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甲状腺癌的患者在新冠疫情期间无法来院进行手术,都会提出同样的几个问题。医生,过一段时间会不会耽误病情了?我们通过一些文献数据来分析一下。 文献报道,在非因甲状腺癌死亡的(其他疾病导致的死亡)尸体进行的尸检中发现,甲状腺微小癌(<1cm)概率约为0.5%-35.6%不等,(8.6%, LENNART BONDESON,瑞典,1981;35.6%,H. RUBEN HARACH,芬兰,1985)。而 2018年全球甲状腺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在8/10万左右,与尸检发现甲状腺癌相差数十甚至百倍。说明甲状腺的实际发病率远远高于临床发病率,但因为绝大多数甲状腺癌不致命,导致患者到死亡时也没有发现自己患有甲状腺肿瘤! 针对上述情况,日本Kuma甲状腺医院宫内教授进行了一项研究,从1993年到2011年间,陆续对1235例符合一定条件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进行10年的严密临床观察:每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 2年后每年复查一次超声。每次复查后如果甲状腺肿瘤较前增大超过3mm,或者发生颈部的淋巴结转移则转为手术干预。这部分患者必须满足如下条件:肿瘤最大直径<1cm,远离重要器官(气管、喉返神经等),无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表现,经过细针穿刺证实非高侵袭性的类型。 得到结论是: 1、10年肿瘤长大者8.0%; 2、淋巴结出现转移者3.8%; 3、没有远处转移病例(肺转移/骨转移等); 4、进展时再手术者预后与当时即刻手术效果一样; 5、年龄越大的低危微小癌患者更适合观察,虽然小于40岁患者肿瘤长大的概率高,但也不是观察禁忌,10年随访不足20%的患者会病情进展。 现在来说患者总是非常关心的几个问题 1、单纯用B超检查行不行? B超检查确实是甲状腺肿瘤患者最常用,也是最经济实惠的检查手段,有经验的B超医师对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判断准确率可以达到85%以上,但是终究有一部分患者不能得到确诊。 2、穿刺检查是否会导致肿瘤扩散转移呢? 上述研究所以患者都经过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癌,穿刺后并没有手术,观察10年均未发生局部或者远处转移,所以不要因为害怕扩散转移而拒绝穿刺检查。 2、不做手术会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耽误病情? 文献表明,微小癌出现显微镜下的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在20%-50%左右,而这些通常是在术中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发现,而术前超声并不能发现(淋巴结太小,2-5mm,B超很难甄别)。所以,很多患者可能已经发生了隐匿性的淋巴结转移,在术前检查时也不知道。而观察期间即便新发现了超声可见的淋巴结转移时再做手术,效果也一样,并不影响预后。 3、会不会肺转移,变成晚期? 甲状腺乳头状癌本身出现远处转移就不常见,微小癌更不容易远处转移。该研究中没做手术的1000多例甲状腺癌患者中,随访10年并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病例,所以不用担心远处转移的问题。 4、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否服药治疗呢? 甲状腺癌首选手术治疗,没有特效药!但很多人可能对甲状腺手术后服用优甲乐有所耳闻,这是因为甲状腺癌术后可以用TSH抑制治疗(服用优甲乐补充激素并降低甲状腺功能中的TSH)降低复发率。那么观察过程中是否能用TSH抑制治疗呢?该研究中有51例患者使用了TSH抑制治疗,最后多因素分析,并没有得到有意义的结果,可能是因为病例数太少,仍需要大宗病例的进一步研究。 需要强调的是,这项研究因为病例选择的问题,仅能代表约34%的患者,不能推演至全部病人。虽然多数微小癌为惰性(生长缓慢),但密切观察不等于不重视,因为临床上仍有部分甲状腺癌侵犯气管、食管、神经、大血管,甚至出现远处转移的案例。在选择观察的时候一定要让专科医生评价肿瘤的大小、位置、颈部淋巴结的情况等,另外还要考虑一下年龄因素,必须严格满足上述所有条件的情况下才能选择密切观察的策略。
癌症最常见的三种转移途径(也就是经常有人说的“扩散”渠道):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和种植转移。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是指肿瘤最大直径≤1.0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据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癌症报告,甲状腺癌新发病例中>50%为PTMC。 那么仅仅不到1.0cm的癌症病灶也会发生转移吗?答案是会的!!! 而颈部淋巴结转移是PTMC患者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影响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原发肿瘤病灶在甲状腺内的位置、是否有包膜外侵、肿瘤直径、患者年龄等因素。 文献报道部分PTMC患者诊断时即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还有相当一部分存在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而中央区淋巴结(也就是气管前、气管旁、喉前的淋巴结)是PTMC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转移概率文献报道在30%甚至到70%不等。 专家共识认为:建议应该结合术前及术中的危险评估,在有技术保障的情况下,切除原发病灶的同时进行预防性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要求手术医师熟练掌握喉返神经以及甲状旁腺的显露及保留技巧,这是减少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颈侧区淋巴结一般不建议做预防性清扫,什么叫颈侧区淋巴结呢?通俗一点讲就是颈部胸锁乳突肌深面大血管旁的淋巴结。 只有当手术前,B超、CT、细针穿刺(FNAB)或别的诊断工具证实已经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才必须做颈侧区的淋巴结清扫,否则无故扩大手术范围,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术后并发症,所以一定要慎重。 而如果术中冰冻活检发现中央区转移淋巴结有结外侵犯或转移数≥3枚,或者癌灶位于甲状腺上极并且有甲状腺被膜侵犯的患者,发生这两种情况,也可以直接做颈侧区的淋巴结清扫。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是指肿瘤最大直径≤1.0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据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癌症报告,甲状腺癌新发病例中>50%为PTMC。 前一期已经从医生角度讲过了PTMC全切还是半切的手术适应症,作为一个资深的甲状腺医生,必须了然于胸!然而,适应症是医生把控的事情,而患者并不完全清楚医生为什么会这样做,不清楚医生为什么会设计这样的手术方案! 所以,从患者角度出发,在手术前会非常关心这个问题甚至会给医生建议:“医生,我想做全切!医生,我想做半切!” 答:你必须做全切! 问:医生,为什么不能只切除我的肿瘤,保留我其他的正常腺体? 答:你只需要做半切! 问:医生,为什么只给我切一半?那另外一半又发生癌变了怎么办?我要全切! 好吧,怎么切不是随便谁说了算,手术是有适应症的,应该医生严格把控! 但要取得知情同意,那需要给患者讲的通俗易懂! 全切有什么好? 半切又有什么好? 其实,对于PTMC的患者,临床上多采用“一侧腺叶+峡叶”切除的手术方式(半切),不宜强调全甲状腺切除(全切),原因如下: ①大多数 PTMC 为早期病变,全切可能会对许多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②对于复发危险度属于低危的患者,保留另外一侧正常的甲状腺腺叶,也就保留了一些正常的甲状腺功能(虽然能用优甲乐替代激素治疗,但毕竟“原装”的还是最好嘛); ③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④降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低钙血症导致的四肢麻木、甚至抽搐的发生率。 所以,建议根据临床分期、危险评估及各种术式的利弊,同时一定程度上结合部分患者的意愿,细化外科处理原则,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只需要半切那就不要全切了! 而甲状腺全切术有哪些优点呢? ①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原发灶切除的彻底性; ②有利于术后放射性碘(131I)治疗; ③有利于术后检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④可以切除隐匿病灶。 但是这种术式对医生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一定要找专业的头颈外科医生来做! 所以,这就解答了患者的困惑,甲状腺癌虽然预后良好,但是全切还是半切也不是随意决定的,手术适应症一定要严格把控,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大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