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智慧之非抗肿瘤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目前,非抗肿瘤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无论在专业领域还是在普通大众间,都被炒得火热。由于理论上的区别,关于非抗肿瘤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相关的内容应将中医药和西医药分开,我们此次仅对目前炒得火热的非抗肿瘤西药的抗肿瘤作用进行分析。 非抗肿瘤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在医学界已经进行了许多年,近几年逐渐呈现白热化的趋势。其中研究最多的主要有三类: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β受体阻滞剂以及二甲双胍。下面我们分别来认识一下它们。 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一种解热镇痛药,早在1899年就已经上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等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更加广泛的被应用于风湿性疾病,以及通过预防血小板聚集而治疗部分类型的缺血性心脏病、血栓性疾病等等。近年来,部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似乎具有抗肿瘤效应,尤其是在消化道肿瘤方面预防效果更加明显,于是便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层研究和实验研究。其中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就在颇具权威性的杂志《柳叶刀》发表过多篇文章,分别阐明了阿司匹林对于恶性肿瘤发生率、死亡率的短期效应,还阐明了阿司匹林对于抑制恶性肿瘤转移的作用,这些作用在消化道肿瘤中更加明显。 β受体阻滞剂是一类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等心血管性疾病的药物,近几十年来的观察研究发现它可能具有一定的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不少研究单位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研究。然而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有些证明了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低人群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而另外一部分研究者证实长期口服此类药物并没有减低一个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因此,对于β受体阻滞剂是否能够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二甲双胍是临床最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减少体内的糖含量,并能减少肠道对糖分的吸收以及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二甲双胍具有降低某些部位肿瘤的发生率以及抗肿瘤作用。其中部分专家通过其降糖作用机制进行入手研究,发现其可以通过抑制肝脏脂肪合成而防止肝癌;部分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抗肿瘤药物可以明显提高对恶性黑色素瘤的抗肿瘤效果。 至此,目前研究最多的三种非抗肿瘤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然而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应用此类药物来预防肿瘤呢?答案我想一定是否定的,至少暂时是否定的。 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及代谢方式,进入人体后能够带给人体的不仅仅只有治疗作用,也有其不良反应。对于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果作为预防肿瘤而长期服用,不仅对胃肠道粘膜具有巨大的损害,而且还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后难以控制等,两者相合,如若出现胃肠道粘膜损害出血且机体凝血功能异常,出血不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则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β受体阻滞剂不仅仅具有降血压的作用,根据它不同受体分布于心血管系统的不同,还有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等作用。对于正常人群,减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降低心率则很可能意味着出现重要脏器供血供氧不足,如脑供氧不足会出现嗜睡、注意力不能集中等,肾脏供血不足,增加肾脏工作负担,久而久之则可能出现不可逆性的肾功能异常,甚至肾功能衰竭等等。二甲双胍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可能导致机体乳酸代谢异常,长期非降血糖情况下服用可能导致乳酸酸中毒,严重情况下可能由于酸中毒而危及生命。 因此,我们不应根据短期内的研究数据就盲目的应用这些药物来预防肿瘤。当然,目前发现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非抗肿瘤药物不仅这三种,而且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非抗肿瘤药物被发现具有抗肿瘤作用,然而哪些我们可以用来预防肿瘤、哪些不能,这是医疗工作者的任务与使命。让我们静待佳音吧!