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人,不论吃多少胃药还是会反复“胃痛”,这是为什么呢?我想除了生活习惯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略:是否误诊了,是否患的真的是胃病?其实上腹痛不一定就真的是胃痛,只是因为胃病的发病率似乎要高些,所以很多人把上腹痛都当成了胃痛。也许有人会问,胃镜检查不是证实有浅表性胃炎了吗,难道还不是胃痛吗?其实在我们看来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不是什么问题,正常人去做胃镜也会是这种结果。所以不要因为胃镜发现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了就而忽略了其它的问题。上腹部的脏器其实除了胃还有很多,比如肝脏、胆囊、十二指肠、胰腺都在上腹部,而内脏疾病引起的疼痛定位是不很准确的,内脏神经和体表皮肤的感觉神经是有差别的,不同脏器疾病引起的疼痛往往很难靠疼痛的位置来区分,尤其是在症状不典型的情况下。除了胃病,上腹部最常发生的疾病就是胆囊结石、胆囊炎。虽然典型的胆囊炎疼痛是在右上腹,但是很多慢性胆囊炎的病人往往表现和胃痛是很相似的。而且当胃病治疗,虽然不能根治,但也能缓解一下症状,所以病情被不断的延误。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经常胃痛,只有把胆囊结石、胆囊炎治好了,才不“胃痛”了。不怕您笑话,这些事情曾经发生在我的亲人身上,甚至我们肝胆外科的同事也曾经把自己的胆囊炎当胃病治疗过,只有在发现治疗效果不好的是否才考虑是否得了胆囊结石。这里我要对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关系进行一下解释:多数情况下两者是同事存在的,即胆囊结石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胆囊炎,而胆囊炎也多由胆囊结石引起,当然也有些没有胆囊结石的胆囊炎。以后我会专门写文章来介绍这种疾病。一旦确定腹痛是胆囊结石、胆囊炎引起的,那就要尽早手术治疗了,吃药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腹部其它脏器疾病引起的腹痛更容易被忽视,比如胰腺疾病。胰腺在腹部的位置较深,发生在哪里的病变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当“胃痛”久治不愈时,要考虑是否有没有被发现的疾病,一旦确诊要到医院的相应科室就医。
所谓“胆囊息肉”其实为一组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状态的胆囊疾病。虽然绝大多数胆囊息肉为良性,但早期胆囊癌中的乳头型和结节型与胆囊息肉的形态类似,腺瘤型胆囊息肉确有癌变的倾向,这两点是对胆囊息肉进行手术的主要原因。大多数胆囊息肉是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息肉属于良性病变。究竟什么样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应进行手术治疗,到目前为止尚无一致的标准,我们建议对“胆囊息肉”按以下原则处理:(1)无临床症状,且直径小于5mm,无需处理(2)无临床症状,但直径在5mm-10mm之间,则以超声波每6-12个月定期追踪,一旦发现有突然增大,则需及时手术治疗(3)对伴有胆道症状或结石者,无论息肉大小均应手术(4)直径大于10mm的息肉,无论有无结石均应手术(5)伴有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者,应手术治疗(6)伴有胆囊丧失功能或胆囊功能不良者均应手术(7)所有无蒂或基底宽度大于10m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均应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