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娟
主任医师
科主任
普通内科刘淼冰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科主任
肾病内科孙倩美
主任医师
3.4
普通内科容凯
主任医师 教授
3.4
普通内科常晶
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内科原向芝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普通内科梁艳虹
副主任医师
3.4
普通内科王春玲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普通内科陈娟
主任医师
3.3
普通内科陈清
副主任医师
3.3
方向阳
副主任医师
3.3
普通内科殷宝玲
主任医师
3.3
普通内科白熙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张辉
副主任医师
3.2
普通内科薛磊
副主任医师
3.3
神经内科马惠清
副主任医师
3.2
内分泌科侯原平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吴金玲
副主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牛红育
副主任医师
3.2
普通内科叶静
副主任医师
3.3
庞韵
主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胡丹丽
医师
3.2
肾病内科孙萍萍
医师
3.2
普通内科郭梦甜
医师
3.2
2020年12月,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一篇关于中国痴呆症的调查报告,这篇报告采用严格科学的抽样方法在全国12个省、市中96个监测点对4.6万名≥60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详细调查,等于是一次对中国老年痴呆症的“人口普查”,摸清了家底。 老年痴呆症是一个不断恶化的疾病,从轻微症状逐渐恶化到中重度症状,越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越好,对于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及其家庭的命运极其重要,因此中老年人、家有老年人的年轻人,都需要了解老年痴呆症的一些事实,从而及时察觉、早诊早治。 本文借着这篇报告,介绍中国老年痴呆症的一些令人震惊的事实,希望引起大家对老年痴呆症的重视。 60岁以上老年人,得老年痴呆症的几率是多少?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痴呆症总体患病率为6%,每17个老人就有一人。轻度认知障碍(MCI)患病率更高,估计为15.5%,每6.5人就有一人。 不要以为6%的概率不算高,老年痴呆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报告指出: 和60-69岁相比,70-79岁患病几率增加到2.7倍; 80-89岁增加到3.9倍; 到了90岁及以上,发病率增加到6.6倍。 所以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是相当高的。 哪些人容易患老年痴呆症? 女性,患病几率是男性的1.43倍; 父母有痴呆症,比父母没有痴呆症的几率:7.2倍; 居住在农村相比城市,1.16倍; 独自生活,相比和家人一起生活:2.66倍; 吸烟相比不吸烟:1.85倍; 患脑血管病:5.44倍; 患心脏病:1.98倍; 换糖尿病:2.14倍; 高血压:1.86; 高血脂:1.87倍。 以上这些增加老年痴呆症患病率的因素,除了性别、父母患痴呆症之外,其他都是可以或多或少去改变的。 对于子女来说,把在农村独居的老人接到城里一起生活,或者不干涉老年人找伴侣,积极治疗老年人的慢性病、督促老人戒烟,都可以很好地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中国老年痴呆症大部分未治疗!大部分照顾者不知道什么是痴呆症! 但是,尽管近年来媒体大量宣传,但仍有很多人认为,人老了有些糊涂正常,人老了健忘不是病,还有的认为得了老年痴呆症,说出去有些“丢人”,因而不能积极治疗。 该报告指出: 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71.4%从来没有看过医生,65.1%的调查对象认为“老年人往往健忘,但这不是一种疾病”;15.2%调查对象认为羞耻。 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78.9%未接受药物治疗,仅有14.4%服用了抗痴呆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促智药,另外的6.8%采用中药治疗。 75.31%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护理人员不知道什么是痴呆症,也不知道如何治疗和康复。 老年痴呆症,如何早发现? 记忆力下降是老年痴呆症常见的首先出现的症状,例如: 1、常忘了东西放在哪里。 2、时常在找东西。 3、忘记跟别人之间的约会。 4、忘记别人跟他讲过的事情。 5、比较不能记住最近发生的事情。 6、弄不清楚现在是几年几月几日。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朋友觉得年纪大了也会记忆力下降,如何区别呢? 正常老化:可能突然忘记某事,但事后会想起来。若做记忆测试,可能会无法完全记住测试中的物品。 老年痴呆:对于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完全忘记。无法记住记忆测试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记自己做过测试。 老年痴呆症其他早期表现还有:情绪起伏大、个性改变、言语表达能力明显下降,以及迷路、睡眠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 老年痴呆症,如何治疗? 老年痴呆症包括多种情况,其中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常用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卡巴拉汀(利斯的明)、多奈哌齐,和美金刚等。除了药物,还需要认知干预、生活能力训练、理疗、运动疗法等全面治疗。 其中,绿叶制药的利斯的明透皮贴剂(金斯明)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上市,不仅在改善认知功能、总体印象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疗效确切,而且具有独特的贴皮给药剂型,通过穿透皮肤被人体吸收,提供平稳持续的药物释放,避免了过往口服药品带来的肠胃不适和部分患者吞咽困难的问题。 金斯明更方便记忆力不佳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使用,可视觉证实药物存在,避免服药后忘记服药、重复服药。金斯明不经过肝脏代谢,对合并用药的老年人使用也更安全,治疗依从性更好。按时足量用药,对改善症状和延缓病情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Jia L, Du Y, Chu L,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dults aged 60 years or older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0;5(12):e661-e671. 2.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及认知功能全面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9)[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01):1-2-3-4-5-6-7-8. 3. 贾建平,魏翠柏.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3):971-977. 4. 台湾失智症协会官网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一般来说,偏胖的人(萍果样体型、总体脂增多或腹内体脂相对或者绝对增多),血脂偏高,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的人,低体重出生儿及中老年等等,都比较容易患上糖尿病。早餐进食甜食后容易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感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如果你的父母有糖尿病,就有遗传易感性。这类的病人要控制体重、锻炼,限制热卡,要了解各种食物的热卡和升糖指数。糖尿病就是血糖代谢的障碍,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相对不足指有时胰岛素的量并不少,只是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了,或者出现了胰岛素分泌高峰的后延,血糖与胰岛素不匹配;早期患者分泌的胰岛素量要比正常人要多,机体出现了要降相同血糖时所需胰岛素的量大了,说明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了,出现了胰岛素抵抗,出现血糖代谢的紊乱。基于这点,好的降糖药就是改变胰岛的分泌节律,降低胰岛素抵抗,延缓血糖吸收。目前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磺脲类药物、非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主要改善B细胞分泌功能缺陷,分:第一代: 甲苯磺丁脲(D860) 氯磺丙脲;第二代:格列本脲(优降糖)(已不用)格列吡嗪(迪沙 美吡达 瑞易宁)、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波脲(克糖利);第三代:格列美脲(亚莫利)还有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瑞格列奈(孚莱迪、诺和龙)、那格列奈(唐 力、唐 瑞、丹平、齐复、万苏欣)等;这类药需要有良好的胰腺β细胞功能,会增加体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多数药物需要多次服用,有些对心脏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不具有明确的胰腺β细胞保护作用。多需饭前服用。使用磺脲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中度心肌梗死时减弱心电图的ST段抬高,这一作用可能使这些患者的ST段抬高诊断延迟,从而延误治疗。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格华止,这类药主要是减少肝糖输出、抑制糖原异生、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纠正受体及受体后缺陷、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浆胰岛素浓度、减少高胰岛素血症;还具有抑制钠吸收、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从而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减轻心血管系统负荷;抑制Ⅰ型纤维蛋白酶原活化物抑制物的活性,减少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抗微血管血栓形成、抗微血管糖化;有独立于降糖之外的降血脂作用;因次,这类药在口服降糖药中的地位日渐升高。但注意是对于已有肾功能不全 : 血清肌酐水平高于 15mg/L (男) 或 14mg/L (女)、急、慢性代谢性酸中毒 (包括酮症酸中毒)、慢性心功能不全、对盐酸二甲双胍过敏、行肠外碘化造影剂的放射学检查;以及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避免饮酒,监测肾功能 (肌酐清除率),不推荐在孕妇使用。长期服用的人可能会有B12的缺乏。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平(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抑制葡萄糖淀粉酶、双糖酶,减少多糖分解为单糖吸收,因此对口服单糖造成的血糖升高无效。且需嚼碎与淀粉类混匀起效好。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曲格列酮 Troglitazone (有肝毒性,1999年淘汰)、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 、匹格列酮 Pioglitazone 、塞格列酮 Ciglitazone、英格列酮 Englitazone这类药物可以特异性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PPARγ核受体的激活可调控很多胰岛素反应性基因的转录,从而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可以导致头痛、乏力、腹泻,与磺脲类及胰岛素合用,可出现低血糖部分患者的体重增加。可加重水肿、可引起贫血和红细胞减少。有的导致心血管意外,也有的有膀胱癌的风险。DPP-4酶抑制剂,减少GLP1的代谢起作用,降糖是血糖依赖性的,如捷诺维、佳维乐、安立泽等药物,有胰岛修复作用,比较新型的降糖药。还有胰岛素类似物等,但多是自费。对白种人治疗的目标——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主,对于日裔/华裔治疗需要针对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对于胰岛素分泌峰值后延的人,可以给予胰岛素促泌剂,在餐前服用,让胰岛素与血糖峰值同步化,饭前吃药这就意味着不想吃饭不吃药,否则容易出现低血糖。对于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需要服胰岛素増敏剂,还有减少食物糖的吸收利用药和减少肝脏向血液中输送糖原的药以及加强糖的组织利用的药几个方面的药。胰岛素:随着病程的进展,胰岛功能的损害加重,或机体出现并发症或有应激的事件发生,如:感染、外伤等造成血糖过高,由于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或代谢的记忆效验也需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这样口服药才容易见效,因此这类患者需要胰岛素替代疗法。胰岛素有多种,有长效、中效、短小、预混和肠促胰岛素等之多。胰岛素容易产生低血糖,特别是短效的胰岛素,要遵循“饭前打,不吃不打,多吃多打,少吃少打”的原则。如果不是体重的原因或不方便,尽早用胰岛素是有好处的。胰岛素是否依赖与是否用过胰岛素无关,是机体的需要而定的,很多人怕用了胰岛素后造成胰岛素依赖这是错误的观点。我们不建议同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医生开药时要询问患者,患者也有必要告知医生自己所用药物,临床常见患者同时服用几种磺脲类药物的现象。注意评估患者胰岛功能对选药很重要。血糖与食物、活动量、情绪、肝功能、药物都相关,要稳定血糖就要协调好这几方面的情况。所以首先定需要,把一天的活动量定好,就像汽车加油一样,确定好要走的里程决定加多少油,里程是活动量,油就是代表要进多少热卡的食物。只要总热卡确定了,食物内容可以调换。外出还要带零食或糖,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如感觉心发虚、四肢软、出冷汗、四肢冰凉、头晕、手颤、饥饿就可能是低血糖。有些吃着倍它乐克这类的药人可能低血糖的表现不典型,会诱发低血糖高血压,甚至昏迷,这要引起注意。糖尿病不同时期不同状况下,不同年龄用药有所不同,要自己管理好自己外,定期上医院查糖化血红蛋白(三个月查一次),血糖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有条件经常分时段化验对血糖调控有好处。糖尿病对微小血管和大血管都有损害,注意肾脏的保护,一般建议这类患者如果有高血压,都应首选ACEI或ARB类的降压药。糖尿病患者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咨询内分泌科医生是必要的,不要让血糖波动太大。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老年患者,合并严重疾患或生存期限不多的人,血糖不宜过低,过低会加速死亡,降低生存质量。
假如你生病了,是否需要看医生?应该去哪里看病呢?大医院设备较多,医生见识多、经验多,但大医院病人多,挂号难,排队长,住院也难,门诊患者多,医生要看的患者多,花在每个患者身上的时间也就少,有时很难让每个患者满意,患者花的额外时间多,不如上社区。误区一:看病都上大医院并不是所有疾病都要上大医院,如果是急性发病,如“感冒”,或偶尔发生的“拉肚子”,我们可以到社区服务站就医,或自己买些简单的药就可以解决问题,像取药,简单的化验复查随访,健康咨询,健康保健都可以到就近的社区医疗服务站。对于诊断不明,病情危重的疾病要到就近的综合性大医院的门诊急诊就医。有时需要住院治疗。如果诊断明确或病情较复杂,不是危急症患者或者病情相对稳定,你就可以选择相对对口的医院,如在北京,神经外科就可以选北京的天坛医院,烧伤选积水坛,心脏外科选阜外,眼睛五官选同仁等。全国各地有许多医院,可以依据当地医院的特色而选择。异地求医,现在网上都可以查到当地医院的具体情况,有何专业、专长,可以电话预约。误区二:过分相信广告报纸上说的就是正确的吗?报纸是"纸",不要当文件看,不要过分相信广告.例如有许多宣传特设治疗的综合医院,真正有特色医院病床较紧张,住院成问题.有时医院选对了,不一定就能住在特色科室。但住院后可以会诊确定治疗方案也可以达到效果。现在有些老的医院虽然名气上去了,但其基础设施可能没有某些小医院好,这是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我们是看病,不是住旅馆,能治病是首要前提。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但要去正规医院,不要道听途说,相信游医,看好一个医院的特色和综合实力非常重要。象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政府机构的医院,军队医院都是较可靠的医院,要警惕有人打着大医院的幌子行医行为,如科室转包出租的,去这些医院就医要慎重。误区三、有医学生的医院不愿让学生看病有的教学医院,患者担心是实习医生看病,其实有资质带学生的医院,你应该放心,学生是没有资格给你看病的,每个学生后面都有一个能力较强的老师,学生看的较细,都要经过老师把关,可能给你的就医时间要长,有更多的机会讲解你的病情。如果不是急诊,让学生先看,老师再看不失是个好的方法,老师怕学生出错,会更加仔细认真冷静。误区四、女患者看病不愿意找男医生这里是指患者看妇科、乳腺等疾病不愿意让男医生看病。其实,医生在医院时间长了,已没有男女性别的概念,而是当作研究的工作在做,没有你想象的尴尬。你大可不必紧张,相反,态度会更好些,妇科患者反映最多的是妇科医生态度生硬。有些手术,由于生理的差异,男医生体力会更好些。有些患者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人知道,其实医生关心的是疾病的诊治,对你的其他事不会关心,也没有精力关心,即使知道你的事,也只是论事不论人,现在医院也强调保护患者的隐私,有许多措施。检查患者要有爱伤观念,不管你是做什么的,都会给你提供最大的保护措施。有些事关系到疾病的诊断,告诉医生没有什么可以顾及的。误区五、大夫越老越好其实医学发展更新很快,人的精力体力都有限,并不是越老越好,不然医生就不需退休了。对疑难病的诊断,老大夫见多识广,可以在有一定检查资料后去看老大夫有帮助。对于治疗,特别是带有手术性质的治疗找中年的大夫较好,有些新的方法他们接受能力快,体力也好,也有较多的经验。
总访问量 951,346次
在线服务患者 591位
科普文章 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