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荣
主任医师 教授
心内一科主任
中医心内科侯平
主任医师 教授
心血管儿科主任
中医心内科罗智博
副主任医师
副院长
中医呼吸科吕晓东
主任医师 教授
3.7
中医心内科刘彤
主任医师 教授
3.6
中医心内科张艳
主任医师 教授
3.6
中医心内科姜钧文
主任医师
3.6
中医心内科李文杰
主任医师 教授
3.6
中医心内科周鑫
副主任医师
3.6
中医心内科于乐
副主任医师
3.6
齐静
副主任医师
3.6
中医心内科徐刚
副主任医师
3.6
中医心内科邹燕
副主任医师
3.6
中医心内科田苗
副主任医师
3.6
中医心内科肖蕾
副主任医师
3.6
中医心内科李超
副主任医师
3.6
中医心内科宫丽鸿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心内科沈智策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心内科昌艳艳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心内科于睿
主任医师 教授
3.5
赵立群
主任医师
3.5
中医心内科杨积武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心内科张静生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心内科王凤云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心内科奚永英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心内科邓庆荣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心内科高淑娟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心内科刘一文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心内科钱新红
主任医师 教授
3.4
中医心内科张明雪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姜丹
主任医师
3.3
中医心内科杜丹
副主任医师
3.3
中医心内科汤连玲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中医心内科王健
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李蒙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2
中医心内科赵钢
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杨莺
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杜毅
主任医师
3.2
中西医结合科刘壮
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于磊
副主任医师
3.2
张东伟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卢正华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史海蛟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吴继雷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王金梁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李思琦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刘悦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陈韦
主治医师
3.1
中医心内科李大鹏
主治医师
3.1
中医心内科姜会来
主治医师
3.1
张艳 礼海秋季是让人感到舒适的季节。正是随着秋季的来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进入了高发季节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显示: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占全年发病总人数的69.5%,所以秋季预防此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秋季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阳气逐渐衰退,生理功能趋于平静,天气干燥,气候渐凉且气温波动较大,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多事之秋。正因为秋季气候干燥,经过一夜的睡眠,吸进的多是干燥的空气,呼出的却是湿润的二氧化碳,所以要消耗掉人体内的大量水分。特别是老年人的血粘度较高,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缓慢,加上血管壁较硬、较脆,缺少弹性,一旦血液流动受阻,易发心脑血管疾病。秋季天气是逐渐转凉的过程,特别是秋雨后,气温突然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突如其来的寒凉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等。中医历来重视秋季养生,其养生的整体观念为“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与万物共生共荣。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故此,我们应适当进行调养,使体内阴液旺盛,从而达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健康长寿的目的。一、 秋季养生,重在养心有人做过调查,心脑血管疾病50%来源于心理因素。情绪的波动是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元凶。秋风扫落叶,万物倍凋零,为一年的转折,常使人触景生情,尤其是老年人多感慨万千,有其垂暮之感。 “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可见,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因此,中老年人应调摄精神,白天宜适当运动,随意自然,万事经于心而不留于心,人不斗自然而随于自然,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适应秋天平容之气,以走出凄凉低落的窘境。如天气好的时候,外出走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排解秋愁;玩玩花草,陶冶情操,但一切都要适度,不要过于疲惫。再者,秋季早晚温差大,气温变化明显。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由凉转冷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而“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引发旧病,被称为“多事之秋”。特别是在北方有时是“忽如一夜秋雨来,秋衣冬帽找出来”别说是中老年人,就是青壮年也少不了头痛脑热。天气突变,引起血管的收缩最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止秋凉感冒而引发其他疾病。特别是老人,如果您体质比较好可以用凉水洗脸、擦鼻,增加对寒凉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免疫力。如果您体质一般那就建议老人采用平补食疗的方法吧。二、秋季进补 平补滋阴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必须保养体内阴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秋季气候干燥,空气温度低,汗液蒸发快,应多补充些水分,平时可多吃些性平的水果如苹果,并且多吃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滋阴润肺。但秋天不应贪食瓜果,以防坏肚而损伤脾胃。也应少吃葱、姜、蒜、韭菜及辣椒等温燥热食物,否则夏热未清,又生秋燥,易患温病之症。适当吃些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和豆类等,使人的大脑产生一种特殊物质,可消除抑郁情绪。在秋季要注意补水,水属阴,性平为阴气之源。尤其是在清晨醒来,喝一杯水,弥补一夜间体内流失的水分,稀释血液,减少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故秋季人易倦怠、乏力,出现纳呆和口舌生疮、鼻腔、皮肤干燥、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秋燥”现象。在民间素有“秋补”习俗。可适当选服些滋阴润肺的补品或药粥。对中老年脾胃虚弱之人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如沙参、百合、银耳加粳米(大米也可)、冰糖适量煮粥即可,早晚服食,以防秋燥伤人。《医学入门》中云:“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燕窝粥养肺止嗽,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等。老年人在秋季进补要注意平补,少用滋腻之品。如龟板、鹿角胶等过于滋腻,阻碍气血运行,阻阳升发,滋腻脾胃,且食补优于药补。我们下面推荐几种适合中老年人秋补的食疗做法。1.生地粥[配料] 生地25克,大米75克,白冰糖少许;[做法] 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加入适量冰糖,煮成白粥,再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即可;[功效] 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2.山药百合大枣粥[配料] 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适量;[做法] 将山药、百合、大枣、薏仁、大米洗净煮粥,每日2次服用;[功效] 山药具备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仁健脾和胃,诸物合用具有滋阴养胃的作用。3.菊花粥:[配料]菊花60克、大米100克。[做法]先将菊花煎汤,煮15分钟后,加入大米煮成粥。[功效]可散热清火明目,对秋季感冒、心烦咽燥、目赤肿痛等有较好疗效。4.梨子粥:[配料]青梨2只,粳米100克;[做法]梨选用既脆又有水分的,把梨洗净后带核切碎加粳米,和水煮粥;[功效]因梨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可作为秋令常食的保健食品。5.猪肝菠菜粥[配料]猪肝50克、菠菜100克;[做法]先熬大米粥,煮到一半的时候不时搅动一下。猪肝洗净,切片。放少许料酒、淀粉抓一下,料酒可去点腥味,粥熟后就把猪肝放进去接着煮。菠菜洗净,切半厘米长的碎粒,等猪肝放进去后,把菠菜碎放开水里迅速焯一下,然后捞起来放入粥里。这样做的目的是去除菠菜中草酸。猪肝和菠菜都很容易熟,所以放进去煮几分钟后,适量少加点盐提味。[功效]猪肝有补肝、补铁、养血、明目功效,对因肝阴不足所致贫血、夜盲症的人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补铁、补血,食用适量切勿贪多。6.百玉苹果汤[配料]百合、玉竹各30克,陈皮6克,大枣10枚,苹果3个。[做法]将前4味洗净,苹果去皮核切片,共煮汤,加冰糖适量,饮汤食百合、苹果、大枣等。[功效]此汤具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等功效,适合秋燥所致的干咳少痰、声音嘶哑等症。这里提醒大家的是百合在市场比较多见,但质量参差不齐,要选用新鲜百合,挑选个大、瓣匀、肉质厚、色白(质量其次者呈微微泛黄)。如果色黄,或用嘴尝有苦、涩味就不要选择了,防止是不新鲜或化学漂白过的百合,以次充好。食疗与进补的注意:当今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无病乱补,如用人参、龟板、鹿角胶、深海鱼油等,价格昂贵,长期服用会引起发胖、胆固醇增高、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中医的补益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的病人不宜大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有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伤害身体。阳虚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如用党参、人参等。阴虚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数;如西洋参、知母等。气虚者多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息弱,声低懒言,或面白少华,头晕,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嫩,脉虚弱;如用黄芪等。血虚者多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等;如用当归、阿胶等。若不辨寒热虚实妄投药膳,就如给病症“火上加油”。补药易对不宜多,补药都或多或少会有滋腻脾胃,引起腹胀,影响食欲。无论食补、药补都要点到为止!三、秋季运动 动身练心秋季运动因人而异,量力而行。锻炼的目的在于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因此,在运动种类上就应结合个体情况有所选择,否则就会有害无益。中老年人应考虑其年龄因素,避免进行紧张、激烈、用力过大或讲究速度的运动。特别是突然前倾、后仰或弯腰等动作都应少做。适宜的运动项目是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这类活动可放松神经、肌肉,对防治各种慢性病,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均有良好作用。并且还要重视运动卫生,如饭前饭后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后半小时至40分钟再吃饭,饭后要休息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再参加运动;运动期间不宜大量喝水;运动后不应立即洗冷水浴或游泳等。给中老年人的运动处方:1.运动强度:保证达到运动效果又不致引起危险的重要指标。运动强度可分为三级(低强度、中等强度及较大强度)。它是以机体运动时耗氧量的多少来衡量。耗氧量愈大,运动强度就愈大。但由于测定耗氧量较难,所以在实际运动中常以心率作为衡量运动强度最实际的指标。这是因为运动时心率与耗氧量成正比,测定心率又简便易行。只需数自己的脉搏15秒钟,再乘以4得出每分钟的心率。但这种方法只适合无心律失常的患者!低、中等强度运动时最高的心率分别为100次/分和100~120次/分。一般来说,中老年人从事中低等强度的运动既可达到锻炼目的。 2.运动次数:每周运动3~5次即可达到煅炼目的。 3.运动时间:每次约30~40分钟。包括准备运动5~10 分钟;正式运动15~20 分钟,这个期间可达到最高心率的90 %即可;整理运动5~10分钟。一般来说,运动后收缩压轻度增高(但不超过20 mmHg)、心率增快(但增加不超过20次/分或活动中最高心率不超过120次/分)属于正常。但如果在活动中出现气短、心绞痛、心律失常、恶心、面色苍白及活动后出现长时间疲倦、失眠等不适时,提示这次运动过量,应该在下次运动时减量或暂停运动。4.运动方法:(1)散步或旅行:即使高血压患者做较长时间的步行后,舒张压可明显下降,症状也可随之改善。散步可在早晨、黄昏或临睡前进行,时间一般为15分钟至1小时,每天多次,速度可按每人身体状况而定。到户外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是简单易行的运动方法。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旅行可每周或隔周1次,包括步行、爬小山等活动。可能形式不同,只要能达到其目的就是好方法。步行运动处方:一般慢步为1~2km/h(千米每小时),散步为3km/h,慢步为5km/h,疾步为6km/h,慢跑为8km/h。每分钟步行100步以上者可使心率达100~110次/分。一般在午后或傍晚进行,每次15~30分钟,中间休息1~2次,每次3~5分钟,以后可逐渐增加步行速度和持续时间,直至3~5km/h,步行30分钟休息5分钟,每日2次,持之以恒。步行时应选择平坦路,步幅均匀,步态稳定,呼吸自然。也可用下面方法步行(选择其一):①步行400~800米,3~4分钟走完200米,休息3分钟再走;②步行两段1000米平路,用18分钟走1000米,休息3~5分钟,再走1000米;③2000米的平路,其中有5~10度坡度的路100米。用25分钟走1000米,休息8~10分钟,再走1000米。慢跑运动处方:慢跑适于体质较好的中老年人或青年人,如果在想要进行慢跑运动的高血压病人最好先经过一个时期快步行走的锻炼,以10~12分钟行走1公里的速度急行1~2公里,如无不适反应,再转入慢跑锻炼。慢跑时的最高心率每分钟可达120~136次,长期坚持锻炼,可使血压平稳或下降,脉搏平稳,消化功能增强。跑步时间可由少逐渐增多,以15~30分钟为宜。跑步时间可由少逐渐增多,速度要慢,不要快跑。注意的是患有冠心病则不宜长跑,以免发生意外。(2)太极拳:太极拳动作舒松自然,动中有静,简化太极拳运动量较小,心率只能达到90~105次/min。根据观察,高血压病人打完一套简化太极拳后,收缩压大约会下降10~15mmHg。特别是对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打太极拳更是好处多,太极拳动作柔和,全身肌肉放松能使血管放松,促进血压下降。打太极拳时用意念引导动作,思想集中,心境宁静,有助于消除精神紧张因素对人体的刺激,有利血压下降。太极拳包含着平衡性与协调性的动作,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动作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太极拳种类繁多,有繁有简,可根据每人状况自己选择。如果一些活动不方便的老年人可以节选部分太极拳动作,如云手等动作,也可达到同样目的。四、秋季保健 动手护心如果您是中青年人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去运动,如果您还想有其它的保健心脑的方法就来试试手保健吧!这套手保健操主要是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手部动作训练调动经气,达到内脏按摩等功效,有些动作还能有效锻炼人体的协调、反映能力。该保健操适合各类人群日常保健,尤其适合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患者保健强身。这套手保健操简便易学,共分五节,完整做完一次仅需五分钟,不受场地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手操锻炼。具体为:第一节:双手手掌相对合起,开始快速搓动。每次搓动,可让手指指尖从另一只手的手掌下端一直挫到中指第二关节处,然后回头。每一个来回计一次,共搓36次。第二节:双手五指尽量分开,指尖逐个相对,指尖相合手掌分开,然后用力开始撑顶。一共做36次。第三节:左手摊平手掌,右手握拳,将左手中指对准右手拳头上的后溪穴,中指与穴位之间保持5-10厘米的距离。然后改换为左手握拳,右手摊掌。关键在于交换速度要快,交换做36次。第四节: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右手合谷穴(虎口附近),用力按捏,然后换手,共做36次。第五节:将五指尽量分开伸直,然后慢慢将大拇指弯下,尽量伸向小拇指。过程中要注意,其余四指不能弯曲,一共做36次。五节手保健操全部做完后,甩甩双手,活动一下手腕,让手部放松即可。下面我再给中老年人推荐一套强心健脑操。经常练习可以保护心脑功能,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⑴按压:用手指按压肩井穴(在颈后凸起的高骨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以酸胀感向手臂部及后背部放射时为度,每次做5~10次,每天2次。⑵推擦:用双手的拇指分推每个肋缝,方向是由中间向两侧推。做10~15次。⑶叩打:用手掌轻叩胸部心前区20~30次。⑷揉捏:用手掌大鱼际(在拇指根部,手掌的肌肉丰厚处)揉按胸大肌部位20~30次。⑸点推:以手大拇指点推心俞(心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和膈俞(在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方向由上而下,反复做30次。⑹搓揉:每天早起和睡前,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来回搓揉另一只手的中指和小指。将两手掌互搓发热之后,用手掌心来回摩擦两脚足心,使之发热。五、秋季心脑 日常点滴秋天天气干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疼痛;脱下毛衣,拉门把手、开水龙头触摸金属时,也会发出“啪、啪”的响声,并伴有刺痛感;早上梳头时,头发会越理越乱……这些都是人体体内静电对外“放电”的结果。这是由于空气干燥,皮肤与衣服、衣服与衣服之间长期摩擦,便会产生静电,特别是皮、毛质地的衣物,产生静电会更多。而家用电器、电脑等电器产生的静电荷也会被人体吸收并积存起来。此外,由于老年人的皮肤相对干燥,加上循环系统和抗干扰能力减弱等因素,更容易受静电的危害,引发心血管疾病。如果要防止静电,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少穿皮、毛和化纤质地的衣物,特别是中老年人,应尽量穿纯棉制品;脱衣服后,用手轻轻摸一下墙壁,摸门把手或水龙头之前也要用手摸一下墙,将体内静电“放”出去。秋天,天凉了。也要保持居室经常通风,当室内外温差在10度左右时,15分钟左右即可将室内空气交换一遍。这样可以减少病菌,防止感冒,减少其它疾病的发生。还要注意不在居室内吸烟,厨房最好安装换气扇,庭院、室内可养些花草,以调节空气湿度。再有心脑血管病患者,在注意日常保健的同时也要按时服药。有些中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如高血压,平时血压很高,经过锻炼症状或血压有所好转就停药,这是很危险的。秋季温差大,气温变化明显,通过血管收缩等,血压也会随气温而产生变化。降压药的突然减停,会对这特殊的季节产生不利的影响。再者说,老年人如血压较高,降压药是要终身服药的。中医的办法虽很有效,但也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西医一辈子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医在几年能解决已经实属不易了。
每年11月份左右和元旦前后,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原因在于突然下降的气温会造成血管收缩、血黏度增高,北方干燥的气候也容易使血黏度增高。同时,有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与炎症的发生有很大关系,而近段时间气候突变造成感冒(细菌感染引起)人群增多,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如何预防呢?防寒保暖依然是首先要注意的;其次,要注意保持生活节律的稳定,有锻炼习惯的人,时间应以上午10点以后或下午为宜,原因在于早上人们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一天中发病的高峰期。过早起床锻炼,冷空气刺激血管收缩,进一步加强了发病的可能。 医学证明,心梗3小时内通过手术或药物将梗塞去除,缺血区的心肌基本不会发生坏死现象,预后是比较良好的。但一旦超过3~4小时就会造成心肌坏死,即使通过药物或手术也难以逆转。因此一旦出现胸疼、胸闷的症状时要及时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如果5~10分钟后还不能缓解,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此外,心脑血管患者应当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于兴奋或因生闷气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诱发疾病。在供暖的房间内,出门前应先在门口打开门适应适应,避免直接出门时,冷空气刺激血管,造成心血管意外。 由于冬天气候寒冷易发生中风,所以更要认真量好血压,注意血压变化。年长者最好能每天量血压,充分掌握血压状况,以避免血压升高,做到“平稳降压,备战24小时”。定期复诊,随时关注病情的变化,以便发现症状后,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头晕、头痛、无力、胸闷、心悸等高血压初期症状,就要立刻采取措施。心血管病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切不可随意停药,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是预防疾病发作的关键。 除了积极预防和药物治疗,老年人还要注意冬季养生,做到以下“三要”。 一要饮食调养。冬季饮食养生以调节酸碱平衡的食物及含热量高的食物为主,如黑木耳、银耳、蘑菇等,控制好体内血液的酸碱度。服用清淡饮食,如大蒜、西红柿、木耳、水果、鲜奶、豆腐等,这些东西都有降血脂作用。 二要锻炼强身。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人体微微出汗,使体内的毒素物质排出体外,有益健康。加强锻炼,增加对寒冷的适应性,避免受凉。 三要精神调养。要重视精神上的安静外,还要学会及时调节不良情绪。老年人冬季易出现情志不畅,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的时间,阳光可增加人体生理激素,帮助控制情绪。 特别提醒: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老人还要做到饮食有规律;知冷知热,保持身体的恒温;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避免疾病缠身,达到延年长寿。
总访问量 5,014,613次
在线服务患者 4,003位
科普文章 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