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特别是游戏)的根本原因解析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的:“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网络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和冲击。青少年作为网民中最活跃的主力军,仍然处在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期,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资源的影响,从而容易出现网瘾问题。这类问题的滋生已经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国外,网瘾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心理学范畴发展到精神病医学领域,从理论研究深入到实证研究。最新版的ICD-11中,将网瘾问题加入新行为障碍,命名为“游戏紊乱(Gamingdisorder)”,这项行为障碍的说明是“持续并反复的游戏行动”,也就是说患者无法克制玩游戏的冲动。其具体的症状表现为:把游戏放在第一位;就算发生问题也会继续玩游戏;在个人、家庭、社会、学习、工作等方面发生重大问题。诊断所需要的“行为持续时间”至少为12个月。不过,由于年少期病情发展较快,如果有以上所有症状,就算持续时间较少也会被定性为网瘾。青少年网瘾现象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往成瘾、网络色情成瘾、信息收集成瘾、网络购物成瘾、手机上网成瘾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超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一半;近年来,青少年网瘾人数仍在攀升。青少年网瘾现象主要为两大类:电脑网瘾和手机网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便携式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上网方式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网民的追捧。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其中,青少年手机网民达1.7亿人,占整体手机网民的56.1%,是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最主要的群体。因此,一种新型的青少年网瘾表现形式———手机网瘾越来越凸显。一、网络特性对网络成瘾形成的影响第一,网络空间的超时空性。网络通过丰富的数字化语言、海量的信息资源,突破固有的时空界限为人们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形式多样的交往空间和机会。在网络“地球村”,无论你身处哪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你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虚拟参与各种网络活动。第二,网络身份的隐匿性。在网络世界里,无论你是否拥有金钱、权力、地位、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任何网民都可以不理会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地位高低、贫富差距、身残疾病等,用自己虚构的理想身份在网络空间里平等地与人相处。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可以不顾现实社会中身高、相貌、气质、金钱、才能等方面的约束,可以不顾家庭、学校、社会施加的压力,在这个无拘无束、“零压力”的平台中,彻底地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需求。第三,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涉及范围之广,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深深地吸引了处在成长期和萌动期的青少年。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搜索到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尽情地享受五光十色的虚拟“游乐场”,这些都易让青少年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以致于深陷其中,导致网络成瘾。二、网瘾青少年自身因素影响一方面,生理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内分泌机制逐步完善,生理机能逐步增强,第二性征随之出现;除上述共有的正常生理特征之外,网瘾青少年还具有成瘾后生理方面的某些变化特征。“网瘾青少年一旦上网,其大脑“享乐区”会进行化学反应产生刺激,从而释放出多巴胺,进而使网瘾者产生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对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继而导致网络成瘾。另一方面,心理因素的影响。人对事物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因素,对网络使用的不同需要会使青少年形成不同类型的网瘾现象。第一,安全的需要。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动期,在家长和老师带来的各种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多种途径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正能让青少年暂时麻痹自己,忘记烦恼,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第二,爱与归属的需要。但是,现实生活中外貌、身高、家庭条件、才华等多方面的约束,导致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转而把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找爱的虚幻替身。第三,尊重的需要。“一个现实世界的木讷之辈,可能因为在网络中口才卓越、观点偏激而获得虚拟世界的认可和崇拜;一个社会中的文弱书生,可能由于在网络中英勇善战而一呼百应,统率千军万马;一个在学校里默默无闻的学生,可能凭借网络高手的身份拥有万民景仰的地位。”可见,网络能虚幻地帮助青少年找回失却的自信,获得他人尊重和认可。第四,自我实现的需要。网络这样一个不论出身和条件的虚拟空间正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大好平台,可以更加开放地呈现自我,甚至塑造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自我,以此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1)家庭因素的影响第一,家庭结构的影响。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的比重逐渐上升,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滋生诸多不良情绪,渐渐变得敏感、疑心重、孤僻、自卑等,有的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或犯罪行为。虚拟的网络世界则能让她们寻求到更多的“保护”和“快乐”,这种反差很容易让这些“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进而沉迷其中。第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民主尊重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制能力和抗压能力;相反,在专制独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长期在心灵情感上得不到与父母足够的沟通和交流,自己的意愿得不到充分表达和实现,造成心理压抑、郁结;在冷漠忽视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长期得不到关心和爱护,容易性格内向、孤僻、意志消沉;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经常心情抑郁、易怒、易躁。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给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和实现自由活动的宽广平台,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觉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从而慢慢走向网络成瘾。第三,家长网络认知的影响。有的家长盲目崇尚网络,认为资源丰富的网络是子女最好的学习辅助工具;有的则极端地认为网络是祸根,充斥大量不良信息,硬性制止孩子接触网络;有的则对孩子上网或网瘾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监管和引导;还有些家长甚至不以身作则,长期沉迷游戏或网络色情,对孩子的网络行为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2)学校因素的影响。第一,教育理念的落后。应试教育的错位教育理念,容易造成学校逼教师、教师逼学生的连环效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导致有的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现象,甚至选择自残、自杀来逃避压力。第二,教育内容不完善。一是生命安全教育不完善。繁重的学习压力剥夺了学生们正常的体育运动时间,有的学校甚至将通识课取代了文娱、体育课程等;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善。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成了空口白话,一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师都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三是网络道德教育不完善。一方面,单纯“填鸭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相脱节;另一方面,学校计算机课程,只注重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培养,未能实现网络技术和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四是青少年性教育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中学还没有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相关性知识只在生物课堂上略有提及,相反,网络大量的性信息给青少年提供了了解性、接触性更隐蔽的平台,致使青少年极易沉迷其中。五是法制教育不完善。法制教育未能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列入中小学生的教学、考试大纲,专业法制课教师欠缺现象严重,学校法制教育仍停留在灌输法律条文的“知法”教育,内容单调、乏味,形式枯躁、呆板,忽视了通过真实案例来教育他们如何“守法”,教育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第三,教育者素质的影响。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其受教育程度和效果与学校领导者、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等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学校的领导者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领导逼老师,老师逼学生”的压力恶性循环;站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只重视文化理论的灌输,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现在大部分的班主任也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学生的文化成绩、拼升学率上,有的甚至冷淡对待成绩落后的学生或对操行不良的学生,实行“破罐子破摔”的原则,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给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蒙上了心理阴影,进而转向虚拟网络世界寻求心理慰藉。(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各种社会情境中。这些社会情境总是对处于其中的个体或群体施加各种社会影响,由此产生的个体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具有某种社会意义。”因此,分析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应该将它置于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中。第一,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借助于网络媒体的力量粉墨登场;而青少年正处在思想、心理不稳定期,受网络不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容易出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第二,相关网络立法不健全。近年来,我国针对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域名管理等出台了多部有关法律法规,虽然都涉及了网络文化管理的相关内容,但是,对于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专业指导性不强。第三,网络行业管理存在漏洞。一方面,部分网游开发商为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罔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游戏中充斥大量色情、暴力、赌博等低俗内容;少量境外网游甚至涉及了违法犯罪的内容,极易诱发是非识辨能力不强的青少年犯罪。另一方面,网吧管理存在漏洞。网吧对顾客上网身份凭证的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农村,这种管理形同虚设,儿童长时间在网吧上网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为了吸引顾客,推出会员制、贵宾卡、吃住玩“一条龙”等“特色”服务;甚至有少数违规经营,涉嫌色情和赌博活动;社会上的这些黑网吧,已经成为传播有害信息的“毒瘤”。剖析了原因,至于如何解决,需要综合评估后才好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原因有三:1、每个家庭差异很大,类似问题,但背后细节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2、孩子处于青春期,个性很明显,并处于快速变化中,需要随着变化而变化的干预方案3、青春期孩子可塑性极高,在干越改善过程中变化也很快,所以过程的阶段性评估和干预方案及时调整很重要
病人产生性兴奋、性冲动及性行为的对象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们对一般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如对女人用过的内衣、手帕等,产生强烈的性兴奋,而对正常的性行为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干扰或减少。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性身份障碍长期对自己的生理性别有强烈的厌恶和排斥感,同时具有强烈的转变性别的心理要求和实际行为,如易性癖(想改变性别,坚持异性装扮)。2.性偏好障碍长期或唯一采用的不同于正常人的性欲满足方式,如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施虐癖、受虐癖。3.性指向障碍指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且为此感到内心痛苦、焦虑、抑郁等,如恋童癖、恋物癖、恋兽癖、恋尸癖等。
总访问量 1,264,381次
在线服务患者 1,611位
科普文章 7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