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夫在线
首页
找专家
找医院
查知识
问诊
挂号
登录
|
注册
消息
工作站
个人中心
联系客服
当前位置:
好大夫在线
>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
临床心理科
>
推荐专家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
已收藏
+收藏
主页
介绍
科室医生
门诊信息
推荐专家
患者评价
问诊记录
科普号
推荐专家
疾病:
家庭心理问题
开通的服务:
不限
医生职称:
不限
出诊时间:
不限
黄国平
副主任医师
教授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
擅长:创伤心理学、压力管理以及各类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心理治疗
专业方向:
心理咨询科
主观疗效:暂无统计
态度:暂无统计
在线问诊:
未开通
预约挂号:
未开通
疾病病友推荐度
3.2
暂无
查看详情
不限
精神
热门
焦虑症
抑郁症
心理咨询
强迫症
失眠
精神分裂症
J
家庭心理问题
S
睡眠障碍
Z
双相情感障碍
家庭心理问题其他推荐医院
查看全部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泰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家庭心理问题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貌似强大的父母摧毁孩子的自信
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具有强大能力的父母,你会用这份强大的力量为孩子护航保驾,当他偏离航线,你会及时掌舵,当他触礁你会及时修补,当他燃料不足,你会及时加油,但是你不会代替他做他自己的事。更不会让他完全按照你的人生复制你的所谓“成功”。因为你的强大并不一定适合孩子,甚至是一种“伪强大”,你的成长经历、环境对于一个处在现在这个复杂变化的环境中的孩子可能是一剂毒药,对于一个大脑只有你一半遗传基因的孩子,你怎么可能让他完全copy你的全部人生?换句话说即使是你自己所谓的成功人生如果放在他这个年代可能是一种失败的人生啊。他每一次自信开始发育,独立性开始增强、人生观开始形成的关键节点都被无情扼杀的时候,父母会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成功地保护了孩子,让他免受挫折和痛苦,可是你实际上在扼杀他。一个孩子需要挫折、需要犯错,需要失败,需要各种痛苦,这样才会反思,总结,才能成长,有时候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放下自己“强大”的专制形象,给他们更宽容的环境。
孙玉涛医生的科普号
为什么不爱听父母说话,却爱听外人说话?
答:虽然你长大了,但父母还是把你当孩子,总是拿什么吃的给你,或打电话关心你,可你不需要这些,且体会不到尊严感,故不爱听父母说话;外人把你当做有责任能力的社会成人,对等交流,使你能体会到成人的尊严感,故爱听外人说话。简单地说,就是父母与你说话不同频,外人与你说话同频。
马鞍山市精神病医院精神科科普号
奉献型人格:我付出一切,他却对我充满厌恶
“吃力不讨好”的女人前段时间,我去做中医治疗。旁边躺着的是一个约摸40出头的女人,一边做推拿一边和大夫聊天。女人:“我们那地方,女人都任劳任怨,一辈子都在为家辛苦操劳,习惯了。”大夫:“嗯,腰椎劳损挺严重,还是要注意休息。”女人叹了口气:“多干点活没啥,照顾家人也是份内的事情,可让我心痛的是,没人领情,别人把这些都当成了理所当然。”大夫没吭声,换了个方位。女人接着说:“我儿子昨天居然哭着跟我说,他想换成小姨当妈妈,小姨温柔漂亮,不会凶他,还给他买玩具和冰激凌,带他去吃必胜客和麦当劳。”“从小到大当宝贝一样捧在手里,吃喝拉撒都是我在精心照顾,谁知道养了个白眼狼,真是伤透了心,这不一下子老毛病就犯了。”大夫尝试宽慰她:“孩子还小,不懂事,别往心里去。”女人似乎更激动:“孩子还小,那他爸呢?年轻的时候陪他吃尽了苦,这么多年来家里家外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从没让他操过心,换来的是他的熟视无睹和一脸嫌弃。”大夫轻轻叹了口气,紧了紧正在做推拿的手。女人有些哽咽:“我也不指望他们回报我什么,但至少要看见我的付出吧,这样对我真的很不公平。”大夫拍了拍她的背:“你是个好妈妈、好老婆。别为这些事情影响身心状态,身上已经淤堵得这么厉害了。”女人努力平息情绪,治疗室陷入一片沉静。这场对话让我有些触动,想起了欧文亚隆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中对母亲的刻画:同样是一个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女人,起早贪黑供养着一大家子的生活,但是没有人记得她。“我的兄弟赛门和海米,还有丽娜、你的汉娜姑姑、我从俄国带来的艾比舅舅,全家全是靠着那片肮脏的小杂货铺过来的。没有人帮过我,从来没有!从来没有人感谢我。”而她的儿子——亚隆本人,对她也有一些厌恶和憎恨,因为她“虚弱、一意孤行、爱管闲事、疑心、充满敌意、抱持强烈偏见和不可理喻的无知”。这类人,从不吝啬付出与奉献,却往往活在委屈、压抑和痛苦之中。他们不理解:为何在关系里,身上的“坏”总在被无限放大,而不惜以掏空自己为代价奉献的“好”,却一直在被恶狠狠地忽略?不被看见的“好”我们姑且把这类人称为“奉献型人格”。辛勤付出是值得肯定的,问题可能出在:这些付出背后的动机或许并没有那么纯粹。①证明价值如果一个人成长在充满偏见的环境中,只有靠付出和奉献才能获取一些爱、支持和关注,那么这种方式将成为其存在感和价值感的唯一来源。比如治疗室的那个女人,所生活的地方存在普遍重男轻女的现象,女孩从小被赋予的唯一价值可能就是“任劳任怨、为家操劳”。能在某种环境中生存下来,一定会在人格中塑造一套与之相配的底层系统。而女人的底层系统就是:我付出故我在。所以,她需要通过大量的、持续的付出,来感受自己的存在,而一旦停止或者被否定、被忽视,无疑相当于“让她死去”。②投射需求“付出”意味着把自己放在照顾者的位置上,而长期待在这个位置会导致内心匮乏。因为这种“给”不是由于内部充盈而自然流向外界的“给”,相反,是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可而不得不做出的一种“被迫交换”。也就是说,他们可能本身也非常渴望被人照顾,但却迫于要留在“照顾者”的位置,而不得不去压抑需求。但是,这部分被压抑的需求并不会消失,他们将其投射给其他人,因此在“奉献者人格”的人眼中,人人都需要被照顾。在这样的无意识运作之下,他们其实无力看见对方的真实需求,反而在一种“付出泛滥”的状态之中,让他人感受到无形的压力。表面是在主动付出,实则是在把付出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交换和索取,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治疗室的女人提到一个细节:她每天很早起床,为老公和孩子准备便当,十分辛苦,她坚持了很多年,但似乎父子二人都不太买账,还经常劝她“累就不要搞了”。可她认为便当比外卖干净,吃着更放心,她需要对家人的健康负责。也许这个“便当”,是她自己内心的渴望,潜意识中希望有人做健康的便当给她吃,她将这个需求投射到家人身上,而自己扮演起照顾者的角色。自始至终,“便当”都只是她的需求,而非老公和孩子的需求,可她却认为在为别人付出,并期待或要求别人给予相应的回应。这种“绑架”让人想逃、想跑、想刻意忽略这些“糖衣炮弹”,并通过“合理化”来进行防御:“这是她自愿做的,没人逼她”,或者“这本来就该她做的,与我无关”。一方渴望付出被认可、被赋予价值,而另一方却极力在回避。拉扯之中,奉献者们心酸、委屈、愤怒、无助且痛苦,而这些无法言明的情绪堆叠起来,他们喋喋不休、脾气暴躁或者尖锐刻薄,加速着关系的恶化。原本最辛苦、最卖力、最有“苦劳”的那个人,反倒成了众人眼中最“坏”的那个。破解“劳苦无功”应该没有人愿意成为这样的“大冤种”,但事实上,沉浸在这种令人沮丧的状态里的人并不少。如何破解呢?三点建议供参考。第一,注意“三适”付出。“三适”是指适度、适时、适需。“适度”的意思是:量力而行,有点余地给别人。“付出”本是一种“强者行为”,自愿给予他人方便而做出一些牺牲或让步。它的最佳状态是限定在自己“游刃有余的部分”,超出这个限度会发生心理失衡,进入“弱者位置”的人强行持续“强者行为”的结果,就是变成大冤种。比如上文的女人提到“家里的事从没让老公操过心”,这种“大包大揽”显然是一个超负荷的状态。可以尝试和老公好好谈谈,分分工,让他也操操心。或许也只有操过心,他才能切身体会到这些付出的分量。“适时”和“适需”是说注意付出的时机。咨询中有个原则:不求助不帮助。这个原则我认为适用于所有关系中判断“付出”的时机。只有当别人需要你的付出时,双向奔赴才有意义。这里的考验在于,是否能够看见对方的真实需求,而不是打着为对方付出的旗号满足自己潜意识里的需求。《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中提到过一个细节:某个被母亲一直照料起居的亲戚,从不记得母亲的好,却只惦记和夸赞赛门舅舅每隔几个月带给她的一瓶七喜。或许,她的真实需求就是七喜,而不是母亲费劲做的面饼呢?这位母亲如果调整一下思路:先搞清楚她需不需要照顾、需要自己给予什么样的照顾,再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给予这些照顾,最后按需按度去付出,结果应该会好很多。当然,这对于“奉献型人格”的人而言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来看第二条建议:调整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自我价值包括两部分:外在价值和本真价值。外在价值是自己所拥有的、能够对外界产生贡献和影响的价值,比如颜值、能力、地位、角色、金钱、权力等。而本真价值则是指剥开了这些外在条件之后,生命的本真存在。“奉献者人格”的人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通过“付出”,一来让外在价值得到认可,二来不断确认本真价值的存在。实际上,本真价值才是内核与基石,而且是天然存在的。因为你是你,作为一个独立而特别的生命存在,这已经是最美妙的事情了,即使什么都不做,你也值得一切爱和美好。基于此,才可能有力量去成为一个完整、鲜活的自己,而非卡在“母亲”或“照顾者”的位置无法动弹。第三点建议是,如果暂时做不到以上两点,那么至少对自己的付出保持觉察。对于无法控制、不自觉付出的部分,请自我提醒:这可能是我的需求,与他人无关,我自己买单。这条边界或许能稍微松动一些紧绷的心理期待,让彼此都轻松起来,关系也会得到缓和。“付出”和“奉献”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因而被社会所鼓励和认可。但从微观层面来看,它应该建立在健康的心理水平上,也讲究程度和技巧。在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之下再去给予,“付出”和“奉献”才会更有力量。
陈群医生的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